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城记系列之离杨福东之雾
发起人:picark  回复数:3   浏览数:2625   最后更新:2009/05/28 18:44:37 by guest
[楼主] picark 2009-05-24 22:19:07
离信之雾——杨福东个展今天下午(2009/05/24)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如火如荼地开幕了,展览将持续到8月23日。有幸在开幕之前,赶上了展览的研讨,此次展览的艺术总监沈其斌、策展人朱振华、艺术家邱志杰等在场均一一发言,探讨杨福东此次展览及作品的艺术创作。

杨福东对这个主题具有双重理解:“信”一方面代表了“信仰”的意思,一方面暗指“蛇信子”——一种有毒之物。“离信之雾”的“雾”更加强了这种氛围的不确定性。离信之雾,也就是当今人们因为失去了信仰而对现实产生的迷惑。这里我想说的是,离杨福东之雾,假设当代艺术没有了杨福东又会怎样呢?当代艺术是否会有怎样的迷惑或者不确定性。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反思

从当初的油画专业毕业,到因不同的影像作品被大家所认知,杨福东以他独特的黑白影像语言蜚声于国内国际艺术界。有趣的是,我第一次看到《第一个知识分子》作品时并不是原版的,而是被PS成美国总统布什样子的《第一个知识分子》。从北京军区大院长大,阴差阳错选择了画画,并因为在浙江杭州中国美院学习油画专业,而选择了定居在上海。这应该是普通大众求学工作的一个人生轨迹。而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就有了他关于知识分子的诸多作品,包括《第一个知识分子》、《陌生天堂》、《竹林七贤》、《断桥无雪》等等。在这些作品中,都无一例外地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中的争斗与彷徨,也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实中残存的小文人的情调,聊以慰藉逐渐被磨灭的理想。所以,杨福东也不会拒绝别人对他作品冠以的”小文人电影“的称谓。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这一点却逐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被打破,从”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到如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恐慌。”知识分子“在中国的角色,正在从神坛跌落到民间,而且在商业大潮中逐渐地迷失。甚至,”读书无用论“在一时间还有抬头迹象。这是一种无奈还是一种历史倒退,无疑值得我们反思。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

今天研讨会杨福东提到”意会电影“这个关键词,其实从他的影像来说,80%是黑白的,又带有中国山水画的画面风格,个人认为杨福东虽然接受的是油画专业的教育,但骨子里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包括他的谈话方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个精髓,如同国画的留白,写意,不在于艺术形式表面上的表达,而在于精神上的共通。在《离信之雾》9个独立的电影场景中,画面不断地重复,不同的是每次拍摄的不同。商业电影需要讲故事,需要卖拷贝,需要票房,而这里不需要,不需要讲故事,不需要卖拷贝,不需要票房,那就意会吧,意会你能意会到的,意会你想意会的。

关于道家

今天还提到杨福东作品中反映出的道家思想,可能是停留在对于《竹林七贤》作品的印象。当然,对于当今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即使在经济危机的当下,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代艺术家如今轻松的状态,以及在不断的艺术反思中展现出人和作品的平静和平实。离杨福东之雾,当代艺术少了杨福东会怎样,也就少了今天和昨天的那些影像,又会少些什么呢?

顺其自然吧。

更多现场图片请点击:http://life.k312.com/html/84/384-1408.html



展览入口


开幕前的研讨会


“图片电影”


离杨福东之雾


离信之雾——影像装置


开幕签到


开幕致辞

黄炎 写于快城网 www.k312.com 2009/05/24
[沙发:1楼] picark 2009-05-28 11:45:05
策展人写成“朱振华”,应为李振华,特此致歉!
——黄炎
[板凳:2楼] guest 2009-05-28 12:16:29
写得不错!顶!
[地板:3楼] guest 2009-05-28 18:44:37

谈谈 片场记忆(http://yxyi.spaces.live.com/blog/cns!3CCED4544B1CC7FD!5148.entry)
下午1点,洗了澡,头发还是湿漉漉的,出门抓了件西装,屋外的阳光很灿烂,街边的法国梧桐发出新绿的嫩叶衬托在蓝天白云下,异常好看。
有点风,我穿过张杨路在等935路公共汽车。过了很久才来了辆935,有空位。最近眼睛发涩,书包里有本尼采的散文,也懒得拿出来读,双眼看着窗外。心思不知道跑到那里了。
到了人民广场的石头狮子前,菲菲说还在福州路买纸,人马上到。JENNY的朋友已经到了,90后的武警前战士。一个英俊的小伙子。
过了一会儿,带黑色礼帽酷酷的菲菲同学到了,见面很亲切,可能是老卡的缘故。陆陆续续到了30口子人,老老少少。来的大巴把大家接到了
灵石路片场,也是杨福东工作室,一个老的工厂区。门口写着大大的D.
天突然冷了起来,所有演员都在等,美术布景,这时候突然发现熟悉的人,斌斌。他是我们上次一起拍摄胶片电影的摄影助理,自嘲为拉皮条的,因为摄影机拍摄运动镜头时候,要用皮尺测量镜头到移动物体的距离,这样才不跑焦,所以把摄影助理叫“拉皮条的”这次斌斌负责灯光。
他是上影厂的老师傅了,酷爱钓鱼,听他说杨福东所有的胶片电影他都在。正聊着又碰见一个熟人,沈巍巍的老公周子曦,我们借他家别墅拍过场戏,可能是我
头发变长的缘故,他都不敢认了。还有在马良工作室碰到的一个玩音乐的朋友,再加上雨田,狒狒,狒狒同事和她姐姐。还有小曹。
好多朋友了,朋友介绍朋友,也就这么认识了杨福东,他一口北京话,透着股幽默感,和他聊天很轻松,我问他能够拍照片吗,他很友好的说可以。
我这样也就从一个演员过度到了创作者队伍里。开始拍摄我感兴趣的画面。
一个类似最后的晚餐的大长条桌子上,雪白的桌布,四个大炮,垂直四台摄像机,俯拍餐桌,上面摆着精美的银质餐具,烛台,刀叉。三台水平摄像机
这阵势比电视台规模还大。杨福东说起他的这个作品是五月在正大美术馆一个录像装置,可能会投影到一个比餐桌还长的幕布上,作为一个特殊的电影。
传递一种故事,四台摄像机通过同步设备,同时记录餐桌的画面,只有双手和美丽的食物。非常有绘画的设计感觉。整个2小时时长里,我通过监视器
看到的大多是手进出画面,取各种食物,也充分表达的作者的意图。
这画面很想库布里克的一个与欲望有关的电影的画面,看来导演的灵感来自经典的电影。我在大脑里检索了半天,奇爱博士,光荣之路,太空漫游
好像都没有这样的俯拍的镜头,经典还要经常温故而知新。
吃了盒饭后,安定了许多,等到晚上八点半左右,正式开机了,所有人关闭了手机,人们屏住呼吸。只有硫酸纸发出的声音。随着导演的开始!7台摄影机
一个剧照师,所有镜头都开始了激动的创作过程中。
西餐一道一道的上来,各种海鲜,美味。演员们优雅的饮酒,品味这法式大餐。镜头里都是手与食物的交互。
2个小时过程中,提示的白板上有不停的提示,大家交流,欢笑,制片手举纸片,仿佛拳击赛场上的举牌小姐环顾全场。可能是酒精的作用。大家都显得非常
高兴,各个红光满面,一脸幸福。
最后演员换回了自己的衣服,我拍摄了很多残羹冷炙。有种别样的美丽。
随着大巴回到人民广场,等夜班车回到家里,码上这些感受,算是个谈谈同学一个交代。
总之艺术家的创作是艰苦和幸福的。有了这种艰苦的现场体验,在美术馆看作品的时候,才会有些许感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可能是刚看了一个关于食物和饥饿的短片,我对导演对食物的表达,有了不同的感受,有人笑中带眼泪,看看这部CHICKEN A LA CARTE 吧
http://www.cultureunplugged.com/play/1081/Chicken-a-la-Carte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