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11 中秋
发起人:蘑菇开花  回复数:4   浏览数:2096   最后更新:2009/10/10 13:33:57 by guest
[楼主] 蘑菇开花 2009-10-05 14:54:10
施岸笛又来了,这次交谈没有世界文化宫的人介入,没有再把话题浪费在翻译问题上,很快就理清楚了9号要进行的讲座的次序。前面10分钟,谈我们俩和书法的关系。施岸笛是浙江美院最早的书法留学生,这个经历影响他至深。对我来说,书法更是童子功。然后再花20分钟讲中国的80年代90年代到现在的社会发展,思想启蒙,商业化……等等。再然后,用20分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之前的情况。最后再用20分钟,讨论这次的主题:纪念碑和反纪念碑。再留20分钟提问……一共一个半小时的谈话。按照德国风格,被详细规划了一遍。不过,我并不相信事情会完全照此发展。



幸好施岸笛来了,我随口向他抱怨,这里的人整天只关注细节,用各种技术性的小细节来耗费掉我的精力和越来越宝贵的时间。今天已经是2号了,我25日晚上到达,到现在已经一个星期,所有看得见效果的事情恨不得都是老王完成的,他们的人只是不断地在开会。现在他们应该作的是赶紧把展厅的大效果做出来,让我觉得这是自己的展厅,才能开始慢慢地感觉,掂量,应该加以点什么或者调整一点什么。等我的想要的效果决定下来,才来考虑技术细节,安全性问题等等。——昨天,我们和老王把照相馆背景幕布立了起来,背景布觉得久了,两边有点卷曲。其实垂两天就会好了。结果早上一来就看到他们正在往背景布的下端安装一根配重的木条。安装得很完美,可是,背景布的下缘是要拖到地面,让观众站在上面拍照的。他们安装的木条肯定是要被拆掉的,完全是无用功,却废掉了两个工人一上午的时间。

这基本还是工作习惯的不同,也可以认为是文化差异。一件事情,他们德国工人稍微做了一下,认为有问题,就会停下来,考虑别的做法。开起研讨会来。结果很多天过去了,一直在谋划,思考,询问各种专业的公司,等待答复,等等。他们的逻辑是尽量把一切工作外包。在展厅里基本不制作,只是完成装配。对我们来说,第一个方法其实就已经是可以的了,只是还不够使劲,再加把劲也就搞好了。只不过是火候问题,他们就会认为是方法问题。然后把时间都耗费在不断地试验和寻找别的方法上面。

我的抱怨让施岸笛很在意。他马上找世界文化宫的高层反映。其实我也就是随口抱怨,基本上我认为自己福大命大,也相信他们到最后一刻时刻意把一切都搞定的,而且搞定的比我们所用的方法精致。只不过他们这种方法就产生不了随机性。只能做到按部就班地实现原有方案。不肯能允许有任何临时的调整。我性急,急于把大效果做出来,潜意识里面是希望还能够做点别的什么。
宾雅来了很好,和他们折腾时间表的很多事情都由她承担了。文化宫给她付一些钱,这几天就在这里帮我和德国人沟通。



下午,策展人瓦娜睿又到展厅来,我给她看了我将要增加的部分的草图:
革命后的马远:层波叠浪》:是用旧书铺满地面,有一部分旧书是用墨水浸泡过了的,成了黑色。黑色部分的书放在一起,形成类似于大桥落在长江水面的阴影的形状。 有很多小摇头电风扇对这这些书狂吹,使书页哗哗翻动……
黑色的书和柏林的联想是1933年纳粹在贝贝尔广场上的焚书,烧焦成为灰烬的书就不好承受风力了,所用用墨汁浸泡来错位。黑色的书会与正常的书一起翻动,到时会很像阴影下的水面和阳光下的水面的关系。不管是阴影下还是阳光下,水上都是波浪。波浪穿越阳光和阴影……
这个平铺在地面的装置出现在展厅东侧,墙根的镜子和中央的钢丝绳之间,感觉上就是一片水面,是大桥落在水面的阴影,因此,也就是中央的九个水泥雕塑落在水面的阴影。
瓦娜睿同意增加这个作品,大好消息。书页在风扇的吹动之下翻动,整个展厅有了这个动态,生动多了。我似乎已经形成了模式,展厅里总有一个动的东西,来作为整个展览的气眼,让整个展厅气流流动。在上海证大,是那个磨墨机,在尤伦斯中心,是中间的传送带。在这里,看来又得由地面的电风扇来承担这个角色了。
此外,我告诉瓦娜睿,我会在展厅西面,也就是玻璃窗投影落下的地方,在地面用马克笔画描下某一时刻的投影的形状,然后写上这个时刻的数字。隔一段时候,在描下一个时刻的投影。这样,地面会出现很多雕塑的轮廓线。和正在阳光下移动的投影形成对照。每一天每一时刻的投影,就下局部的线条。这么做,把我将纪念碑当作日冕的意思弄清楚了。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阴天没有阳光时这件作品失效。
瓦娜睿很喜欢,说:你为什么点子这么多这么快。我说,不是临时想的点子呀。是长期在想,想了很久的东西。之所以要构建这么一个庞大的南京长江大桥计划,就是为了免于为任何一个展览临时想点子作方案。整个计划是一个长期的思辨和推演,我得到滋养,从中自然地不停地产生出各种创作冲动和创作资源。目前光是装置的方案已经积累了80几个,通过这几次展览,完成实现了其中的四十个左右了。剩下的储备还很丰富,我只是从储备中抽出一个,根据展厅现场的需要修改一下而已。
晚上,在我坚持下,把中央装置竖了起来。他们不肯把钢丝绳绷紧,导致出一个新问题:雕塑底座的下缘出现高低变化。我被迫花了很多时间来调整。幸好我得不锈钢弧线的弧度还是有点调整的余地。
10月3日
悬挂奖状后面的实物。老王绷了一天的钢丝。从刚开始很紧,到后来绷得都比较松垮了,可见他的劳累。影子出来以后,瓦娜睿来看,很满意。说,现在感到所有的东西开始凑到一起去了。



今天一天,德国工人就是在中央装置上试着打了两个灯,照亮其中一组的靴子。然后很快就没有人影了。
今天提早收工去宾雅家里,我在杭州教过的第一代学生小张慧已经做好了一种肉饼食物。吃饭,聊天,柏林的天上有来回摇晃的探照灯。勉强算一种新媒体的月亮。今天中国中秋,德国是国庆。听葡萄牙的京剧。激昂悲亢。我给她们带来了北京带的月饼,宾雅居然懂得在土耳其超市里面买到柚子,弄的还挺像中秋节的。
离开时,真正的月亮破云而出。与云相向飞掠。张慧说:有一次在柏林看过特别大的月亮。我的脑子里想起小时候教我书法的恩师郑玉水先生。
1992年的中秋之夜,我从西藏阿里搭车下新疆,和十九个在阿里打工的四川民工挤在卡车车厢里,车厢有顶篷但尾部没有篷布,灰尘从车尾卷进来,每个人都满脸土,成了“擦擦”。车过喀喇昆仑山山口。月光从篷布的破洞中射进来,因为有灰尘,成了一条条的光柱。颠簸中,我心里哼着唐朝乐队的《月梦》,想着两个月前刚刚去世的恩师,泪流满面,冲开了满脸的灰尘。那天所见的月亮,是我这一生所见的最大最亮的月亮。
我想搭车回家,张慧和男朋友坚持送我们到地铁站,不好意思,只好等了12分钟乘地铁,车上都是大呼小叫的醉汉。

 


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之4:《偶像的黄昏》展览计划

老邱_柏林<偶像的黄昏5 > 奖状表演的脚本

柏林 偶像的黄昏 6 老王来到柏林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 7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 8 关于一种历史剧的编撰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 9 历史剧中的报幕员:关于历史的同步噩梦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10 cement或者concrete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11 中秋

柏林 偶像的黄昏 12 书里的勋章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13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14 奖状表演脚本第三版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15 开幕式,奖状表演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16  讲座和文化交流
[沙发:1楼] guest 2009-10-05 15:53:09
"总"的来说,邱骨子里有诗的性格。
[板凳:2楼] guest 2009-10-05 17:10:05
悄悄地问: 讲座能推迟几天吗?
[地板:3楼] guest 2009-10-05 17:24:51
哈哈,顶 !
[4楼] guest 2009-10-10 13:33:57
杜尚晚年这个作品就是挑战蒙娜丽莎,后面那个瀑布完全就是蒙娜丽莎,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自画像,也是雌雄同体,达芬奇就是蒙娜丽莎,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艺术家最高境界就是雌雄同体.--------邱志杰

都说邱志杰是艺术圈的劳动模范,邱志杰是艺术圈的时传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