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瀚如:里昂双年展正面临重大自我变革的挑战
发起人:弥撒  回复数:2   浏览数:2427   最后更新:2009/07/02 02:06:10 by guest
[楼主] 弥撒 2009-07-01 11:05:43


侯瀚如 2009年里昂双年展策展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景观社会中。尽管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产生了异化效果,但它却是我们存在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我们通过景观来感知世界和相互交流,它是一个由市场资本主义逻辑支配的影像塑造和表示系统,这种市场资本主义常常把我们的认知、想象和反映能力引导着向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维模式”发展。这也是我们在既定权力体系 “担保”下自我认同和社会秩序的现时情况。作为我们当代艺术和文化事件的主要类型,当代艺术双年展毫无疑问是这种趋势的最终表现形式。

  但是,尽管在全球化或“全球帝国”(Antonio Negri和Michael Hardt)的时代,景观社会已不再拥有任何“外在”(outside),但与这种“没有外在”的状况进行批判性介入和颠覆性沟通通常是一种必须。正是在这种介入中,当代艺术和文化能够重新获得作为一种批判力量和想象命题渠道的社会角色,以博取一个更好的未来。如果这个景观社会已经强加了一种不可战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以及知识、艺术和文化结构,艺术和文化界提出新观点和新策略就成为一种绝对急切和永久性的需要。为使世界容纳其未来,必须努力促使不同的另类观点和解决方案出现。

  为反对静止论、简化论和对既定秩序的控制,它们应该是多样化、复杂化和不断变化的,应该容纳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和潜在可能。日常生活或日常(le quotidien)的领域毫无疑问是最开放和最有效的空间,由于“另类全球化”(alter-globalisation) - 国际上为构建一个新的自下而上的更公正的世界所出现的社会行动主义和独立主动性趋势 – 一个人能够更有创造性地想象和提出全新的观点和景象,能够积极地促进社会动员以争取更多自由和共同利益。正如米歇尔•德•赛尔托(Michel de Certeau)在30年前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对我们日常物体、行为和实践模式的差别性游戏(jeux)运用,对日常生活 – 日常(le quotidien)或平常 – 的(再)创造,我们在与既定秩序不断沟通中能够获得新的自由。实际上,目前我们正在见证着一种新秩序的产生,这种新秩序将使人类交流以及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国际结构冲破一维的权力体系。

  我们面对的世界正日益被复杂的骨架和细胞、垂直和水平、遥远和毗邻的组织与循环模式所重构。阿尔让•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曾表示,这是一个草根全球化(grass-root globalisation)的过程。日常生活实践的变化或它们的再创造是建立这种新秩序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也是当代艺术获得发展和新关联性的最鼓舞人心的内容。在全球化的时代,当代艺术仅成为世界各地人民所面对的一个景观现象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证明来自全球各个地区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正日益分享着共同的认识和策略,即通过介入日常生活的王国来对他们自身进行再创造。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正为普通的东西魔法般地注入新奇的形式、含义和用途,而创新性的集体动员已被带到一个更为民主的艺术实践以及其社会功能结构的最前沿。

  它们是当今全球艺术和文化景象的核心。利用国际双年展等最有效的工具,密集地展现和促进这些首创精神,真正具备创新性和相关性的当代艺术实践将能够获得更大的关注,有助于我们为这个时代打造一个新的真正的公共空间。

  经过20年的生存和发展,里昂双年展目前正面临着重大的自我变革的挑战。在共同努力中探索和展现国际艺术景象的新趋势,在普通中注入新奇和独特的东西,或是对多样性、复杂性和交互性的探讨多种新表达方式,双年展本身就将会获得一种全新的生命力。这也是应对当下整个世界所遭遇危机的最佳处方……

  日常生活的景观将使各种景观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根本性变化!

 受邀的中国艺术家

  李明维

  1964年出生于中国台湾

  居住和工作于美国纽约和伯克利

  通过和世界各地的居民、场所和机构协作,李明维在交流私人体验的基础上创造装置艺术作品。这些持续进行的交互式行为由私人故事、记忆和偶然事件组成,在被李明维纳入作品后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最多样化和最引人注目的一面。

  林明弘(Michael Lin)

  1964年出生于东京

  居住和工作于台北、上海和巴黎

  林明弘以其大型的装饰性装置而知名,其作品主要是为潜在的会议场所设计的。他将在本届双年展上展出作品《一日之别》(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de),这个装置融合了音乐、影像和表演因素,将上海某家杂货店里的商品合成了一个非常精确的时空胶囊(time capsule)。这些商品经过艺术家的整理、归类和存档,以其明显的正式质量被放在组成框架的木箱里展览。

  林一林

  1964年出生于中国广州

  居住和工作于纽约和广州

  林一林以其对城市空间的介入而进入公众视野。在一个知名的作品中,他将一堵墙的砖一块一块地搬到城市另一边,穿越马路、场所和广场 – 所引起的交通阻断很少,却引起了大量疑问。在本届双年展上,他将展出一个新的街道行为艺术作品“一天”(One Day),揭示了当代中国快速变化的城市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荒谬性。

  刘庆元&Yah

  1972年出生于中国重庆

  居住和工作于中国广州

  刘庆元通常采用木刻版画技术创作。他的作品描述了来自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像,但却具有反讽意味。他正和Yah一起为本届双年展构思装置作品“只是城市Only City”(“Only”也是“Lyon”打乱后组成的词汇)。这件作品是当代城市的一个真正隐喻:一个巨大的长达20米的眼睛,融合了里昂、北京和艺术家所居住城市广州的相关因素。

  曾建华(Tsang Kinwah)

  1976年出生于中国广东

  目前在香港居住和工作

  曾建华的墙纸按照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装饰艺术风格精心制作,将字母文字组织成诗意的样式。像自由欢呼一样,曾的花卉展现出一种琐碎的词汇表,和渲染主题的精美性决然不同。

  黄永砯

  1954年出生于中国厦门

  目前在巴黎居住和工作

  黄永砯融合了新媒介,能够娴熟地驾驭东西方影响。在本届双年展上,他将重新装置作品“金头”(Tête d’Or)(2004年),这件作品是为2004年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里里外外”(Le Moine et le Démon)展览设计的。它是一个宋代凉亭的复制品,坐落在展览馆楼顶上,对望着附近的金头公园(Tête d’Or Park),外面刷满了金漆。“金头”涉及到一个都市传闻:据说一位犹太定居者在1853年曾将一个基督的金头埋在公园内。

  西京人(Xijing Men)

  2007年组建的一个团体,包括:

  陈劭雄

  1962年出生于中国汕头

  现在广州居住和工作

  小泽刚

  196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现在东京居住和工作

  金泓锡

  1964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也在此居住和工作

  北京的字面意思是“北方的首都”;南京是“南方的首都”,而东京则是“东方的首都”。这样就留下了西京 – “西方的首都”,这就是西京人(韩国金泓锡、中国陈劭雄和日本小泽刚)决定逐步打造的。通过视频播放以及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同时举办西京奥运会等项目,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让西京作为一个羽翼丰满的城市,纳入Google的虚拟世界中。在本届双年展上,他们将把西京的构建推到下一个阶段 – 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杨洁苍

  于1956年出生于中国佛山

  现居住和工作于巴黎和海德堡

  杨洁苍的主要焦点之一就是“在当代的框架和背景中运用中国传统思想的绘画和美学”。他的作品 – 无论是绘画、拼贴、多媒体装置、表演、雕塑或原地装置 – 都将道家思想、解构策略、他当红卫兵时就持有的离经叛道的态度以及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跨国流浪者的个人体验有力融合在一起,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使他具备了这种融合能力。

  阳江小组

  于2002年成立的一个群体,包括:

  郑国谷

  于1970年出生于中国阳江

  陈再炎

  1971年出生于中国阳春

  孙庆麟

  1970年出生于中国阳江

  居住和工作于阳江

  在阳江这个距离中国南部大城市较远的地方,受极度不稳定、流动和冲突性的社会环境启发,这个群体创造的装置、行为艺术和建筑都具有强烈的反常性和颠覆性,且充满了幽默和嘲讽。在中国和“国际”传统元素的扭曲下,如书法、绘画、园艺、现成品、后现代建筑等,这个小组在郑国谷的带领下不断创造出打破既定秩序的行为、装置和建筑,以颠覆传统的价值和法则。由此,他们希望为创造性建立一个“另类”空间,试图证明在反抗既定秩序的支配下能够设计和建立真正自由的社会模型和文化创作。

  受邀艺术家:

  Adel Abdesemed

  Bani Abidi

  Maria Thereza Alves

  Fikret Atay

  Bik Van Der Pol

  Pedro Cabrita Reis

  Sophie Dejode &

  Bertrand Lac ombe

  Jimmie Durham

  Latifa Echakhch

  Mounir Fatmi

  Dora Garcia

  Shilpa Gupta

  Ha Za Vu Zu

  HeHe

  Oliver Hering

  Takahiro Iwasa ki

  KU SWIDANANTO A.K.A. JOMPET

  Leopold Kesler

  Ian Kiaer

  李明维(Lee Mingwei)

  Mark Lewis

  林明弘(Michael Lin)

  林一林(Lin Yilin)

  刘庆元(Liu Qingyuan) & Yah

  Barry McGee

  Robert Milin

  Carlos Motta

  Wangechi Mutu

  Eko Nugroho

  Adrian Paci

  Dan Perjovschi

  Société Réaliste

  Oliver Resler

  Pedro Reyes

  Rigo 23

  Sarkis

  Katerina Seda

  Sarah Sze

  曾建华(Tsang Kinwah)

  UN NOUS

  Eulàlia Valdosera

  Agnès Varda

  Wong Hoy Cheong

  黄永砯(Huang Yongping)

  西京人(Xijing Men)

  杨洁苍(YANG Jiechang)

  阳江小组(Ya ngjiang Group)

  L’école du maga Sin

  (截至2009年6月1日的名单)


[沙发:1楼] guest 2009-07-01 11:49:35

[板凳:2楼] guest 2009-07-02 02:06:10
是谁把这么傻逼的贴发上来!!这种还是早删掉为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