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新聞] 新美術館三年展 「比耶穌還年輕的一代」
发起人:弥撒  回复数:0   浏览数:2077   最后更新:2009/07/03 10:48:00 by 弥撒
[楼主] 弥撒 2009-07-03 10:48:00


[藝術新聞] 新美術館三年展 「比耶穌還年輕的一代」
原刊載於 典藏今藝術, August 2009

不輕不重,是看完紐約新美術館(The New Museum)三年展「比耶穌還年輕的一代(The Generational:Younger Than Jesus,文後簡稱YTJ)」的第一印象。1977年成立的新美術館(The New Museum),80年代奠定開創性、前瞻性風格,當時製作巴爾代薩里(John Baldessari)首次紐約大型個展,尚未成名的理查普斯(Richard Prince)、傑夫昆斯(Jeff Koons)也已被新美術館邀展-當時傑夫昆斯僅25歲。新美術館2007年重新開館後接續傳統,一方面推出伊麗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托馬阿布斯(Tomma Abts)等已知名藝術家個展,一方面也以策展「非紀念(Unmonumental)」、「自然後(After Nature)」嘗試美術館展覽的可能性。 (圖片 Luke Fowler, What You See Is Where You're At 2001, Hard drive and projector, 24 minutes, Courtesy of The Modern Institute, Glasgow © 2009 Luke Fowler 圖片來源Serpentine Gallery)





YTJ企圖成為代表新世代的三年展,以耶穌過世的33歲為分界,邀請各地策展人、學者推薦500位年輕藝術家,從中選出來25國50位藝術家的145件作品。在最後出爐的策展論述中,YTJ策展團隊(吉奧尼Massimiliano Gioni、菲利浦Lisa Phillips、柯納爾Lauren Cornell)側重新世代受YouTube、Facebook等影響,因此含社會性和時代性意義的作品佔大部分,但也不少作品卻是議題遠大於深度、甚有幼稚化的傾向-這樣的作品真具代表新世代的資格嗎?這樣的展覽能具有被日後歷史檢視嗎?-是YTJ在紐約褒貶兩極化的原因。

即使如此,仍有數件引人深思的作品:路克佛爾(Luke Fowler)的「What you see is where you're at」,是一部將60年代紀錄反精神治療社群的紀錄片重新拼貼詮釋的電影作品,不但視覺風格上強烈,並且對於產業和階級所製造出的「精神性不潔」重新思考。安納莫斯卡(Anna Molska)的「Tanagram」雖簡短但同樣有趣,精細影像中兩名年輕男子推動著黑色大型積木,最後躺在地板上說,我終於18歲了-安納莫斯卡的作品擅長使用抽象結構的造型和行為,對應後共產主義波蘭的體力勞動的歷史。陶奧巴哈(Tauba Auerbach)新作在展場中非常亮眼,陶奧巴哈從重新排置語言、文字,到重新建構數位的二元語言,以從我們熟知的既定系統中找出曖昧表現,陶奧巴哈創作媒材包括攝影和繪畫,新作「Shatter III」是皺摺系列後的新展開,運用鏡子碎片將自己的風格從之前奠定的數位設計感中解放,也預告了其9月於Deitch Project個展的新路線。

不過YTJ在展覽呈現上達到了實驗和創新。策展人吉奧尼表示,「非紀念」和「自然後」是欲從不同類型和不同時代藝術家身上歸納相似性,YTJ卻相反欲從全球化文化下的新世代中發現差異性,因此YTJ刻意突顯作品的錯雜,藝術家和藝術家間、作品和作品間沒有如同觀者熟悉的關聯和對話-乍看之下像極了一個策壞了的展覽。儘管YTJ因此讓不少觀者失望,但「刻意」卻也造就了展覽的魯莽,讓觀者重新回到能感受當代藝術一股生臭味的初始心情;同時也讓人感到,現在我們了解世界的方法已經過於分歧且複雜,未來將是一個所有作品都相等重要,名作不再存在的時代。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