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的艺术家也得为时尚服务?(
发起人:art-bob  回复数:2   浏览数:2016   最后更新:2009/07/22 11:57:01 by ART-PERSON
[楼主] art-bob 2009-07-21 01:35:47
最牛的艺术家也得为
时尚服务?

来源: 南方网

艺术与商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关系—合作还是共谋—以各种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当“路易威登:创意情感”和“黄金时裳:巴黎与伦敦1947至1957年”这两个均以时尚为主题的展览,共同作为第17届“香港法国艺术节”的开幕表演时,艺术与商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关系—合作还是共谋—也以极为华丽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

  文·谢湘南



在香港艺术馆,LV正在开“个展”——“路易威登:创意情感”。那里正儿八经地展示着LV的发展史、LV的几位御用设计师或艺术家为展览特别创作的作品(村上隆,LV代表作“樱桃系列”、斯蒂芬·斯普劳斯,为LV设计了“俏护士系列”、理查德·普林斯,涂鸦大师,2009年为纪念普林斯逝世5周年,LV将他的玫瑰大花涂鸦用在花押字包上)、未来LV创意基金会美术馆(草图、模型、建筑概念等,由当代建筑大师FrankGehry构思设计)、以及LV创意基金会收藏的不同时期知名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比如吉尔伯特与乔治创作于1986年的《阶级战争、激进分子、通道》、AndreasGursky的全景照片、尚—米榭·巴斯奇亚的拼贴四连作《格里娄》、曹斐的三维动画录像《人民城寨:在第二人生的城市规划》、杨福东的电影《竹林七贤》等等)。

  这一系列展览单元彻底展现了一个商业帝国的艺术蓝图,抑或是艺术(商业?)野心。LV的展览让人们看到最牛逼的艺术家,也得为品牌服务,为时尚助威村上隆那些用“LV”字符涂抹的油画,就像一个强大品牌的“艺术胭脂”与形象注脚,而他的“樱桃系列”,在艳俗的天真背后,也给人一种“艺术玩偶”的印象。艺术家的语汇成为具有挑逗性的商业符码,艺术家的独创性,在这里也被无限放大为一种商业价值与欲望密码,不禁让人疑惑:艺术家要独立于商业品牌,究竟有多艰难?是创意还是调戏

  从艺术角度看,此展览最吸引人的部分,无疑是“珍藏与精选”单元。这个单元可看做是艺术基金会行为的小型当代艺术发展史。比如吉尔伯特与乔治的名作《阶级战争、激进分子、通道》。吉尔伯特与乔治“大概是中国观众最熟知的现代艺术家之一”,他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可谓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场视觉启蒙。1986年,他们以恢宏的画面展现了他们所思考的主题——一排排直立的手握木棍的男人,大多数是赤裸着上身的劳动者,也有着西装打领带类似知识分子形象的人。背景是梦幻般的城市、鲜花与眼神。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具体图像随时代变化而产生的语义的演化,作品在履行批判时也在实施赞美,它既是视觉上的力量与震荡之作,也是意识形态上的思想武器。这样的宏篇,今天被置入“创意情感”的语境,不得不让人有艺术被调戏的感觉。

  再看曹斐的三维动画录像《人民城寨:在第二人生的城市规划》,这个创作于2007年、6分钟长的动画作品,构造了一个乌托邦城池,营造了一种理想人生的儿化语境。它与《阶级战争、激进分子、通道》其实是不搭的在语义与命名上有着几近一致的泛政治化取向。“人民城寨”让人想起“人民公社”,而“第二人生”则充满进入后现代社会的暗示。给我一个艺术玩具

  右侧展厅播放的都是影视与录像作品,有多明妮克·贡扎雷斯-佛斯特的《中环》(2001)、杨福东的《竹林七贤》(2003-2007)、还有轮番播放的来自世界各国艺术家们在不同年代拍摄的20多部录像短片,拍摄年代从上世纪40年代初跨越至2008年。一路看下来,印象较深的作品还有克理斯提恩·马克雷制作于2007年的录像作品《交叉火力》,四个屏幕录像投影,循环播放,镜头全是——子弹上膛、扣动扳机、射击、开火、射击、开火——8分钟27秒,全是这种镜头,镜头剪辑自几部不同的电影。艺术家将这些射击声剪辑拼贴成一首具有节奏感的“枪的音乐”与“开火之歌”;还有贝尔特朗·拉维耶的装置《印度皇后II》,因为这个作品形式简单,只运用了霓虹灯和强光;还有理察·普林斯的四张命名为《蓝色牛仔》的照片。

  当这些毫无共同之处的作品出现在同一个展场时,如果你没有视觉错乱,那真要感谢品牌之力。因为正是有了超级品牌提供的资金,才使它们可以扎堆成一盘艺术杂锦。这些艺术作品在LV的“操控”下,变得极其渺小,像一个个别致玩具,被商业帝国的创意符号尽情地把玩。如果你看到单独的个体,也许会觉得它很牛——它可行批判之事,它可弹劾现实,它可藐视、质疑、戏谑、反讽社会与现实,抑或还可挑衅即有的审美规则,但当它被庞大的商业帝国一手操盘,随意并置,它的语义就会发生改变,或产生歧义,甚至南辕北辙。

  所谓“创意情感”,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品牌与艺术的整合、并使艺术在品牌的感召下服务(屈从?)于品牌的情感之路,说好听些,这是一条大众美学的接受之路。就像展览的策划人所说的:“这些合作是艺术和商业关系史上重要的标记。”这种独特的关系也许可以称之为艺术与商业的视觉共进与利益同谋。于是艺术家们纷纷变为时尚推手。

  或许我们最终不得不抛开“惟艺术的价值判断”,把艺术的难题还给艺术家,让其去直面自身的创作与处境,去与商业帝国进行买与卖的质对。追求创意情感,虽然我们可以爽快地“打着艺术的幌子”,但这最终还是一个生活命题。那时我们不怀疑艺术,也不怀疑时尚

  半个世纪以前的巴黎与伦敦,可谓真正的品质生活的源头。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展出的“黄金时裳:巴黎与伦敦1947至1957年”展览,正是对品质生活的光彩回放。这个展览恰好也是“路易威登:创意情感”展览的对应。它们展现了两种不同方式的时尚与摩登。如果说“LV展”是一个艺术拼盘式的品牌秀,展现了一个古老品牌的现代设计理念,那么“黄金时裳”则要纯粹得多。它展现的是时尚舞台的断代史,是定制服饰风潮中的一个黄金切面。该展主要以实物、影像、图片的方式,回顾了由1947年ChristianDior推出的著名的“新面貌”(NewLook)系列开始,到1957年Dior逝世为止,时装史上光彩夺目的十年。展览展出的华衣美服超过100套,包括为上流社会及皇室设计的日装、酒会礼服及晚礼服,配合著名时装摄影师CecilBeaton及Richard Avedon的摄影作品,以及其他纪录片、纺织品及档案资料以相互参照。展品则全部来自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

  请想象一件件华服背后的故事:比如,此时展现在眼前的一件大红色合成缎的“采米尔”晚礼服,宽边领折下的三粒纽扣,正好是对称的纤腰的饱满的中轴,有着这样细腰的女人的风情出现在晚宴或剧场时,会吸引多少目光与赞美呢?此时,尽管女人的身体已从裙子里抽离,可这张开的礼服仍然有着照亮观众灵魂的神秘气息。让人忍不住要惊叹,这里的每一件礼服都还活着。

  服饰定制可谓一种真正的“创意情感”,因为它量体裁衣,具有某种青春的蛊惑力。定制过程在布料里注入的不仅仅是手艺,而是设计师的精神,它与我们今天返潮的定制风尚及故作风雅的山寨定制不同,女装裁缝业在Dior时代已经达到顶峰。现场播放的影像不仅可以让人了解当时的定制服装的制作过程,还可以让人感受到当时的时装发布会的现场气氛。从那一张张面孔与一件件在模特儿身上跃动的时装去印证“黄金时代”在个人衣着上的“针线革命”。“Dior的定制服装设计室于1947年2月12日开幕,哄动当时的巴黎。他的设计特点在于丰盈的长裙上,凸显斜肩、丰满的胸部及小蛮腰”——美国版《哈泼时尚》杂志编辑卡美·史劳抓住Dior的特点,说出了“新面貌”的精髓。现场的一套“黑天鹅”晚礼服可以说是Dior给高级时装确立的极难逾越的标准的见证。Dior曾用出色的舰队来形容他的模特儿,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现场展出的礼服,的确能感觉到一支独特的舰队在迎面开来。
[沙发:1楼] guest 2009-07-21 23:13:20
傻逼,这叫再牛的时尚也得请艺术家来撑腰才装得起胆子
[板凳:2楼] ART-PERSON 2009-07-22 11:57:01

[quote]引用第1楼guest于2009-7-21 23:13:21发表的:
傻逼,这叫再牛的时尚也得请艺术家来撑腰才装得起胆子...[/quote]

你太高见了。。

不管怎么说,反正是混种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