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宁:艺术与市场
发起人:art-bob  回复数:1   浏览数:1887   最后更新:2009/04/01 11:28:34 by guest
[楼主] art-bob 2009-04-01 02:15:24
方振宁:艺术与市场
艺术与投资杂志

问:商品性质的艺术品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

方振宁:艺术市场和其它市场一样,都是海浪一样的波动,从一个高的点到另一个高的点。农业,战争,金融,天气都是有周期性的,艺术品也是这样,所以市场运动高低起伏是必然的,只是因为过去没有数据的积累,中国艺术市场较难预测而已。

艺术品就是一个商品,如同砂糖,铜一样。市场是具有投机性的,拍卖行里短期的升降幅度特别大。当年爱迪生坐火车,把西部的报纸一路卖到东部,赚里面的差额,艺术品也可能是这样,东边的艺术品在西边被赚取差额。迅速进入流通领域的艺术品,它的价值是和市场脱离的,什么时候市场没了就会跌下来。但毕加索的东西会跌吗?这不可能,它经过了评论家,历史学家长期的评论判断,收藏家的喜爱,趣味在里面,它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价值。

问:你怎么看艺术品的升值空间?

方振宁:普通的艺术品是要有流通渠道的,但一般升降不会这么强烈,现在这样几年内几百倍几千倍这就不正常了。

布朗库西的作品,美国收藏家买了之后,几十年没拿出来,等拿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些作品可能很稀少,当时一下子就价格很高。这样升值是正常的。但中国艺术品的市场是被人为炒起来的,一方面是西方投机家,一方面是具有民族情节的海外华人,两种人炒起来。

另一方面,在20世纪艺术史上,对真正的顶级艺术品记载的价格非常高,相比之下,中国艺术品还差着远。

真正成熟的投资行为中,艺术品价值是会正常上升的,西方很多收藏家是具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即使价格低,只要是好的作品,都会买下来,这就给它的升值打下了基础。

问:市场在决定艺术品价值的过程中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

方振宁:市场是推动价格上升的元素,但在中国,则是鱼龙混杂,好的坏的都混到一块了,早晚要暴跌的,并不是说完结,可能五年内是没戏了,等到重新起来的时候,则需要艺术品的质量,我们现在的艺术品给人家的感觉就是没有质量的。

问:价格泡沫对艺术品价值本身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方振宁:艺术品价值变化就是投资和投机两种人类行为导致的,投资是长期的,投机是短期的,赚取差额。投资是喜欢这个东西,认为这东西有升值的可能性,放20年不会跌才买的。投机不一样,落到另外一个人手里,可能很快就给卖了,那种喜欢啊,热爱啊等感情因素是没有的。

投机主导的市场过热反过来影响了艺术家的价值导向。真正好的艺术家,绘画就是探索的过程,你能想象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在创作的时候就是为了拍卖吗?要看艺术家的纯真的动机就看过去好的艺术家的例子就行了,反过来相比之下,现在太多的艺术家自身有问题。我现在常关注80后,90后艺术家的画法,看他们怎么获得灵感,看它们的轨迹。如果这个人经不住诱惑,需要买房子,买车子,他可能会多生产,多复制作品,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坚持初衷。市场要赚钱,这是客观的。

现在艺术品跌下来就是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不需要这些,你画了,也没有人买。重新洗牌也好,泡沫破裂也好,艺术家自身肯定要进行淘汰。

问:你觉得经济调整会导致此前没被市场重视的艺术形式(如装置,多媒体)或群体起来吗?

方振宁:这与形式没关系,多媒体艺术中有很多垃圾。中国的多媒体艺术拍不起来,你得看买家是什么人,一个煤老板会喜欢数字技术吗?所以买家的趣味很大意义决定了艺术的走向。

说到多媒体,其实历史上艺术都是和科技有关系的,比如印象派的出现与光谱研究有关,各类版画的出现也与出版技术有关。科技是促进新艺术发展的。

问:你刚才谈到收藏家,他们在决定艺术品价值的过程中到底有多大作用?

方振宁:良好的收藏家肯定有顾问,有钱,知道买什么,中国大部分收藏家是没有顾问的,需要结伙像炒房团一样赚取差额就行。中国的收藏家还很奇怪,欧洲的收藏家有一定的品味,不会什么都收,中国的收藏家有些收了非常有水平的作品,但也会收很次的作品。我曾在一个录像里看到一位中国有名的收藏家说,我收藏这些作品是为了让我自己更有名。我质疑这种中国收藏家的品味,他们不是出于对艺术品的尊重才收藏的,日本曾经一个富老板买下了几十亿梵高的画,他说我买梵高就是为了死了之后带到坟墓里去,这话引起了公愤。这是典型的暴发户农民的心态。中国是五十步笑百步。

问:一件流通中的艺术品该经历怎样的多元价值评判过程?

方振宁:我们没有一个成熟的评判机制。首先,需要有一只独立的批评家队伍对作品进行评论,其次,每件作品都需要通过不断的考验,比如画廊的展览,比如美国80,90年代的艺术都有非常好的表现。而中国的艺术品一下子就进入了拍卖行,自己东西首先没有经受过任何考验,怎么能对藏家负责呢?所以其目的很容易就能怀疑了。

中国当代艺术非常单一,缺乏多元化,欧美的当代艺术非常多元化,极少主义,新写实主义,抽象派等等。中国没这么多派别,当代艺术品中很多是关于怀旧,乡愁,文革中的毛的形象以及中国符号。艺术品当然与地域的情感有关系,但很多东西勾起人的怀旧,是为了讨好买者的情绪,很容易看出来,如果通过作品能够看到艺术家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那我判断它的价值就很低了。

问:我们该建立或完善怎样的一个价值评判的机制?

方振宁:我们对一个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判断,首先看它的美学地位,这需要看艺术史怎么评价它的地位,看评论家怎么评论,参加过世界上哪些重要的展览,这些展览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评判来确定它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如果经过长年的考验之后,人们依然认为这件作品是重要的作品,很多人如机构、私人、博物馆等想拥有它,这是才放到一个公开的场合去竞争,通过看谁的资金强度和心理承受程度来交易,这样的过程是正常的,而不是像很多人像机器一样,或复制很多作品拿到市场上去卖,那个秩序全乱了。但这样的情况就在中国发生,艺术家甚至直接跟拍卖行,这对画廊是致命的打击,游戏规则全乱了。

问:市场之外的机制如评论界,美术馆系统该对艺术价值评判起到怎样的作用?

方振宁:评论界完全的独立,这是设想出来的可能性,实际上是自然生长的,得看怎样的媒体能承载这样的批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博客,这是目前最自由公正的载体。相对国立美术馆,民间美术馆更加自由些,但美术馆不应和市场有什么关系,空间如果能租用的话,那实际上和画廊没什么区别,所以我觉得在中国,美术馆不能决定艺术的走向。只是画家借助美术馆更加美化自己的简历而已。

问:未来,中国会逐渐完善艺术品价值评判机制么?会有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方振宁:会的。地球上的人类能走到今天,是因为人对自己有一个自治能力,艺术的评判标准也会走得更完善一些,中国以前还一点都没有呢。我们现在的制度是西方传来的,出现问题就得纠正,整个调整期也不一定很快结束,经济有U型,V型,W型,人们往往会预测错误。

但现在如果要讨论一个新的评判机制,首先得有作品让评论家评论才是,即使艺术家现在能安心创作,也必须拿去画廊展览别人才能看到,没有进入流通渠道,评判就不可能产生,但现在的经济形势下,可能很多作品会沉寂一段时间再出来。

(金煜采访 )

[沙发:1楼] guest 2009-04-01 11:28:34
一混子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