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金就作品《鲁迅宴请知识界》回答HUIHUI的问题
发起人:活泼  回复数:0   浏览数:2406   最后更新:2009/07/13 10:36:23 by 活泼
[楼主] 活泼 2009-07-13 10:36:23
就作品《鲁迅宴请知识界》回答HUIHUI的问题
 
 
 
1、《鲁迅宴请知识界》这件作品你觉得是你理想中想要的效果吗?
假如我真有理想中的效果,我就无法不对这个要求中的“效果”加以有效的设计了,这个设计将直接牵涉到“鲁迅”表演上的细节以及在整体上对“知识界”的关照。但我的确对这件作品没有做过类似的刻意安排,所以你特指的这个“理想中的效果”,在我这里是没有的。但我是有一些对于“效果”的猜测,比如“鲁迅”被孤立了,比如知识界三三两两地退场了等等。但即便我的猜测成立,这不能算是“坏”的效果。有效与无效,我的看法是在它的背后是否带出了对于当下的“有意思”的话题来。假如“有意思”的话题是在着的,面上看上去的“失败”无疑成为了可以继续把话题聊下去的“口子”。完美的效果通常是指艺术上的约定俗成的形式语言,假如我们的“约定俗成”潜在地成为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的话,那么对我这件作品来说,我们的话题也许就只能停留在所谓作品失败的这个表象上了,但这断然是有失偏颇的。
 
2、为什么你会在今天选择鲁迅这样的人物?
我选择鲁迅有我个人的情结在里面。鲁迅在今天依然是我赖以敬重的精神标杆,是我活着的人生坐标。今天的知识分子,无论赞成还是批判鲁迅的,都还是要从研究鲁迅的课题中走过去。我崇尚鲁迅的有两点,这就是批判与自我批判。特别是从自我批判走向孤独、抵御孤独这一点上,今天的知识分子还大都是乏善可陈的。
 
3、你坚持不当导演是一个权宜之计还是有其他的考虑?
的确“不当导演”是我的一个坚守,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作品中我还是当了结构与元素上的导演。我只是坚持对于细节与“表演逻辑”上的关系不加设计,因为这无疑会给作品的自身演进设置了界限,而在我看来,这样的设置是非常“不自信”的,同时也反在知识界那里表演出了我的“霸权”。这些知识界的精英其实都是“铁嘴”,我期待这些“铁嘴”自己开口说话。
 
4、大家把“鲁迅”造型上的不似以及表演的业余看成是作品失败的主要原因,你怎么看这样的意见?
作品在面上“失败”了,大家把作品“失败”的原因往细节上做一厢情愿的追究,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杨旭“饰演”压根儿就没有化装,我只是帮他准备了一件长衫。所以对于“鲁迅”的形似,我一上来就没有当真,因为这不是我作品的重点。后来《成都商报》的记者打电话给周海婴的时候,周说应该让他长子出场,这样话题应该更多一些。这也同样不是我的初衷。我真正关心的是知识界,是知识界在这个特定场合下的“态度”。“鲁迅”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配角,一个跳板。仅是现场当这个配角与跳板发挥不了作用的时候,“鲁迅”才转换了角色,才有了“表演”的性质。但即便这样,我依然还是把重点放在了知识界的身上,我依然还是在乎着知识界的“态度”。也许这是我看这件作品与外界看这件作品的不同所在。外界在看“鲁迅”的似与不似,他的精神气质究竟如何。而我的重点是看知识界究竟可能如何。所以在我这里,知识界“无语”或“失语”,这无伤于他们的“铁嘴”,因为“无语”或是“失语”带出了其他的语言。这就如他们之后自己所写的那些文字一样,他们都是有话可说的人,而现场亮出的则是另一种“态度”。而这个“态度”倒是耐人寻味的。
 
5、有一种观点似乎是有点共同的,这就是你无论作品的成败都是有理的,你对你的自圆其说是怎样看待的?
仅为作品的形式去自圆其说,这自然最终是站不住脚的。而我的做法是作品的形式在为我的思考服务,形式的东西是由于思考的进程慢慢跟上来的。所以,我思考中的逻辑能够应对形式的变化。假如我作品的形式“失败”了,我其实说的是我的思考逻辑,并没有为作品的形式不能“失败”而自圆其说。另一方面,假如我的思考逻辑出了问题,我在述说它们的时候,这自然会构起我的反思,使得我知道我的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