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采访:面具下的自白
发起人:art-bob  回复数:1   浏览数:2395   最后更新:2009/03/26 11:50:31 by art-bob
[楼主] art-bob 2009-03-26 11:30:14
曾梵志 面具下的自白

2009年03月24日 09:12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在艺术界被称为“四大天王”之一的曾梵志,在艺术市场低迷的环境下却有大动作:四月初他将同时在纽约和苏州两个城市举办个展,并且展出的大部分都是新近作品。尽管有人指他“善于经营”,但曾梵志说,他本人对艺术市场完全不关心。近几年,他的作品在各大拍卖会上基本都以失控的高价格拍出,同方力钧、刘晓东、张晓刚一同把握着中国整个当代艺术市场拍卖率的命脉。和其他艺术家不同的是,他的作品更多关注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而非政治现实。在他著名的《面具》系列作品中,所有的人物戴着白色面具,衣着光鲜,表情怪异,眼神呆滞或迷惑,曾梵志以此表达着他对这个没有安全感的现实世界的感受。

曾梵志纽约个展将从4月2日持续到5月15日,是他签约Acquavella画廊后的首次个展,将展出20余件他的新近作品,包括风景系列和人物肖像系列,其中大部分作品首次向公众展示。“我们期待为曾梵志举办他在美国的第一个个展,”Acquavella画廊总裁William Acquavella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就在世界主要的美术馆展出,并被很好的画廊销售。现在在亚洲,他已经是他这个时期最令人羡慕的艺术家了。他强有力的出众的作品不仅探究了个人,而且也展现了社会。”

4月10日~6月7日,曾梵志在苏州博物馆的个展名为《与谁同坐》,源自苏东坡的《点绛唇·闲倚胡床》,“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展出作品以苏州为创作背景的抽象风景新作品为主,另外,还有他在2005年创作的作品。

面具的摆脱

记:当时你的作品《面具》可谓名声大噪,作品有点荒诞,那是您在那个时期的状态吗?

曾:是。因为我以前刚到北京来的时候,是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很多面具是画我自己的感受,我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可能戴上面具有一种安全感。

记:现在你过了“面具”这一时期了吗?

曾:早就过了这个时期了,因为年龄改变各方面都会有变化,年轻时可能比较害羞,当你年龄增长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状态了。

记:您对面具的摆脱和您后来在职业上慢慢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吗?

曾:我不知道有没有关系。我就傻乎乎地画画,没有说一定要给自己那么复杂的安排,有时候没有想那么多。因为你想多了以后,反而对这些作品会有影响。

记:《面具》这个作品,在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7000多万惊人的价格以后,好像您本人不是特别兴奋,为什么您不那么兴奋?

曾:因为它不是我当时想要的一个价格,我希望它是一个比较正常的价格。我没想到那么高,中国艺术品价格最高的感觉,我不希望把我弄成一个最高的,我在这方面是有压力的。我觉得我的作品是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不希望它是用钱来衡量的。在中国,很多人会说这是拍卖得最贵的,这种感觉很不好。因为我们都还很年轻,我不希望有过多的排名的感觉。所以我一般不去跟别人谈论画的价格,但是我在内心告诉自己,我们的路很长,我们不管是炒作也好,作秀也好,将来再看,我们会看得非常清楚,随着时间一切都会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尽量地去经历。

记:最近几年,听说你一直想买回你早年的作品?

曾:对。在我每一个时期,我是通过哪几件作品走到哪一条路的,那些有启示性的作品,我希望能够把它找回来,但是有些很早就卖给别人了,或者被别人拿走了。我好几个时期的转折点的作品,我要找回来,为了将来做展览。现在有一部分在我手里,但是还有一部分我还在找。

记:是你自己来买还是你委托别人去买?

曾:我当然是委托别人,有些是私下从别人手里买回来的。

记:但是买回来的成本已经很高了吧?

曾:非常高。现在真的是很难找得到。

记:当时应该是很高兴地卖出的吧?

曾:当时卖一张画是为了马上能吃饭,所以什么东西都卖。后来做展览我发现,如果有那件作品,这个展览会更丰富。从2003年的时候我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个时候市场是很冷淡的,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找我的作品。我当时在上海美术馆做了一个规模非常大的展览,找别人借画,没想到会这么复杂。不知道借一件作品是多么贵。一件作品在国外,我希望拿到上海来展览,你不知道这个手续是多么复杂,保险费是什么样的,运输费是什么样的。有些人还不愿意借,所以我当时那个展览很多画没有借来,为了以后做更多的展览,有一些作品一定得想办法把它买回来。

我不想把经历讲得很复杂

记:在湖北的时候,你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长大的?

曾:我家在武汉,城市里面有山有水,自然环境很好,人文环境也很好,那边有很多很古老的大学,辛亥革命也是在那里成功的,再加上武汉那边有租界,有非常老的建筑。其实武汉和上海很像,武汉也是一个码头,它是一个很开放的地方,租界里的那些房子,可以称得上是建筑艺术,你在别的城市可能看不到这样的房子,我们从小就是在这个城市里面长大的。

记:是什么让你开始画画的呢?

曾:就是喜欢,就是很想拿一支笔乱画,那时候就觉得,我做这个事情会得到鼓励,说你画得不错,你就会越画越多。你拿着笔画画的时候可能比做别的事情更开心,这就是一个起步,有人鼓励,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就这么画下来了。

记:虽然你没有像很多艺术家那样出国生活,但是你的作品不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更多的是国际性的东西,或许你不太乐意把某种政治记忆放在你的作品里?

曾:其实我也有一些过去的生活经历,当时的生活环境给我的一些印象,我也会画一些人物,比如邱少云、黄继光啊,我也会画。就是这样的人物和形象给人的记忆特别强,我也画这样的东西,但是我不会老是停留在一种符号上,去强化这个符号,我会画我不同的回忆和经历。

记:当时你来北京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住在三里屯而不是画家聚集的圆明园?

曾:当时我去圆明园考察过,我也看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但是我觉得,很多人选择的可能就是那个艺术家的生活。我想艺术家的生活应该是很正常的。当然,很多人喜欢那个环境,我是受不了。我后来选择三里屯,在那里租了一个房子。当时三里屯非常非常安静,我就住在居民区,我一直都住在正常的居民楼里。

记:你有意和你的圈子或者行业保持一定距离吗?

曾:其实也没有故意去安排我跟谁接触不跟谁接触,艺术圈子很小,十来年还是那些人,太重复,时间长了,大家可能把艺术早就弄明白了,所以我也希望更多地接触各种行业,跟各种人打交道,不希望扎在一个小圈子里。

记:从你大学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很多,能谈谈你最怀念哪个阶段或时期吗?曾:这个不太好说。但是我觉得,每一个阶段都非常有意思,我老婆喜欢在三里屯的那段,她觉得那时候特别单纯,简单,没有焦虑,1993年那时候很年轻。我们最艰难的时候就是下个月一点钱都没有了,然后我们就出去应聘,找工作。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我不想把那个经历讲得很复杂。

特别幸运才能成为前辈

记:单看你的整个生活经历和展览的履历表,觉得你一路走来还是挺顺利的。

曾:对。其实我算是比较幸运的,我在艺术圈子里面算是前辈了,你要特别幸运才能成为前辈,这个机遇落到你头上来,你才能成为前辈。我很早就开始参加一些中国最早的具有国际性的展览,但是我那个时候算是年龄特别小的,跟他们这些85时期的重要人物一起参加展览,当然我那时候傻乎乎的。第一次就能够参加中国最重要的展览,你参加了这个展览,那本书里面就会把你记录下来。这个就算前辈,因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从80年代开始的,应该说是从平均画派到后89。后89是我们中国当代艺术最早的几个展览里面很重要的,其中最年轻的就是我和邱志杰,我们算是比较幸运的。

记:我发现你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格外地重视家庭。

曾:对。有父母、老婆、女儿,我也挺喜欢跟家里人在一起,但是我有时候也太忙了,顾不上这些问题。

记:你留给别人的印象多是很高傲的,但你说你是个害羞的人。

曾:对。我并不是一个很高傲、清高的人。其实我以前跟人打交道是有障碍的,我不是一个很热情的人,能很快和别人变成哥们儿或怎么样。可能时间长了以后才会成为朋友,我不会一下就很热情。这样的话,好多人跟我就有距离感,他就觉得这个人很难接近或者怎么样。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记:你现在有特别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吗?

曾:我对我现在的生活非常地知足,我在这边很安静,我可以画点画,哪怕是画一点小的素描,就是很平静,画一些别人看起来很无聊的东西。其实我画这个的时候是在修心,画得很细,要很安静,眼睛要特别好,我会用六个月的时间去画一个别人看起来很无聊的东西。但是我说我在修心,因为画这个东西的时候注意力要特别集中,私心杂念不能有。我称它为归零,本来你想10件事情,慢慢地10件事情变成9件事情,慢慢变成一件事情,慢慢这一件事情也没有了,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个里面的时候,你的内心会特别安静,你看什么东西都挺美好,这种美好实际上是对未来有信心,你希望未来还是像现在这样平静和安静。

记:以前大家经常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

曾:画如其人,西方人他不是特别强调,这是中国人强调的一句话。中国的文人、中国的传统绘画特别强调艺术家的品格,修炼自己的品格,才能做出有品格的作品。过去的文人养竹子、养兰,他把自己视为君子,是对人格的要求,对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要求非常高,所以他才会说画如其人,现在我们慢慢撕掉这个东西了,因为我们受太多西方艺术的影响,所以把中国最根本、最好的东西给扔掉了。

记:您在一个成功榜单上的时候,有人就会说,这个人很会经营自己,这个人非常的精明。那些不真正了解您的人会怀疑您是否投机过,这么多年您从来也不强调、不解释?

曾:我从很早就被别人觉得很会经营,有人说我是犹太人,我觉得挺好笑的,我后来还真注意了,犹太人是怎么经营的,我后来还挺关注这个事情。

其实不是靠经营,天天画一种东西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一定要有创造性。让我重复画一些我不想画的东西,我觉得很累,所以我特别想改变自己,我不是被迫的,我也不会因为市场去改变自己。




[沙发:1楼] art-bob 2009-03-26 11:50:30
艺术天王曾梵志“回家”

两次荣登胡润艺术榜Top5

艺术天王曾梵志“回家”

“我最不愿提钱的事”


长江日报   记者胡孙华 熊琳晖 通讯员彭祖武 章小凤

连续两年,他以油画作品年度总成交额过2亿元人民币,两次荣登胡润艺术榜前五名。去年,他的一幅油画拍出6708万元人民币的中国当代艺术第一天价。他就是被艺术界誉为中国当代艺术“五大天王”之一的武汉人曾梵志。

昨日,45岁的曾梵志回到家乡,回到他的母校湖北美术学院,为获得由他在母校设立的“昙华林之路奖学金”的学生颁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关于天价、身价的提问,他一再地表示:我是一个画画的,我最不愿提钱的事。

谈身家:晒钱的说法很无聊

据说,在知道曾梵志的人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曾梵志很有钱的“段子”。这个“段子”说:成名之后,曾梵志的家里有很多钱,觉得存在银行很麻烦,就放在家里,时间长了,钱就发霉,所以他的妻子经常把钱抱到自家的院子晒太阳。

当记者就此向曾梵志求证时,他尴尬地笑了笑,似乎有点气愤地说:“这种说法是非常无聊和可笑的。”他不肯透露自己家底有多富足,但他说在北京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有自己的几亩地,在地上盖有一幢小楼,生活“很舒服”。有时候在市场上看到自己早年的作品,如果觉得价格合适,他也会回购收藏。

谈天价:即使没有价格,艺术还在

对于近两年来的当代艺术市场的缩水情况,曾梵志说他实在不想讨论市场问题。“其实最重要的是艺术。价格可以没有,市场可以没有,但艺术还在。不能因为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就影响了大家对艺术的追求。我对当代艺术的未来充满信心。”

对于当代艺术市场上的天价油画现象,他说:“那不是我希望的。作品完成了,后面的事情是艺术家无法控制的。现在有些富人有闲钱,而且国家越来越富强,所以才会有天价。”

自己的画屡拍天价,曾梵志觉得压力很大,“市场肯定了你的艺术,但全世界都在关注你的时候,也是很头疼的,你得拿出更好的作品。”

谈过去:初期作品多半是送人

在创作初期,曾梵志的作品多半都是送人,或是半卖半送。“那个时候你送给别人,别人还不一定想要。很多时候当别人说很喜欢你哪幅作品时,心情一激动,就会说‘那行,你随便拿两张走吧’。”曾梵志回忆说。

而现在,他有点后悔当初的一些举动。他说他目前还在寻找自己1989年的一幅作品,那是他卖出去的第一幅画。“它对我很重要。那幅画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知道我该怎么画画。”

因为喜欢北京的艺术氛围,喜欢北京有很多高水平艺术展,曾梵志从湖美毕业后,就“北漂”了。他说,1997年圆明园那一带有个艺术村,很多搞艺术的扎堆那里,“我不喜欢扎堆,我喜欢一个人选择一个小院子安静地呆着。”

谈作品:用你自己的方式理解

曾梵志的油画作品有自己的特色,自成一体,有面具系列、乱笔系列、伟人系列、风景系列等。当记者问他那幅拍出天价的“面具系列No.6”想表达什么时,他说:“这些年来面对大家的提问,我已经回答了不止两三个版本了。用你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吧。我画的都是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对国家和社会的变化的看法。”

从1994年来到北京,一直到2000年,曾梵志一直从事着“面具”系列油画的创作。他曾说,他以简练明了的笔调描绘了人的虚伪性。“不过,我的作品应该可以让每个观众都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每个人看两次都有不同的理解。”

作为母校的湖北美术学院,至今还没有收藏一幅曾梵志的作品。对此,他说:艺术家的作品确实应该放在博物馆或展览馆,让更多人去欣赏,而不是被私人所收藏。

谈形象:不做表面上的艺术家

戴着墨镜(他说不是普通的墨镜),穿着西装,留着板寸,散发香水味。常规来看,曾梵志的形象并不像一个艺术家。对此,他说,每个艺术家对形象打扮都有自己的想法,“我18岁的时候也留过长发”。

他进一步解释说:“随着年龄的成熟,我想当个正常的人,不再邋遢。我不想做表面上的艺术家,而是把对艺术的理解都放进我的作品里。”曾梵志还是某瑞士名表的代言人,他还要经常参加时尚派对、慈善拍卖,面相和蔼的他是各个圈中的红人。当记者问他商家看中他身上的哪些方面的商业价值时,他笑了笑:不知道。

谈理想:想成伟大的艺术家

从4月2日起,美国著名的Acquavella画廊将承办曾梵志在美国的第一次个展。这次展览将展出大约20件曾梵志新近的作品,包括新的风景系列和最近的肖像系列。而且,大部分作品将是第一次向公众展示。

“画画是我生活的需要,内心的需要。”曾梵志说,“因为我就是喜欢画画。在画画中我很快乐。”

曾梵志说自己从来不上网,而且根本就不会用电脑。“我不需要网上的那些表扬,也不需要网上的那些批评,我只想安静地画自己的画。”他说,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艺术,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就是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指点,“在湖美的学习经历让我很愉快”。因为曾经在校得过奖学金,受到很大鼓励,2006年他就一次性拿出50万元,在母校设立了“昙华林之路奖学金”。

谈及自己的理想,他放声说:“我想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这副墨镜不一般
胡孙华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