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观念艺术的互文特质与副文本效应
发起人:后下课  回复数:2   浏览数:2230   最后更新:2009/07/31 10:32:41 by guest
[楼主] 后下课 2009-07-29 01:37:30


 邵 译农作品《景观米字—Cicognini-s》
 



观念艺术的互文特质与副文本效应

文/张羽



话题背景:7月18日在成都廊桥艺术空间举办的《黑屏》研讨会上,我提到了一个当代艺术的特别现象——互文特质与副文本效应。基于研讨会的时间限制,我没有深入辩论这一命题,所以借助这篇文字再度梳理本命题。
本文部分话语仍然以邵译农(下文简称邵)的《景观米字—Cicognini-s》为例证(为了叙述方便,下文简称《米字》),也仅仅是例证,不代表我对邵作品的解读,我没有解析艺术家的义务,因为我不是批评家.





1.

回望19世纪,传统的绘画艺术具有一种封闭美学,这种封闭美学把艺术的意义局限在作品的边框之内,解读一件绘画作品只需要把视点锁定在画布边框内的能指和所指就够了。



2.

自从观念艺术兴起,传统绘画的意义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艺术的意义生成机制。试试看,度桑的小便器可能就小便器这个器物谈及意义么?显然不能!必须把小便器纳入艺术之外的文化语境和艺术史的上下文语境才可能把握住小便器的意义。小便器只有在作为对话媒介的时候,他的意义才会显现。



3.

当代艺术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抛弃绘画陈旧的封闭叙事时也把艺术抛进复合文本和歧义文本的迷宫。也就是说,当代艺术已经无法限定在“作品边界内”去产生意义。他呈现出“作品内外”和“艺术内外”的各种文本意义链条。



4.

对话,是当代艺术的基本意义系统的起点,各种艺术媒介及语言充当的是“举例”的角色。“举例”这一苏格拉底的对话方法仍然是今天艺术通向意义的法宝。作为对话的副产品,互文和副文本也就应运而生。



5.

互文——大多数今天的艺术文本之外都有非艺术的社会事态相互对应(除了少数执迷于封闭绘画的艺术),把这种对应现象笼统的归纳在“背景范畴”是缺少细分的粗放惰性思维。背景是静态的,互文则是相互交错的相互生成状态。就拿邵的《米字》来讲——这座浮罗伦萨的某学校大楼静静的立在那里(窗上贴着米字)到底在诉说什么?在和邵的交流中听邵逐一讲述——这是一座有着不寻常记忆的建筑,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时是墨索里尼手下军官们的住地,里面的所有大小物件都是历史文物。。。。。不管邵本人是否承认作品边框之外的互文的存在,这些貌似背景的诉求其实正是在作品文本里“向此刻行进”的意义之链!



6.

副文本——在互文的链条上,会自然派生出各种各样的副文本。把副文本简单等同于“作品说明”是错误的,作品说明仍然是“作品边框之内的附属物”,只是副文本的一小部分而已。完整意义上的副文本是作品文本的意义延伸。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作品文本的再度创造。拿邵的《米字》创作手记来讲——“记得爸爸用白纸裁成三四公分宽的纸条,妈妈打出糨糊,一家人忙乎好一阵,把房间的玻璃全都贴上了“米”字防震条。几天里,整个城市都因这种抽象的线条展现出新的景观。
尽管我们每天在玩打仗的游戏,但战争一直没有来临。。。今天,我们选择一座建筑(和战争的地域无关)实施“米”字计划,将当年全民性和号召性贴“米”字条的行为再复制,把某一栋楼或一条街道的窗户玻璃上贴上米字条,让过来人因熟悉而惊喜,让后来人因陌生而关注。。。”很明显,这些叙述早已超过了作品观念和摄影语言的陈述,已经是一种作品延伸的副文本。不管邵本人是否承认,也不管他是否愿意给出副文本。副文本都是客观的在那里,而且不断在延伸。。。



7.

过去,由于我们的懒惰,习惯于把互文和副文本大而化之的放在“作品背景”这个大箩筐里,今天,如果我们还有对学术精益求精的愿望,就应该正视互文现象和副文本现象的强大存在!而不是用“艺术这也可,艺术那也可”的骑墙主义含混而过?









注明:本文不代表对该展览所有参展艺术家有所评价,只代表本文作者对学术现象的简要陈述。





2009.7.21写于成都紫竹【志怪斋】


本帖转自张羽博客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articleinfo/zhangyu/52956

[沙发:1楼] guest 2009-07-29 11:09:12
张羽写得很好,支持一下。
[板凳:2楼] guest 2009-07-31 10:32:41
自从观念艺术兴起,传统绘画的意义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艺术的意义生成机制。试试看,度桑的小便器可能就小便器这个器物谈及意义么?显然不能!必须把小便器纳入艺术之外的文化语境和艺术史的上下文语境才可能把握住小便器的意义。小便器只有在作为对话媒介的时候,他的意义才会显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