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解密,有兴趣的进来
发起人:wyp198793  回复数:4   浏览数:2892   最后更新:2009/03/23 15:00:18 by wyp198793
[楼主] wyp198793 2009-03-23 12:10:02
 
 
瑜伽( yoga)一词源自梵文yuj(原意为轭),是连系、会通或合一之意。是指人﹝小我﹞的灵魂与无所不在的伟大力量﹝宇宙大我﹞合而为一。

帕坦加利(或译钵颠阇利)在 Yoga Sutra《瑜伽经》此一巨著内的警世箴言共收录在4个篇章里,共几近2百条之多。这些箴言的作者帕坦加利被视为即是Panini箴言的著名评注作者同一人,化名为摩诃巴斯耶(Mahabhasya)(意即“大评论”)。另一部医学著作亦被公认为他的作品。他不单是伟大的语法专家和哲人,亦是一位伟大的医生。他看病的处方涉及身、心和灵三方面。现今,一般公认他生活于耶稣基督﹝公元﹞之前三个世纪。

  帕坦加利把印度的灵性科学系统化地整理。他在著作中所描述的,是一个多方面、全方位的身心锻炼的体系:包括了运动(哈达瑜伽 Hatha Yoga),一般我们在健身房练习的都属于这个类别,控制呼吸以降伏思念(王学瑜伽Raja Yoga)、静坐冥想──即是当思想妄念平静下来才能达成的状态(禅定瑜伽 Dyana Yoga)、对神灵的摰诚侍奉(虔信瑜伽 Bhakti Yoga)、积德(有为报业瑜伽 Karma Yoga),以及智与识的学习、多式各样的调息、净身工夫等等,不一而足。

  在他的体系中,他把修行的步骤设计成一套帮助那些渴求真理的求道者借着洁净、平衡和强化各能量中心(神经丛)与经脉来作准备。所谓能量中心与经脉,是人体内的精微玄妙层面的运作机制。他指出,正是借着这个精微的身体﹝即超越肉身的“我”﹞,我们才能实现自觉自悟( self realisation)的境界。

  帕坦加利的瑜伽体系,实际上是今天人所共知的全部各派瑜伽体系的根基所在。有趣的是,他从没有意图把各门修行工夫分开来独立运用,甚至各自排斥。相反,他强调为达到身、心、心灵三者的和谐平衡状态,必须结合各门的修炼工夫,一起使用,以应各人所需。他亦从没有倡议过用一些似是而非,像今天流行的“双修”或称性力(密派)瑜伽,更没有提过要取得神通法力( siddhis)(诸如飞行、魂游、预知力等秘术)。其实,帕坦加利提出了警告,谓这些俩伎、方术一方面会破坏精微的能量系统,另一方面会全面摧毁求道者灵性的升进。


让我们来简略地看看八种著名瑜伽流派



• 智与识瑜伽( Jnana Yoga) 此派藉知识步向「与天地同流、万化归一」的状态。用心智思维上所获取的知识来达到解脱。

• 有为报业瑜伽( Karma Yoga) 此法中的修行者要积德或作些不求回报的事奉。通常与虔信修行(Bhakti)结合。

• 虔信瑜伽( Bhakti Yoga) 此法指出人到了极度虔诚、信靠上天时,人忘记一己身份而与永恒真理合一,混为一体。

• 赞词持咒瑜伽( Mantra Yoga) 此派以不断念诵咒文(口诀)来步向合一﹝译注1)

• 密派性力派瑜伽( Tantric Yoga) 此派利用性行为(双修)的方术企图达至合一。﹝译注2﹞

• 王学瑜伽( Raja Yoga)── 此派中合一的境界需由修习「瑜伽八支则 Asthtanga Yoga」而得。「八支则」在帕坦加利的《瑜伽经》及《奥义书》中 Yoga Darshana 部份均有记载。﹝译注3)

哈达瑜伽诃陀瑜伽( Hatha Yoga) 此法认为,合一的境界由练习“体位”“软骨功”的运动和调身调息的功法而得。这里必须要指出,今天所流行的所谓瑜伽“功”,其实原初只是为准备达至瑜伽境界的漫长旅程所作的肉身阶段的预备功夫而已。不同修行者的精微能量系统问题是要针对性地利用不同体位(式子)的处方来修正的,可说是对症下药,而不是一篮子般不加辨别的全盘练习

• 昆达里尼灵量瑜伽( Kundalini Yoga) 昆达里尼(灵量)来自梵文,意为卷曲。它是个卷伏在人体内沉睡的能量。修习昆达里尼(灵量)瑜伽的目标,是唤醒人体内里沉睡的宇宙能量并与大宇宙无所不在的纯粹意识合而为一。这个无所不在的宇宙能量,在印度神话中被称为“湿婆神 Shiva”。﹝译注4)


译注:

1.梵文中mantra 与 manana有关, manana 意为静坐冥想,mantra 就是静坐冥想时念诵的梵文赞词,又译作“咒”。

2. 梵文tantra 本来是指纱线中的垂直部分,意指事情的机理,即灵量的机制。有一派术士断章取义地讹称利用“双修”可令kundalini灵量上升。在古代瑜伽传统里,Mantra, Tantra, Yantra三者常被混为一体。 Yantra 是机械本身,指灵量。

3. 另作“瑜伽八支行法”,《瑜伽经》记载为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一共八个步骤,一步一步令修行者到达自觉(瑜伽)的境界。此与原始佛典《阿含经》中所指的“八正道”又似乎有所呼应。印度经典瑰宝《博伽梵歌》(Bhagavagita)第九章称之为〝王学〞(Rajavidya)或〝王秘(Rajagahya)瑜伽〞;近年 Raja Yoga 一词已被某个国际组织注册作为招牌,译名为皇X瑜伽,是否就是古传之法,不予置评。当然,我们不能一厢情愿,要自行明辨。

4. 中国人则称这宇宙大我为“天”,而大我在小我的反映,即“ 昆达里尼”Kundalini ,在印度文化初传入中国时曾被译作军荼利、灵蛇、拙火等,后亦有译作灵能,现译作灵量。


[沙发:1楼] wyp198793 2009-03-23 13:40:53
帕坦加利  

帕坦加利对瑜伽的贡献


  帕坦加利是第一个将古老的瑜珈传统
  有系统的介绍给世人的圣者
  于是他被公认为瑜珈的创立者
  帕坦加利大概活在西元前200年左右
  由於他的博学和智慧
  他是印度三部伟大作品的作者
 
 

  第一部是文法书﹝on Sanskrit grammar﹞

 
 
 
  第二部是关於医学方面的书﹝Ayurveda﹞

 
 

  第三部,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书:
  《瑜珈经》﹝Yoga Sutras of Patanjali﹞

  此部精要小品仅仅包含196句话
  在这本书里帕坦加利很清楚的解释瑜珈是什麼

  瑜珈的字源意义是「加入」或「连结」
  ﹝The word Yoga means to join or unite.﹞
  帕坦加利叙述瑜珈为一些方法
  藉由这些方法
  我们的心灵能够静止、安静、远离所有散乱
  ﹝still、quiet and free from all distractions.﹞
  注:静止是指不移动,动作静止、呼吸静止、意识流静止,停顿世界

  帕坦加利解释说
  当我们的心灵能够保持一段长时间的宁静
  在静坐之中
  我们会感觉到与神合一
  这种与神合一的境界叫做:三摩地

  帕坦加利教我们
  练瑜珈要非常勤奋和警觉
  不论成功或失败 试著去保持平等心
  他也教导我们要生活简单 避免诱惑
  这位伟大的圣者进一步劝我们要发展好品质
  友善,仁慈,具有同情心
  快乐﹝Be cheerful﹞
  不要批评别人但总是试著去改善自己
  ﹝Do not look for faults in others but always try to improve yourself
  有智慧的帕坦加利很小心地指出
  当我们走在瑜珈之路上可能遇到的阻碍
  他警告我们要小心:
  无知﹝ignorence﹞
  自我重要感﹝self-importance﹞
  生气﹝anger﹞
  恨意﹝hatred﹞
  沉溺﹝excessive attachment﹞
  疾病﹝sickness﹞
  懒惰﹝laziness﹞
  不信任﹝doubt﹞
  不专心﹝lack of concentration﹞
  注:关於不信任,奥修有一些很好的注解:
  不信任这个世界的美好,不信任存在。
  为了能够让我们发展出好品质和克服阻碍

      帕坦加利提出了八个项目﹝eight-fold path﹞
  这八个项目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八部功法」
  ﹝Ashtanga-Yoga of Patanjali﹞
  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我们称之为「瑜珈行者」
  ﹝ yogi﹞
  八部功法(八分支法)
  1. Yama 公德﹝普遍的道德律,大家都应该遵守﹞ 制界
  Yama refers to the Great Universal Commandments. Patanjali lists five yamas:
  Ahimsa - Non-violence 非暴力,能够与别人和平相处
  Satya - Truth 诚实,讲实话,不欺骗别人
  Asteya - Non-stealing 不偷窃
  Brahmacharya - Self-control 自我控制,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Aparigraha - Unselfishness 不自私自利
  注:公德是跟别人或团体比较有关的道德律,一般的法律。
  2. Niyama 私德﹝特殊的道德律,跟自己比较有关﹞ 内制
  Niyama refers to personal disciplines. Patanjali lists five of these:
  Saucha - Cleanliness 乾净,纯洁
  Santosha - Contentment 知足常乐
  Tapas - Great effort 很大的努力,精进
  Svadhyaya - Self-study 自我学习,自己是自己的老师
  Ishvara Pranidhana - Faith in God 信神,相信万物皆神论
  注:关於私德,奥修说得很深入,他说:
  「 不必遵守戒律, 除非它是一个来自内心的戒律。」
  3. Asana 体位法 体式
  Asana means posture.
  所有的瑜珈动作都属于体位法的一部份
  所以我们通常所谓的「练瑜珈」是指「练体位法」
  4. Pranayama 呼吸法 
  Pranayama means breath control.
  瑜珈有一套很特别的呼吸法
  特别重视「停止呼吸」的方法
  相信停止呼吸就能停止思绪
  绵缓呼吸能够增加觉察力
  呼吸是身体与心灵的桥梁
  5. Pratyahara 感官法﹝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制感
  Pratyahara means control of senses.
  首先你必须做到谭崔和奥修的「感官享受静心法」
  将每一种感官的接触很有品质、很静心、很享受的去对待
  而不是一味的去禁欲
  然後,你的欲望慢慢会变少
  最後,每一个轻微的感官接触都会让你觉得很美、很感动
  然後你就能同时慢慢地进入瑜珈的「感官收摄法」
  在静坐中也许能够达到感官感觉完全自然消失的境界
  6. Dharana 专心法 总持
  ﹝动中禅,觉察,静心观照,活在当下﹞
  Dharana means concentration.
  奥修说:
  「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成为静心,这就是奥秘。」
  「静心是一种品质,它可以被带到任何事情上面,
  只要你能够保持警觉。」
  奥修又说:
  「不要在事情与事情之间做出任何差别,
  不要说这件事是微不足道的,而那件事是非常非常灵性的。
  注意、小心,这样每一件事就可以成为灵性的;
  如果你不注意、不小心,那麼每一件事都会变成非灵性的。」
  7. Dhyana 静坐法﹝瑜珈非常强调静坐﹞ 冥想
  Dhyana means meditation.
  8. Samadhi 三摩地
  Samadhi or kaivalya, is the goal of Yoga
  wherein the yogi unites with God.
  三摩地是修炼瑜珈的目标
  在三摩地里瑜珈行者与神合为一体


  
[板凳:2楼] wyp198793 2009-03-23 14:22:57
瑜 伽 经



  第二章 实践锻炼
  瑜伽是对身体加以自律,学习经典,和对神的顺服
  作者:帕坦加利
  瑜伽经由梵文写成,在翻译上非常困难。现存的英译本有数十种之多,但译法各有不同,有时分句也不一样。这篇译文只是根据手头上有的四个英译本互相参照译成,只宜作粗略的参考,不能算作确定的版本。

  第一章 静坐冥想
  现在,我们要解释什么是瑜伽。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这样,知觉者便能还其本来面目。否则,我们便会认同于那些转变。那些转变有五种,痛苦的与不痛苦的:知识、谬误、幻想、睡眠和记忆。知觉、推论与亲证都是知识。错误的知识是谬误,不由实相而来。字面的知识但没有对象便是幻想。觉醒的失去便产生睡眠。那些经验过的事物还残存的便是记忆。
  通过锻炼和不执着于物,便能控制以上种种。坚持不懈便是锻炼。经过一段长时间,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础。不执着便是对所见所听之物,毫无欲望。由于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对世上种种都无欲无求,这便是最高的。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另一种冥想是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达成,可以消解那些旧的习性。那些无分别的存有,没有了身体,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
  其它人则要经过信心、发奋、记忆、静虑、智能等阶段。有些人意愿很强,很快便可进入冥想。由温和到强烈的锻炼,效果最好。此亦可由对神的顺服达到。神的灵,不受任何性质或行动所影响。他是所有知识的来源。他是古人,以至于今人的导师。他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 (AUM)。此声应常念诵,便可达到成功。由它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稳定,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此外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练习瑜伽可克服这一切。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要平等对待快乐的与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识纯洁。控制呼吸也能克服这一切。精微的知觉产生最高的意识转变,使心灵平静。这是由于那超越的、内在的光。亦由于意识控制了欲望。亦由于对梦境和睡眠的知识。亦由于静坐冥想的锻炼。那联合由小至原子大至无限都能主宰。真正的知见是知觉者、知觉的能力与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知觉者能像通过无疵的宝石来直观对象。真确的知识是能直观对象。同时思维有所转化,净化了记忆,使对象能在无思维的状态下呈现。精微的对象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呈现。以上的叫有种子的冥想。但如果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真我便呈现。智慧便与真理合一。此与言辞的推理截然不同。这种由静坐冥想而生的状态会超越以前的思想习性。这种控制一旦达成,便达到无种子的冥想。 目的是促进冥想,除去障碍的根源。无知、我执、迷恋、厌弃、贪求,是生命的五种障碍。无知是其余几项的温床,无论是沉睡的、轻微的、可构成障碍的还是激烈的。无知将那些不是永恒的、不纯洁的、痛苦的、不属真我的,认同为永恒的、纯洁的、愉快的、属于真我的。我执是知觉者将自己认同于知觉的能力。迷恋是对欲望的追逐。厌弃是住在痛苦之中。贪求在那些有学识的人之中仍然存在,是会自己助长的。这些障碍还在精微阶段时,可以做相反的事情来消除。如果成形以后,可以静坐冥想来消除。那些障碍由过去的业行而来,在可见及不可见的界域发生作用。一旦生根,便影响生命的状况、生命的长短和种种经验。由于行善与行恶的不同,分别产生乐果与苦果。
  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甚么都是苦的。因为一切都在改变,事物变成它们相反的状态。还未来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痛苦的因由是知觉者认同于被知觉者。此世界有各样事物和知觉,
  是要让我们解脱于这个宇宙。自然有四种特性: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别的、无分别的。知觉者只是知觉本身,虽然纯洁,还是通过思维来看事物,而自我使他认同于这个思维。这种知见的性质是为了知觉者的好处。虽然对觉醒的人来说,这些都会毁去,但对其他人来说,仍然存在。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便产生这个世界。无明是它的原因。如果没有无明,没有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知觉者便得到自由。消灭无明有赖不断的明辨。智能有七个阶段,随着知识增长,一个接着一个展现。通过瑜伽的锻炼,那些杂染便会被知识之光去除,生出明辨的智慧。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图。无论何时、何地、在甚么情况,属于甚么阶级,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内外洁净、满足、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学习经典、对神顺服,都是精进。如果有反对瑜伽的思想,要用相反的去对抗。毁灭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
  无论是自己去做,去引生,或去认同。如果由贪婪、怒气、迷惑成为动机,无论是温和、中度还是猛烈,都会带来无穷的苦难和无明,因此要发展出相反的。只要确定非暴力,敌意便会消除。不说谎,便能得享工作的果报。不偷盗,便能得享财富。不纵欲,便能得享灵性上的强健。不贪图,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识。洁净为身体带来保护,不会因与他人接触而被感染。精神上的洁净,产生觉醒和对感官的控制。满足产生最大的快乐。身体以及感官的完美,因持戒而消灭那些不洁而来。由不断的学习达至与上天合一。三摩地是由注意力与神合一而产生。姿势必须稳固舒适。控制不安,对无限作冥想,便能做到。这样,便不会受二元性骚扰。掌握了姿势以后,便要控制呼吸。控制吸气和呼气便是调息。在外、在内,以至于静止不动,都因应时间、地点和数目而调节,呼吸又细又长。第四样是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内。于是对光之遮蔽便除去。这样精神便适合作冥想。如果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于是达至对感官的最高控制。

  第三章 禅定力量   
凝神是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入定是周流不断的知觉。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此三者形成静坐冥想。由掌握静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这种掌握是通过不同的阶段。此三者比以前讨论的更为内在。但就算是此三者也是外在于无种子的境界。那种控制的状态是心灵联系上控制的活动,使那些习性消减下来。这流通因不断练习而稳定下来 。当心灵放在一物之上,对其他的兴趣便减退,便能达到入定。
  在此境界,过去和将起的心象成为一样。由此感官上的变化,便超越了事物的原理、性质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原理。进化是由这三个原理不断的转化造成。对这三种转化作冥想,便可得到过去和未来的知识。平凡字句与意义的知识是混乱的。通过静坐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声音的知识。对过去的习性作冥想,便能得知过去生命的知识。对他人的身体作冥想,便可知道他人的思想。不是知道思想的内容,而是它的内在状态。对身体的形状作冥想,对形相的知觉便被阻闭,对眼睛的显现便被分离,那个瑜伽士的身体便不被看见。行为的后果有快有慢,从内在的控制得知死亡的时间。对不同的气力,例如大象的气力作冥想,便产生大象的气力。对内在的光作冥想,便得到精微幽隐和远处的知识。对太阳作冥想,便得到世界的知识。对月亮作冥想,便得到星球的知识。对星空作冥想,便得到星空运动的知识。对脐轮作冥想,便得到身体运作的知识。对喉咙作冥想,便能中止饥渴。
  对胸膛中的管道作冥想,便能使身体稳定。对头上的光作冥想,便能拥有超觉的视力。由于直觉的力量,产生所有知识。对心脏作冥想,便能得到有关意识的知识。喜乐是从灵魂与智慧的无分别而来。通过对真我的冥想,便会得到真我的知识。由此便达到超觉的听力、视力、味觉和嗅觉。这些力量都是三摩地的障碍。当知道了注意力受束缚的原因,瑜伽士的意识可以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之中。控制了这个灵力,瑜伽士便能在水上行走,不受荆棘的伤害。他能克服死亡。通过对生命能量的控制,身体发出光明。对以太及听觉作冥想,便能听见上天的声音。对以太及身体的关系作冥想,瑜伽士的身体便能变得很轻,能够在空中飞行。对心灵作冥想,便能离开身体,那时无明便会去除。对物质的精微和物理形状、状态及功能等作冥想,便能控制物质。由此可使身体变得极小、极大,以及不可被损。这个身体变得美丽、有力及强壮。通过对器官生命力和它们性质和功能的冥想,便能控制这些感官。这样身体便能像思想般飞快移动,控制超觉的感官,控制自然的元素。通过对真我以及生命能量之间关系的冥想,便能做到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以无欲无求来毁灭束缚的种子,便能免除一切束缚,达到自在。瑜伽士不要因这些灵力而骄傲起来,因为这样便会使他产生障碍及下堕。对时间的运动,之前及之后作冥想,可以得到明辨的知识。这种冥想可以分辨两样极相似的事情,就算它们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样。那直觉的知识能知道所有事物和它的性质。当真我变得与生命能量同样纯洁,便达到完美与自在。


  第四章 解脱自在   
超自然力量可由前生而得、通过药物而获得、通过念诵咒文,以及通过静坐冥想而获得。生命由低级到高级转化,是由于自然的创造力。行为无论好坏都不直接引起蜕变,只是除去对自然力的障碍,就好像农夫在田里除去石头,才能犁沟灌溉一样。意识可由真我的力量产生。那个原初的意识,仍控制着那些被创造的意识。
  只有那些达到三摩地的意识才能免于欲望,成为最高的。瑜伽士的行为,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但对其他人来说是以下三者:黑的、白的和二者之混合。由此三者,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果报。即使有时间、空间、物种的阻隔,由于记忆和习性,那些果报都能持续。对喜乐的追求是永恒的,而欲望和习性则没有开始。它是由因、果、支持与对象造成,没有这些,它便不存在。过去与将来,各依它们的形式和原理而存在。它们或潜藏,或显明,各按其特性。所有事物都是合一的,因为这是整体的进化。对象相同,但如果意识不一样,看出来便不一样。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是否能被心灵认知。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心灵被调整至的状态。意识的调整永为知觉者所知,因永恒的灵是不变的。那些心灵不能照亮自己,因为他们是作为对象而被认知。知觉者与对象不能同时被知觉。
  意识由另一意识所知,便造成无穷后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乱。当心灵变成更高形式的灵体,便能知觉更高的意识。在一切知觉中,知觉均被被知觉者着色。心灵受欲望调节,是为了最高者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混合性质。对于那些有分辨力的知觉者来说,他们的真我与思维分离。得到分辨的意识,便能达到自由。有些时候思维从过去的习惯而来。上文说过,去除这些习性便是去除障碍。那些达到完全的分辨,完全舍弃了各种欲望的状态,叫做三摩地。到此所有痛苦消除,能排除各种因果的障碍,获得自在。知识免除所有遮蔽,变成无限,感官的作用也变得很小。完成了它们的目标,三态之进化便停止。不断进化的到了最后,成为一种明显的转化。当三态完成了它们的目的,便达到自在的境界,得知自身的所有知识。这便是绝对的自由。



[地板:3楼] wyp198793 2009-03-23 14:46:14

 
梵文"Upanishad"的意译
 
“奥义书”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不仅是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传道授业的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印度的宗教哲学多是从奥义书发展而来,千百年来对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有印度的《论语》和东方的《沉思录》之誉。

据说佛教的思想也是缘于《奥义书》,而佛陀是应用了他的大智慧将《奥义书》的哲学义理融会在其思想之中。从巴利文献看来,许多佛陀的对话都是一种“隐藏的哲学”——仅扼要勾勒出佛陀思想的大概,烘云托月,言有尽而意无穷。比较起来,《奥义书》显得更有组织、更有系统。

《奥义书》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左右,较晚产生于公元后。

较早的《奥义书》有《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由谁奥义书》第13种。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颇受印度几百年间许多思想家的喜爱并广泛流传。



 

【瑜珈发展历史】

  现代学者将瑜伽分为三个时期:
  一、前古典时期:
  由公元前5000年开始,直到(犁俱吠陀)的出现为止,约有3000多年的时期,是瑜伽原始发展,缺少文字记载的时期,瑜伽由一个原始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修行的法门,其中的静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二、古典时期:
  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经》统的记载下来,到了《奥义书》确的记载瑜伽,到《伽梵歌》出现,完成了瑜伽行法与吠檀多哲学的合一,使瑜伽这一民间的灵修实践变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者并行不悖。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印度圣哲派坦佳里(pan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

  三.后古典时期:
  由“瑜伽经”以后,为后古典瑜伽。主要包括了“瑜伽奥义书”,密教和诃陀瑜伽。“瑜伽奥义书”有二十一部,在这些“奥义书”中,纯粹认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达到解脱的唯一方法,它们都有必要通过苦行的修练技术所导致的生理转化和精神体会,才能达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产生出了节食、禁欲,体位法,七轮等,加上咒语、手英身英尚师之结合,是后古典时期瑜伽的精华。
  19世纪的“克须那摩却那”是现代瑜伽之父。其后的“爱恩加”和“第斯克佳”是圣王瑜伽的领导者。另外印度锡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湿婆阿兰达”瑜伽也是二个重要的瑜伽派别。一个练气一个练心。
 
 
 
奎师那
 

 
奎师那”用神学的知识开导“阿朱那
 
 至尊人格首神Krishna
 
  Krishna是至尊人格首神,Krishna这个名字梵文的意思是黑色,中国佛教旧译为黑天,因为黑色能吸收光谱中的七种颜色,代表了他具有一切的吸引力,他是“毗湿奴”的最主要化身,是万源之源,是至极真理,在《博伽梵歌》中,他告诉阿朱那说:“我是所有灵性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根源,一切智慧都起源于我。我是宇宙之父母、支柱和始祖。整个宇宙的秩序受我控制。我是超灵,居于众生心中。我就是时间。我是创造,也是毁灭。我是万物之根基,是息止之地,是永恒的种子。一切富裕、美丽、灿烂的创造,全来自我辉煌的一闪。我是韦达曼陀罗中最神圣的音节唵(om)。我是非人格梵的基础。没有智慧者,不能全面认识我。由于知识浅薄,他们无法认识我永不消逝的、至尊无上的本性。人若能了解我显现和活动的超然本质,离开躯体后,再也不会降生于这个物质世界,他将晋升到我永恒的居所。在千千万万人之中,可能只有一人追求完美;在那些达到完美的人中,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真正了解我。伟大的灵魂,奉爱中的瑜伽师,到达我后,永不再重返这充满痛苦的短暂世界,因为他们已达到了最高的完美境界。”   
 


奉爱瑜伽

每个人都可以在家修习奉爱瑜伽,并为奎师那作奉献服务。当然,奉献者住在奎师那知觉运动的中心作奉献服务要比在家里容易得多,但只要下了决心,即使是在家里,也可以遵循奎师那的教导,修习奉爱瑜伽,并把自己的家变成一座奎师那知觉中心。

唱颂哈瑞·奎师那曼陀

  奉献服务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唱颂哈瑞·奎师那玛哈曼陀(“玛哈”意为伟大,“曼陀”意为让心意从愚昧中解脱出来的声音):
  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玛,哈瑞 茹阿玛,茹阿玛 茹阿玛,哈瑞 哈瑞

  您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唱颂这些圣名,但最好每天安排出一个有规律的唱颂时间,每天清晨用几个小时来唱颂是比较理想的。



唱颂的方式可以分两种:唱颂曼陀,称kirtana(通常是几个人聚在一起唱颂);独自念颂曼陀,或称japa(即轻声念颂)。唱颂时,您必须集中精力去听这些圣名的声音,并使您的发音清楚,准确无误。称呼奎师那的口气一定要认真、虔诚。当您把注意力集中在圣名的声音上时,您就不会心神不定了。唱颂是一种向奎师那祈祷的形式,意思是说,“啊,至尊能量哈瑞,啊,吸引一切的奎师那,啊,最高的享乐者茹阿玛,请让我来为您服务吧!”您越是全神贯注、诚心诚意地唱颂这些名字,您就越会取得灵性上的进步。

  因为奎师那是全能而慈悲的,他使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唱颂他的名字,他也把所有的能量注入到这些名字里。因此,奎师那的名字和奎师那本人是相同的。这就是说,当我们唱颂奎师那和茹阿玛的圣名时,我们便直接同他有了交往,并得到净化。所以,我们应该以奉献和崇敬的方式尽力地去唱颂。韦达文献讲到,当您唱颂奎师那的圣名时,奎师那就会亲自在您的舌头上跳舞。

  独自念颂时,您最好使用念珠(念珠在各类庙宇里可买到)。用念珠唱颂不仅有助于您把注意力集中在圣名上,而且也便于您计算出每天唱颂的次数。每串念珠上有108个小珠子和一个大珠子(称为主珠)。通常念颂是从主珠前面的一个珠子开始的,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轻轻来回转动珠子,每转动一个珠子,便念一遍哈瑞·奎师那曼陀,这样,依次念颂108个珠子,直到转回到主珠为止,这就算完成一圈念颂。然后,不念主珠,掉换一下念珠的方向,再开始第二圈的念颂。
受了启迪的奉献者要在灵性导师面前起誓,每天至少要念颂16圈的哈瑞·奎师那曼陀。





[4楼] wyp198793 2009-03-23 15:00:18

【瑜伽练习索引及原理】

  所有的运动在开始之前都会有一些说明及注意事项,瑜伽也不例外,在这章里将详细的说到一些瑜伽练习的注意事项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注意事项。

  一、瑜伽易保持空腹状态练习(很重要,但我经常做不到,会虚脱的)。

  饭后三到四个小时,饮用流体后半个小时左右练习为佳,练习中另有规定的不依此例。
  我们看这条规定的原因。瑜伽的动作都是弯伸扭推挤。弯伸扭推挤是瑜伽的特点。我们做个小实验:有一个大大的塑料袋子,里面盛满东西,你扭压这个袋子的时候,会怎么样?会爆掉。如果我们的胃里盛满了食物再被扭挤,那只能对消化系统造成不应有的负担。如果我们碰巧把米饭粒挤到阑尾里去,那我们可就有大麻烦了。这条是从我们整个身体健康的角度考虑的。既然是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考虑的,所以不必很教条。也就是说,你这顿饭只吃了一个苹果,那么只需要它消化差不多,等你的肚子空下来就可以练了。只要肚子是空空的,而且,你不是马上蹦蹦跳跳,去引起胃下垂,或者说容易引起食物进入非消化道,就可以。饮用流体30分钟后再行练习,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在喝了水之后,是去跑也好,是去运动也好,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感觉:胃象一个水袋子似的“咣荡咣荡”。你自己会很尴尬,而且会很难受,而且你的胃肠道也会很难受,所以我们也不要饮水后立刻练习。如果有朋友实在口渴,可以小口啜饮,并且以60毫升以内为宜。然后我们再看,练习中另有规定,不依此例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洁净功。比如哈塔六业中的商卡普拉姗拉那,商卡的练习需要喝很多的水,它是借助水配合特定的动作来冲刷你的肠道的,所以说练习中另有规定,不依此例。此外还有热瑜伽的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大量排汗,水份流失过多,练习中可小口啜饮补水。

  二、在做各种瑜伽练习时一定要在极限的边缘温和的伸展身体,千万不要用力推拉牵扯。如果超出自己极限边缘的动作就是错误的练习。



  三、如果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体力不支,或身体颤抖,请即刻收功还原,不要过度坚持。
  大家可能会出现过这样的状况,比如说做一个船的体位,大家有过肌肉发抖的状况吗?有,抖了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肌肉疲劳。比如说在你极度疲劳时我再叫你做上二十遍太阳礼,你可能就要罢工了。肌肉也是,抖的坚持不住了,你为什么还要逼它,它会受伤,所以说,当你体力不支,当你还没法做到这件事情时,不要强迫自己去做。不要为你做不到什么而沮丧,只要你经常练习,加以时日,你的身体的耐受力会越来越强,你的体质也会越来越好。。。。。



  在这里有一个词可能大家不是很清楚,什么叫在极限的边缘呢?套句流行歌词说,就是痛并快乐着。我向前伸展,伸展到快无法忍受了,但是在伸展的极限,我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就可以了。如果你改成痛并痛苦着,那肯定不行,我拉不到老师那样我使劲拉,肌肉会撕裂,拉伤。你要停留在再向前一点就痛并痛苦着,我现在虽然还差一点,但是我痛并快乐着,就是极限的边缘。温和的伸展,有控制的练习。千万不要过度的推拉牵扯。瑜伽被认为是几千年以来,绝少运动伤害的运动。可是现在,练瑜伽受伤的人更多了,是瑜伽不好吗?不是,是大家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注意,一定要注意这样一条。在做各种瑜伽练习时,一定要在自己身体的极限的边缘温和的伸展自己的身体,千万不要用力的推拉牵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