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身后事
发起人:wyp198793  回复数:2   浏览数:2208   最后更新:2009/07/04 12:08:30 by wyp198793
[楼主] wyp198793 2009-07-04 11:50:56
作者:钟鸣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昨天(7月2日)下午,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在去世八个多月之后终于入土为安了。
  
  王永庆的入土仪式共进行了约一个半小时,现在长眠于台北县林口乡的长永纪念福园。尽管王永庆已经入土为安,但其身后事却并未了结,因他遗留下来的巨额财产所引发的遗产争夺风波仍将继续进行。

  
  未留遗嘱背后

  
  一直以来,外界都不太理解缘何精明如王永庆这样的人却没有留下任何对财产进行明确分配的遗嘱呢?
  
  台湾资深经济分析师赖宪政昨日在东方卫视接受《双城记》节目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确实没有遗嘱。王永庆这次逝世是猝死,没有准备。医生给他估算可以活到100岁,所以他也没有准备那么早交班。不过从2001年开始,王永庆在美国以及其他地方设立了7个基金,信托基金也等于是遗嘱的一部分,这部分目前估算是2650亿元新台币。
  
  至于整个王永庆家族的财产有多少,根据台塑集团的官方版是无法估算。而据赖宪政的估算,目前申报的遗产差不多是500亿元新台币,加上美国的信托基金以及台塑美国分公司70%的股权约550亿元新台币。目前在台面上看到的有3700亿元新台币,再加上他捐赠给长庚医院的两三个基金差不多有1500亿元新台币,这样就有5200亿元新台币的财产已经浮上台面。
  
  至于在台面下的,也就是王永庆长子王文洋一直耿耿于怀想要追查出来的,包括香港的一些房地产,内地的一些资产如长庚医院的投资等,总数可能在这个数字上增加一倍甚至更多。
  
  而台湾资深媒体人陈凤馨则表示,其实台湾的家族企业,几乎没有一个有遗嘱,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原因是为了避税。过去台湾地区的遗产税在50%~60%之间,如果在遗嘱里面交代得非常清楚,这等于是告诉税务人员具体的纳税基数。
  
  第二种原因是因为台湾的家族企业彼此交叉持股的情况非常严重,比如所谓的台塑四宝台塑、台化、南亚和台塑石化,彼此之间都有相互持股,外面的基金会也有相互持股,整个财产网络,非常复杂。
  
  台湾绝大多数家族企业,在开始建立关联企业的时候,就已经做资产安排了。从浮上台面的情况来看,包括台塑集团的七人接班小组以及海外一些基金的安排,王永庆认为他已经全部安排好了,但没有想到中间杀出一个长子王文洋不服气这样一个情况。


  
  长子夺产风波
  
  王文洋13岁即被父亲送到伦敦念书,取得企管硕士、化工博士两项学位,并在美国工作过一段时间。返台后,王文洋从南亚塑料公司课长、生管组长、厂长、副理,一路做到协理,原本即将晋升副总经理,并被视为王永庆接班人,这时发生“吕安妮事件”(王文洋爱上他的学生吕安妮),使得父子反目。王文洋于1995年离开台塑集团,于1996年自行创办宏仁集团。
  
  陈凤馨表示,王文洋在遗产的事情上闹出这么大的风波,可能也是准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由于三房不退让,所以才要用司法方式来解决,谁胜谁负还很难预料。
  
  王永庆的遗产,司法文件签署细节还不知道,在美国他登记的配偶究竟是谁这些细节都不清楚的情况下,现在输赢还很难定论。至少在台湾的这部分500亿元新台币遗产,可能有将近一半都是王文洋的。因为王永庆在台湾的配偶是郭月兰,其他两房都不能称为配偶,只有郭月兰有配偶的身份,夫妻之间的财产共同持有,而且这部分遗产不用交遗产税,而郭月兰没有子嗣,过继在她名下只有一个王文洋,也就是说郭月兰的财产就是王文洋的财产。
  
  赖宪政表示,在美国的2650亿元新台币财产是王文洋通过私家侦探查出来的,而在大陆的一些投资目前还没有浮上台面,所以在台湾的500亿元新台币,在王文洋来讲只是很小一个数字而已。那些还在水底下的部分,可能比目前看到的大好几倍,王文洋目前计较的是这个部分。


  
  以战逼和战术?
  
  不过随着这场遗产官司拖延下去,对王永庆整个家族显然都没有什么好处。这场官司最后又会如何收场?
  
  赖宪政表示,对王文洋来讲没有什么损失。现在最坏的情况就是他不能进入台塑的领导核心。所以对他来讲是稳赢不输的,以战逼和。在未来一段时间会不会有一个和事佬出来,大家在美国律师的劝告之下坐下来好好谈,双方各让一步,作一个权利的分享,最大的一个目的应该在这里。
  
  陈凤馨也认为,以战逼和的可能性还是非常高的。主要牵涉的还是遗产税问题,不管是在美国的部分还是在台湾的部分,这些财产只要把它端到台面上,经过法律程序侦查,对王永庆家族来讲,就要至少先损失掉一半,剩下来的一半再决定到底归谁。除非三房这边有把握王文洋连一元钱都追不到,否则一定要跟他作一定程度的和解,不然对整个家族来讲都是极大的损失。
  
  而对王文洋来讲基本是稳赢不输的,至少是拿到在台湾的200多亿元新台币,此外追到的任何钱都是多出来的。

[沙发:1楼] wyp198793 2009-07-04 12:00:58
 

台塑集团王永庆简介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新店直潭,原籍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乡人(报上常说的金田乡现早已改名为长坑乡,在前段时间长坑公开的一本早期手抄本长坑王氏族普上就有包括王永庆在内的多名台湾名人的祖籍,并注明何时迁往何地),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 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部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如今,在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永庆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恢复建设。美东时间2008年10月15日9点38分在新泽西一家医院因心肺衰竭而过世。享年92岁。



几十年来,全球化工行业一直把王永庆尊为“经营之神”,其经营之道更是备受推崇,很多台湾企业家都将王永庆的管理经验当作最为实用的教科书。

  有位叫郭泰的作家,研究王永庆其人其事20多年,搜集了近40年来王永庆的演讲稿和报纸、杂志、电视等相关报导,写出了一本书,名为《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这本书归纳出王永庆做人做事的根本态度和起码原则。有书评这样写到,“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道理虽然浅显易懂,却是他数十年从不断挫败中累积出来的宝贵心得,可谓句句珠玑,发人深省”。

       第一堂课:刨根问底,也就是面对问题一定要追究到水落石出,否则绝不罢休。

  第二堂课: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不问结果;事事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化。

  第三堂课:瘦鹅理论,这是王永庆时常提及的人生奋斗理念,说的是学习瘦鹅忍饥挨饿,用刻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境,并以坚毅态度等待机会到来。

  第四堂课:基层做起,必须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还必须在选定目标后咬住不放,全力以赴。

  第五堂课: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只有从实实在在的经验才能培养出令人信服的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机会就愈大。

  第六堂课:切身感,企业的管理制度若能让员工产生切身感,他们的潜能才可发挥到十成。王永庆经常对员工说:“虽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第七堂课:价廉物美,只有建立在价廉物美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蓬勃发展,在这一点上,王永庆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

  第八堂课: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懂得维护客户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板凳:2楼] wyp198793 2009-07-04 12:08:30

还有文章指出,王永庆从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理论,其中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两件法宝。

  所谓压力管理,就是在人为压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具体地说,就是人为地造成企业整体及所有从业人员存在紧迫感。“一勤天下无难事”,王永庆始终对此深信不已,他认为承受适度的压力,甚至主动迎接挑战,更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旺盛生命力,因此无论对人还是对己,王永庆都提倡严格要求。


  据说,台塑集团的主管人员最怕“午餐汇报”。王永庆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一盒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里召见各单位主管,先听他们的报告,然后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主管人员为应付这个“午餐汇报”,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70小时,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对出现的问题做过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顺利“过堂”。王永庆本人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由于坚持事无巨细的工作方针,再加上习惯于刨根问底,庞大的台塑集团完全在王永庆的掌握之中,他对企业运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了如指掌。

  当然,奖惩分明是台塑集团的一贯作法,王永庆对员工的要求虽然苛刻,但对部属的奖励也极为慷慨。据报道,台塑的激励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物质的,即金钱奖励;另一类是精神的。有关台塑的金钱奖励以年终奖金与改善奖金最为有名。王永庆私下发给管理人员的奖金称为“另一包”,即公开奖金之外的奖金。对于一般职员,则采取“创造利润,员工分享”的做法。台塑员工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得到相应的报酬,因此都拼命地工作,王永庆的“奖励管理”制度造成了“1+l=3”的效果。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