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心中的中国地图zz
发起人:2  回复数:6   浏览数:1800   最后更新:2009/06/10 22:23:04 by guest
[楼主] 2 2009-06-10 04:32:20


黄集伟老师最新一集《每周语文》中,援引东东枪同学的微博客内容:

周立波在台上说,曾有人撮合他与郭德纲同台演出,“我当时是婉拒了”。台下的上海人民就立刻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与笑声。周立波继续说,“一个吃大蒜的,一个吃咖啡的,怎么能放到一起呢?”,台下的上海人民就又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和笑声。唉。

周立波先生油头马裤,喝咖啡讲笑话,是上海宁最爱的脱口秀演员。黄集伟老师对他的表态评论说:周立波的“婉拒”自然担不起“骇世惊俗”之类重奖,可其思路清晰态度透彻行止明白决定了然,当为时下各界极度缺乏。而酷爱曲艺的天津籍同学东东枪的评价,只是一个小小的“唉”,倒不像黄老师那么积极乐观,大概是那句“大蒜”和“咖啡”的区别让他心有所感,但是又不便表达。

大蒜对比咖啡,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南北差异。咖啡较之于大蒜,明显有一种优越感,洋气十足,难怪上海人民听了舒服熨帖,这完全符合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题图是《上海人心中的中国地图》,大致不差,唯一的缺陷是没有把上海置于地图的中心。它符合上海人的两分法:阿拉上海之外,全是乡下。一种极简主义的世界观,无数人奉行无二。

周五晚上,我们几个朋友和腾华涛导演闲聊。腾导以北京人的户籍身份拍摄反应上海市民心态的电视剧,前有《双面胶》,现有《蜗居》。虽然他是上海人口中标准的“乡下人”,但是他镜头下的上海人比上海人拍得要好。上海导演的镜头符合上海人的习惯,喜欢拍摄石库门亭子间之外的光鲜浮华世界,而腾华涛的镜头却破门而入,展示上海人的真实一面。所以,他的片子拍出来之后,上海人都说“这不是我们上海人”,但是他们解释不了为什么收视率会那么高。

腾导讲了一个段子:一位新加坡人在上海看牙医,担心医生因为他的国籍而多收他的诊费。沪籍牙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放心,你们外国人和乡下人都是一样的(价)。把所有外国人和乡下人归为一类,全中国大概也只有上海人能做到这一点。这其中有上海人独有的天真和可爱,也有他们对这座城市根深蒂固的骄傲,以及对上海人身份的高度认同与自信。

言及中国之大,时人经常用面积类比欧洲,说相当于N个国家。具体到上海人,才能鲜明地看出这种国民差异之大。上海人如此想,如此说,完全可以在56 民族之外另辟一族:上海族。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自己的民族聚集地,有高度的民族内部认同和荣誉感,更有独特的世界观和文化,不是一个独立民族又是什么?周立波觉得自己是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郭德纲完全是两类人,他其实无疑冒犯,就如同那位牙医把新加坡人归为乡下人一样,无非是自性流露。

周立波的火爆,让全国其它地方的人就着字幕去欣赏他的表演。但是,又无法理解其中的精微奥妙之处。就像去泸沽湖旅游,想观察一下什么是“走婚”,那也不过是一些商业表演,真正的走婚掩藏在镜头和理解力之外。周立波是属于上海人的,无法让天下人共享。上海是上海人的,所以许多移民始终无法融入其中,觉得隔膜。除非有天醒来,满眼只有上海人和乡下人,或许会觉得自己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上海族不在于籍贯、金钱、衣着、谈吐,而在于心态变化。

顺便说一句,周立波祖籍浙江宁波。上海话有云:宁和苏州人吵架,不和宁波人说话。但是现在,有个宁波人每晚对上海人滔滔不绝。
[沙发:1楼] guest 2009-06-10 10:22:41
那个上海猪其,是个看我们都是乡下老的小册老!
[板凳:2楼] guest 2009-06-10 13:59:04
倭族心态,排外心里。天然的优势,变成这里的骄傲的心态,被阉割过的自信,造就了自认为上海拧一族
[地板:3楼] guest 2009-06-10 16:02:24
LZ你这辈子接触过几个上海人?满篇文章除了你心里的自卑没看出什么?为什么上海每年上缴87%的税收人均生活还那么好?为什么骂的最厉害北方人老是要我们的援助?你们拿了我们的援助还说我们的不是,到底谁的心理更阴暗
[4楼] guest 2009-06-10 16:04:56
很简单,北方人不就是吃了你们家的饭不想说谢谢嘛!
[5楼] guest 2009-06-10 16:57:23
有本事你们自己讲点诚信,努力工作,别老是等别人施舍你们。“不食嗟来之食”的古文没看过吗?
[6楼] guest 2009-06-10 17:12:41
最牛B的上海人是新上海,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刚来上海没几天,就把老乡说成是乡下人了!
[7楼] guest 2009-06-10 22:23:04
上海本身就没有多少正真意义上的“上海人”,南京条约之前上海人城区(环城圆路内)人口不过2万。加上松江等地也就20万左右。都是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人汇聚才诞生了,产生了上海文化。二战中还有2万犹太人在上海避难,我国和以色列建交后以色列每年给我们大量低息贷款,作为上海包容他们的报恩。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描写的正是这一情节。改革开放后新“上海人”的大量涌入必然对先前住民有一定文化和经济冲击,但是很多人最终还是会被文化同化。当然,上海本土的文化也会因他们而改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