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车独立影像论坛】刘伽茵作品《牛皮》放映与交流
发起人:猜火车咖啡馆  回复数:2   浏览数:2586   最后更新:2009/04/20 16:27:31 by 猜火车咖啡馆
[楼主] 猜火车咖啡馆 2009-04-20 16:26:11




【猜火车独立影像论坛】4月25日刘伽茵作品《牛皮》放映与交流
CHC INDIE IMAGE FORUM SCREENING AND TALKS WITH THE DIRECTOR LIU JIA YIN

Time : 15:30 -22:00,Satuaday,25th.,April
Schedule : 15:30 1st-run screening
19:30 2nd-run screening
21:00 talking with the director
Sponsor : Trainspotting Cafe
Room 102,406 Bult.,4th Section,
Wang Jing Xi Yuan
Tele: 010-64702917
Blog: blog.sina.com.cn/caihuocheba
Email:caihuoche@live.cn

【活动安排】
15:30 第一次放映
19:30 第二次放映
21:00 导演到场交流

【获奖纪录】
2005年第55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国际影评人协会(费比西)奖、卡利加里奖
第2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数码录象竞赛单元金奖
第6届全州国际电影节数码单元最佳影片
第9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第24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亚洲龙虎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

【影片介绍】
父亲经营着一家皮艺店,母亲则在工厂负责皮包的设计和制作,他们对这门生意倾注了极大的感情和心力,却仍是经营惨淡,债主会不期而至。父亲决定以全店皮具五折的方式促销,起初似乎还挺有效,慢慢地作用却不再明显。母亲开始责怪父亲的经营方式和能力,平时在别处总是有一套套道理的父亲,此时却无言以对,懊恼地抽自己的嘴巴。家里家外的波折低落总是会过去,父亲和母亲还是满心祈愿:从明天,也许就能慢慢好起来吧。平淡甚至细碎的生活细节缓缓铺展:父亲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女儿长高,母女为店里收成不错的一天鼓掌欢呼,狭窄的过道里女儿为新的皮包充当模特……生活似乎总是艰难局促,而三个人的家庭里,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却在这个过程里捉紧人们的呼吸。

【关于导演】
刘伽茵1981年8月生于北京。2003年在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以23个固定镜头拍成这部110分钟的录像长片:《牛皮》。其他作品:短片《火车》。

猜火车咖啡馆MSN:caihuoche@live.cn
猜火车咖啡馆博客:http://blog.sina.com.cn/caihuocheba
猜火车咖啡馆地址:望京西园4区406楼102
猜火车咖啡馆电话:64702917
火车运行时间:14:00-24:00

一、公交乘车路线:
  i) 470、471、420、852、991 望京街西口 下车
  前行100米,即为望京西园四区B门,进门后第一个路口右拐,顺路经过一个幼儿园,前行30米,路右边即406楼。
  ii)404、606、421、606、614、629、976、运通111 大西洋新城东门 下车沿路东往北走,顺路右拐,直行至望京西园四区A门,进门后左边第一栋楼即406楼。
  iii)975 候庄路口南 下车
  下车后沿路东望南走,在第一个十字路口过马路后左转,直行至望京西园四区A门,进门后左边第一栋楼即406楼。
二、地铁乘车路线:
  乘城铁13号线望京西站换乘470、471望京街西口
三、猜火车地图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21746886/
[沙发:1楼] 猜火车咖啡馆 2009-04-20 16:26:26
《牛皮》导演刘伽茵阐述
拍摄
    这是我的第一部成长片,我的态度是严肃的。
    我和父母在自己的家里拍摄了《牛皮》。
    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其他的工作人员,只有我们三个人。
    片子里只有三个角色,父母和他们的女儿。实际上,演员就是我们自己。
    我无法理智的解释我为什么要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来拍摄《牛皮》,我只能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用了和这种压抑、焦虑的生活相匹配的方式来拍摄它。
  
    我们家离铁路非常近,火车经过的时候,杯子里的水会颤抖。
    当你看到这个片子,你会不停的听到火车的声音,而且这些声音经常是在恰当的时候出现。这不是我刻意安排的,那些声音也不是后期的时候贴上去的。
    火车的声音伴随了我23年,我想,它们是在以它们的方式帮助我们。
    有一场戏,父亲在窗前干活,窗户里经过一列白色的火车。
    现在再也看不到那扇窗户了,一个礼拜一起,他们争吵的时候,打碎了那扇窗户。
  
    04年3月拍了一场戏,但因为和父母的争吵过于激烈,停止了拍摄,直到5月,拍摄了其余的22场戏。父母必须工作,我必须念书,因为没有工作人员,每场戏之前的准备工作都很漫长。所以几乎所有的戏,都在午夜开始拍摄,在淩晨结束。
    多半的戏都是一条过的,不只是因为家人之间的默契,也是因为我对完美一类的事情不感兴趣,那不是我要的。我们无非是在表演我们的生活,试图呈现我们生活中的焦虑。不需要更多的,不需要更好的,只要没有欺骗。
  
  技术问题
    我不愿意谈技术问题,因为该改变的自然都会改变。
    有的人告诉我,声音不清楚,有的时候太小,有的时候太大。
    我愿意告诉你,因为我需要两个话筒,但我没有足够的钱租两个质量都很好的话筒。所有糟糕的声音都来自那个便宜的话筒。
    有的人告诉我,画面太暗了,为什么弄的这么暗。
    我知道,也许你觉得你看到的不够清楚,但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家的光线就是这么暗,我没有在明亮的地方生活过。拍摄时,现场的光是足够亮的,但我故意得到现在的亮度。
    我也犹豫过,要不要修补一些问题。答案是不。
    所有的技术问题,所有因为贫穷带来的问题,都是这部电影的一部分。
    保留和承认这些问题,并让它们作为事实而永远存在,是我的态度。
  
    没有妥协过
    现在我还没见到能让我妥协的困难,也没有事情能让我悲观。我极少去抱怨,很多人抱怨拍电影难,钱太少,没有分级,审查过于严格,等等这些。我从来没有抱怨过,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电影是不分贵贱的,它不会要求你要有钱,你要有多大的投资才可以拍,拍出来的才算是电影。电影没有要求过这些,也没有规定这些,这些规定都是强加上去的。
    电影是我对生活的体验、思考和反省。这就是我的电影观。它的根本在于,电影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至高无上的。我过日子,所以我拍电影,电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从喜欢,到热爱,到进入电影学院,再到现在,我开始拍电影。我已经真正投身于电影,是全部的投入。电影对于我,从简单的爱好变成了严肃的理想,现在它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是因为我对它的热情到了这程度。
    《牛皮》是我想拍的电影,我已经拍了,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没有一点儿妥协和犹豫,现在看到的,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只和我有关。
    很多人说,你现在可以只听自己的,因为你要拍的电影只需要很少的一点儿钱,你不必为钱烦恼,为钱妥协,那么以后呢?你永远这样吗?你不可能永远这样,所以你必然会妥协。
    我想,这是一种逻辑,也的确是事实的一部分,但这不是我的逻辑。
    我从来不发愁以后的事儿,不发愁投资和发行,因为我向来相信一切都会水到渠成,都是自然而然的,既然这些对于我都不成为困难,我也就没有什么可妥协的。我从来没觉得钱是问题,从来没觉得投资是问题,从来没觉得一定有多少钱才能拍电影,才能拍好电影。至于投资,有钱的人多的是,所以我从不担心自己错过什么。
    我拍电影是为了自己,我不会为了任何人、任何事而改变自己。就好像一块磁铁,它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磁化,而不是跑到别的地方去找钉子。
  
    故事片还是纪录片
    因为《牛皮》的细节过于真实,有的人误以为它是纪录片,我甚至接到了几个纪录片电影节的邀请,但故事片和纪录片是绝对不能简单从完成结果上的像和不像来区分的。也有人提出它的价值到底体现在故事片的特性上,还是纪录片的特性上。可是故事片和纪录片的界限在哪里?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有没有明确的界限?当然没有,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区分它们。有一些电影是可以混迹于这两者之间的,而这些电影往往触及到电影的本质。如果深入到电影的本质,那么可以抛弃故事片和纪录片这样的分类,没有意义。不存在故事片与纪录片,因为电影就是电影。更不能用简单的真和假来作为区分,这样太幼稚了。
    我想起世界上最细的线,什么是世界上最细的线?就在两个颜色之间。你看不到它,但却因为它区分开不同的事物。对于我来说,这条线就是电影动机。我的电影动机从根本上决定了《牛皮》的特性。问题在于你的立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这才是本质。《牛皮》当然是故事片,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故事片。我说了算。
    让一些人混淆的原因是它的细节,事实上,所有看起来真实的东西,所有看起来自然的动作、对白,无论多么细微,都是事先计划好的,有详细的剧本和严格的排练,随机成分连百分之五都不到。一切都是既定的,这也是我的工作方法,我不喜欢随机的东西。
  
    曾经和可能被问到的
    提问一:
    你拍你自己家里的事情,你觉得对别人有意义吗?你们家里三个人的生活,你觉得别人会喜欢看吗?这样的片子有观众吗?
    答:我拍电影是为了自己,不为了任何其他的,我也根本不考虑观众,不考虑任何以后可能会看到它的人。他们跟我没关系。对我有意义就够了,别的意义都是假的,只有这个意义是真的。这样的片子有没有观众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在拍自己想拍的,别人看自己想看的,别把拍的人和看的人扯到一起。
    提问二:
    像你这样的片子有出路吗?
    答:那要看什么是出路,拍出来了就是出路。
    提问三:
    完成后有机会上院线吗?国内都不容易被看到,是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损失?难道你不希望更多的观众能看到它吗?
    答:至少最近几年不会国内上院线,但是在国内上不了院线根本不是什么值得遗憾的事情。不管是主流媒体的放映还是私下的放映,我都不太热衷,因为我没有强烈希望让很多人看到这个片子,我知道很多作者非常希望自己的片子被更多的人看到,认为这是电影的一部分,是否真的是一部分我不知道,但我没有这样的欲望。事实上《牛皮》真正的知音很少,我觉得应该看到它的人,基本都看到了。
    提问四:
    你自己包揽所有的工种,但电影是合作的艺术,你这样拍太极端了,你坚持的了吗?如果你坚持下去肯定会走偏。
    答:电影是合作的艺术?如果以陈述句来说这句话,我甚至不能把它连续说上两遍。这样的定义是谁下的?我觉得这是放屁。作为艺术的电影,就是电影。没有必要在它前面加上任何定语,这样或者那样的,只是电影而已。我这样拍,根本上是因为我的性格,我是个喜欢独来独往的人,不热衷于交流,也不喜欢别人帮我,能自己完成的就都自己完成,不管做什么事情我都是这样,不仅是拍电影的时候。你觉得我极端就对了,只能是因为你太一般了。艺术范畴里面不存在极端的问题,只要你做自己的就可以了,一旦你做自己的就是极端的,但艺术必须做自己的。坚持任何一件事都和这件事本身没有关系,而是你这个人是不是那种可以做到坚持的人。目前我没发现什么不可以坚持的,我按某种方法做某件事,是因为我认为这是对的,在我改变看法认为它是错的之前,没有不坚持的理由。你说我坚持下去会走偏,事实上你根本也不认同我的方法,你觉得我本身就是偏的,根本不是坚持下去会走偏的问题。我可以和人正常交流,一个人完成不了的时候自然会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我不反对这样,这是自然的事情,但我仍然不会就影片本身和别人交流。
    提问五:
    这种类型的片子顶多就是小众电影,意义不大。
    答:这很正常,我们互相都不需要。小众电影,暂且不说你把我的片子归为这类是不是正确,就从你的用词上说,你觉得小众不是人吗?只有大众是人?大众的需要应该被重视,所有我们必须拍商业片,那小众就没有需要吗?小众的需要就可以被忽略掉?你这种想法非常普遍,你是从根本上不尊重人。大众电影有大众电影的大循环,其他的片子也一样,按你的叫法,小众电影也一样有自己的小回圈,而且这个回圈并非你想象的那么小。
  
  最后
    直到现在,我的家庭仍然是一个负债的家庭。
    父母一直在用他们的全部来支援困境中的我,虽然他们也生活在困境之中。
    这部电影是献给我父母的。
    我的父母才是《牛皮》真正的作者。
[板凳:2楼] 猜火车咖啡馆 2009-04-20 16:27:31
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
来源:青年文摘红版 作者:蒋 晔 时间:2008-04-07

2005年2月,德国柏林,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正在进行中。空气寒冷而潮湿,走进费比西奖颁奖现场,刘伽茵顿时感到了人群的温暖。当主持人宣读到了她的电影《牛皮》获奖时,她走上领奖台,以她1.55米的个子与高大的德国颁奖嘉宾并列站着,俨然一个孩子。大家先是惊愕:这就是《牛皮》的导演吗?等他们确定“她的确是”后,掌声与善意的微笑同时绽放。
  几天后,她又因电影《牛皮》获得了专门为鼓励青年导演而设立的卡里加利奖。刘伽茵还不到23岁,是此次电影节上最年轻的获奖导演。
  
  你喜欢电影能喜欢多久
  
  初中时,刘伽茵就喜欢电影胜过喜欢课本知识。
  一天,看完一个电视节目后,她严肃地宣布:我喜欢电影,我以后要做导演!父母并不以为然。“就你现在这个毛糙糙的脾气,你喜欢电影能喜欢多久?”“喜欢没有用,实践你的喜欢才行!”
  没过几天,做完作业,她真的正经八百地拿起一本《电影是什么》的书看起来,“瞧,我在学习理论知识呢。”爸爸看她时,她用自信的眼神回敬,言下之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转眼,到了刘伽茵上高中时,她明显感觉家庭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大的变化。不用问就知道,家里欠债了,债务很多。还要不要继续做导演的梦呢?
  “爸爸,我还是决定以后要做电影!”认真地表达,刘伽茵获得了支持。冬天,积雪还没有一点儿融化的迹象,北风刀子一样穿透帽子与围巾。15岁的刘伽茵和父亲一起坐公共汽车,从北京南城的家到北边海淀区的电影学院,去拿招生简章。为了三年后,能够顺利进入电影学院,现在就要作准备。
  家里开始每花一分钱都要作预算了。刘伽茵埋头学习,她的性格变得沉稳,“读书不读好,就是给父母压力,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这样的想法,使她的考试成绩一向都很好。周末,她跟父母上三联书店,看一天电影类的理论书,天黑后,三人在路边各吃一碗面条。用极少的钱,获得最大的知识与愉悦。
  
  为了爱,你要最优秀
  
  1999年夏天,刘伽茵以高出分数线几十分的成绩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了。那年,电影学院导演系没有招生,刘伽茵被文学系录取。
  7月,领了录取通知书。第一年的学费是7000元,但家里总共只有几千元的积蓄。怎么办?只有跟亲戚朋友借。但是,原来的旧债都还没有还清,怎么向亲戚朋友借呢?快开学了,一家人还是一筹莫展。
  于是父亲回到了自己经营皮革用具的小商店。原来,全家人指着它挣钱,它却不解人意地一直亏损。父亲站在柜台前正发愁呢,一个来买过皮具的顾客经过店门口,看到他乌云重重的脸,就重新回转来询问原因。父亲如实回答。“这还不容易吗?这个忙我帮了!”她居然提出她出这7000元的学费,而且,并不强调什么时候还!第二天,她就交给刘伽茵自己的存折。那天,正好是刘伽茵18岁生日。
  刘伽茵永远记得这个非亲非故的阿姨的名字与身份——白建新,北京某公证处职员。因为白阿姨的援手,她的电影梦没有因贫穷而夭折。
  与某些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相比,刘伽茵算是经历过苦难的了。贫穷其实不苦,他们家虽然穷却过得很充实。但是,她过早地目睹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过早地积蓄了许多受伤害的记忆。那些心里的苦,折磨着她,也激励着她,一个声音时时告诫她:“你没有别的路,只有成功!”
  大学的第一节课,她独自坐在离黑板最近的位置上,跟自己说:“不去娱乐,你没有资格去娱乐;冷静,每天上自习,坚持!”她立志,她实践,她像高中时一样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有时累了,实在想玩儿,她就自己跟自己对话,一个声音陈述休息的理由,另一个声音驳斥之鼓励之。如此不断地自我要求,不断地给自己的努力程度加码。
  大一那年,她是班长。
  
  回到原点,你就能够选择
  
  大二,刘伽茵突然有些迷茫了,还有隐隐的恐惧。
  整天读书,看电影,有时写剧本,她似乎并没有离电影越来越近。她认为,电影是一门手艺,像父母做皮革制品一样需要亲历亲为。她的电影,她就是作者,是绝对的制造者。
  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大一借的学费已经还了,但是,依旧负债。诱惑依旧存在:我该不该多写点电视剧剧本,给家里多挣点钱,赶紧把别的债务还了。面对曾经的誓言,她恐惧,她害怕自己不能兑现。她身边,不乏那些写电视剧写上瘾的人,来钱快,但在制作电影上却无所作为。“不能像他们那样!”她告诉自己,“哪怕是出自还债的愿望。”她将自己的困惑告诉母亲,母亲说:“你可以回到原点,想想你最初的想法是什么,然后你就可以选择。”
  “原点?我不就是要做一个导演嘛!”豁然开朗。拍片,做导演,是她与他们家这些年来共同的目标啊。
  刘伽茵用写电视剧挣的钱,买了一架摄影机,SONY-PD150的型号。虽然,它不是最先进的,但用着很顺手。第二天,她从自己写过的短剧中选了一个故事。第三天,她就开始张罗拍一个短片《火车》。外景地就在她家附近的铁路边,故事表现的是向往与善良:一对母女有隔阂;一个小男孩总是爬过矮墙到铁轨上寻找他喜欢的小东西,女儿为了避免男孩被火车轧死,就将矮墙砌高;男孩还是爬过矮墙,身体却被矮墙上的突起物刺破而死去;母亲得知此事后,遂与女儿和解。
  这个短片虽然只有17分钟,却因其浓郁的人性关怀,使刘伽茵获得了当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的最佳导演奖。
  
  留下记忆,将你自己磁化
  
  位于广渠门附近刘伽茵的家,是1958年建造的苏式楼房。虽然只有42平方米,两间狭窄的屋子,但她在那里出生成长,她很喜欢它。重要的是,在那里,他们一家人经历了最艰难的日子。父母中年遭遇创业的失败,家里穷到没有米下锅的境地。曾经,家里充满了绝望与无助的气息,而后,大人们开始振作,情况一点点好转。这个屋子记录了他们一家人的历史。
  那天,父亲把这楼快要拆迁的消息告诉刘伽茵,刘伽茵心里一惊,顿时萌生要在自己家里拍一部长片的念头。就拍我们自己家的故事,把那些焦虑困苦日子中的点滴都保存下来,无论如何,艰难的过去是不能忘记的。主意一定,遂说与父母听,请他们做自己片子中的演员。父母非常赞同与支持。
  开始写剧本,陆陆续续地,用了一年的时间。其间,个别同学冷眼相看:“家里都穷成那样了,还拍什么电影?”这种质疑,并不能打击她。她坚信“电影面前,人人平等!”2004年3月,电影正式开拍。没有投资商,没有大群的工作人员。她身兼导演、制片、编剧、录音等数职,父母与她都是演员,且是片中的全部演员。
  然而才拍了第一个镜头,拍摄就不得不暂停了。一方面,作为一个导演,她要指导父母表演场景时所需要的果断与铿锵;另一方面,对她的犹豫,父母略显怀疑:你怎么回事?怎么拍了两天就休息一天,你能否坚持做完一件事情?其实,犹豫时,她在思考,但父母以为她偷懒了。懒得解释,争吵让人心乱,她不得不暂停拍摄。
  5月,调整好剧本与情绪,重新开机。一般的,父母下班后,吃饭时,她给他们讲今天晚上要表演什么,该怎么做,而后,拍摄开始。每天,都要拍到凌晨三四点,然后,各自睡觉。第二天清晨,父母去上班,她去上课。这时,她已经读研究生一年级了。
  机位是固定的,录音棒高高举着或者吊起来,这样,她就有足够的时间跑到监视器前做导演监看画面,倏忽又跑到镜头前做演员。她拍的都是发生过的,或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一个负债家庭在夜里的叹息、争吵、焦虑。展示真实的事情需要勇气,她有勇气,偶尔不够坚强。有一个镜头,父亲要扇自己的耳光,作为导演,她应该在监视器前看画面,但是,她说了“开始”后就跑到另一间屋子,听到父亲响亮的耳光声时,心在发颤。“勇敢,要勇敢!”她鼓励自己。曾几何时,她在屋里做作业,而债主们使劲砸防盗门的声音让她身体发抖,眼睛躲到了书本下;曾经,家里的墙上每天都贴着一张小纸条:某月某日,要还某某多少钱!那些记忆,不能忘却!她要用镜头把那些艰难与充满焦虑的日子记录下来。
  没有开机饭、关机饭与耀眼的明星,电影《牛皮》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刘伽茵将此片献给自己的父母,并以此片获得的荣誉再次催促自己继续努力;成为磁石,就不怕找不到尖锐的钉子。优秀者就是如此成就自己。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