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纪朋 谁在思考--关于“透明之局”
发起人:babababa  回复数:5   浏览数:1951   最后更新:2010/10/27 17:45:18 by guest
[楼主] babababa 2009-03-15 00:00:00
谁在思考
关于“透明之局”

耿 纪 朋

“透明之局——原弓当代艺术西藏邀请展”于8月10日在西藏博物馆开幕,笔者虽然未能亲自参观展览,但是近日相关杂志介绍了此次展览的诸多信息,所以就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来说是非事,便是是非人”,作为一个当代人,一个与艺术有关的中国人,就很难逃脱这个局。虽然邀请展邀请的只是少数艺术家、批评家和收藏家等各种与艺术相关的人士,他们是直接参与者,但是作为一个艺术事件而言,“透明之局”牵动了太多的艺术问题,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
既然是“局”,就有布局人,作为策展人的原弓先生既强调局,又突出透明,就让不少人陷入了一个悖论的思考。中国意味的局是阴性的(隐性的),是布局者不说穿而使别人处于自己设计的局内的。透明则代表了一种坦诚,是阳性的,是面向公众的,邀请别人来参加自己来布的局,被邀请的人在狐疑之余或许会认可此局,旁观者在感叹之外也不免入局。这既是真诚之意的力量,也显出策展人的高明之处。
从一个单纯的展览变为一个系列活动,虽然是由于中途波折,这又何尝不是天意呢?虽然就策展的原意而言或许并无太大区别,但就局的大小而言却不可同日而语。国际性与本土性、世俗性与宗教性、地域性与民族性、传统性与当代性等等,此类主题的展览在今天的艺术讨论中被频频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或许我们会有一些思考,但是大多数的观众是漠然的,或许是对艺术的生疏,或许是只关注了其市场价值,但是艺术的价值何止于此。“透明之局”抛给观众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有序而来的,有的则是混合冲击的,观者们准备好了吗?真正参加到“局”内的人又是怎么想的呢?记录片已经记录了那些局内人的思考,但是我并未看到,这无所谓。虽然我尚未有他心通,但是也可以透过现象来就其真实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或许也能体现此局的“透明”之性吧!

1、原弓布的局
原弓先生作为策展人,又是发起和主办的原弓艺术机构的负责人,自然也就是布局之人。笔者虽然与其素昧平生,但是从其策划案的字里行间或可推测其布局之心。当下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真正能够对其做出公正评价的或许只有后来人,但是我们生活在当代的人们难道就无能为力的任其发展吗?当然不是。我们是实现者、推动者或旁观者,我们在前进时一定要看清其位置,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处于什么位置呢?这就必需在时空中对其进行定位。中国针对国际,当代针对传统,如何实现?用水墨(或称国画)的当代实验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为切入点的有此次的第三届成都双年展,对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的讨论则是思考中国与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及其相关问题。那么,“透明之局”思考的是什么?
西藏为中国最后一块净土。在通了火车之后,这块净土还能保持吗?当代艺术冲进这一片神秘的宗教圣地,当代与传统撞击出什么新的艺术呢?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当代艺术兴盛的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家、批评家、收藏家们进入西藏在与西藏文明对话时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呢?金钱与信仰,世俗与圣洁,一切的思考都通过艺术事件抛给世人,这些世居西藏的勤劳、善良的人们又如何看待这些新奇的当代艺术呢?或许在布局之前有着各种假想、但是局在布成之后,它便有了生命,艺术家等人和观众都成为局中人,都是推动局势变幻的力量。

2、艺术家的思考
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吸引了诸多艺术家来到这里,从五十年代随军进藏的宣传人员到八十年代拥进西藏寻求艺术真谛的艺术家,再到今天的“透明之局”把许多艺术家再次带到这个神圣的高原。
艺术家们在思考什么?他们有着自己的地位,金钱和名利带来的一切,但是在终极思考的灵魂面前这一切是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他们在高原上低也有海拔2200米,高至海拔5200米的高原上做作品,做的是什么呢?思考的绝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应该更多人思考的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等。前面已经谈及了此次活动要表达的几个主题,在策划案中艺术家的主题确定为“历史与时空、全球化与文化侵入、沟通与障碍和藏汉文化交流”,不同的艺术家在实施自己作品的时候都是以作品来回答其对于某个问题的思考,当然也包括问题之外的情感。
如果你们要知道艺术家具体的想法,大概不可避免地要看记录片中对艺术家的访谈了。

3、批评家的声音
这次不仅是艺术家参与的“局”,批评家们同样未能逃离此“透明之局”。参加的批评家名单罗列了许多熟悉的名字,有的已经发出了其长篇大论,有的却仍然还在沉默,有谁没有思考吗?不是,只是有的还在回味这局内局外的身份以及相关的诸多感触吧?
如果说艺术家的作品注重空间范围内的展现和对问题思考的展现的话,那么批评家的声音则是应该更注重时间差异上的发问,这时间不是指从四月到十月或以后更长的巡展,而是注重艺术史的意义探讨。不论今天的批评家有几位可以进入艺术史,其声音会被艺术史记录,这都无关紧要。关键的是此次艺术事件是否可以进入艺术史。看似批评家的高论众多,而进入历时系统的言论,不是新闻性的报道,而是真正的声音,是灵魂被撞击的吟唱。
曾经进入局中的未必不会成为局外人,尽管他的名字成为符号或许永远标注在史册上,但是局外人也未尝不能步入局内,成为变幻莫测的局势的推动者。关键是你的声音有没有,发出的是不是真正的声音。
4、西藏的人们
从曾经答应担任主办的西藏文联到摸不着头脑的普通拉萨居民,对于此局都是纯粹的被动者,而其行为却又是推动局势发展的主要动力。或许说策展人、艺术家、批评家以及其他人士是此次局的共同布局者,但是局成了之后就不能忽视局里局外任何一个相关的个体。装箱的工人、运输的师傅、门口的保安、看展的观众以及每一个在西藏与艺术家等这些来布局者擦肩而过的人们,他们是怎么思考这一局的,我们都不知道。这或许永远是个迷,但是他们毕竟思考过了。这样一个事实是谁也否定不掉的。
西藏众生的眼睛看世界的时候早已经不是单色的了,而是在这五光十色中去寻求真正的彩虹。思考会让生活变得多杂,但是这时已经不能只依靠神佛的慈悲了,而必需亲自去验证每一个外来者,甚至自己的同胞,因为一切都变了。那么,局里的一切虽然对于他们而言是新奇的,但是不会使他们接受不了。宽容使一切的新奇会归于平淡,甚至只是在记忆中留下了一个点。或许他们更认为这是一次他者的表演,真正把自己当局内人的只是少数。
面对高原残酷环境和神佛对心灵的慰藉,他们更喜欢站在远处观望,就算走近了,也没用走到心里,其实真正的局内人又何尝没有忽视他们呢?这或许是神佛设的另一个局了。

5、旁观者
旁观者是多数人,虽然知道这件事情,但是这与其他展览的信息或许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尽管思考的问题更为深刻,而这引发思考的功劳往往是被忽视的。当漠然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的呼声会显得格外响亮。今天关于传统与当代、国际与本土之类的问题关注度有升温的趋势,其实可以说这些问题都是老生常谈了。但是每一次的吼声都会给我们新的思考,这次的“透明之局”同样如此,我们在担负责任的同时会看到我们曾经抛弃责任的年纪。笔者从来不担心任何一代会垮掉,历史有其自己的发展方式。艺术史又何尝不是在循环加速运动呢?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握好当下发展的方向而已。“透明之局”抛出的问题把每一个思考者变成局内之人,旁观者在其关注过程中只要进行了思考便入局了。
媒体的报道、普通观众的关注使这一局越来越大,系列活动和跨时空的思考使得越来越多的旁观者成为局内人。每个观者的思考或许差之毫厘,距之千万里,但是这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他们正在思考,思考本身是没有对错的。“透明之局”中任何人的思考都扩展了其外在的范围。

6、没有结局
布局的目的是为了有一个好的结局,然而“透明之局”是没有结局的局。且不论系列活动的诸多后续活动,也不论诸多局内人变动不居的推动,单就其将来在艺术史的评论而言就必然会被诸多观点所笼罩。这已经是局外之局了,人造之局外还有历史布的大局,只是顺应或逆反的区别而已。
继续关注“透明之局”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各地的活动,使这一局在众人的参与中成为人们记忆中回味的永恒之局吧!参与思考的局内之人们。
[沙发:1楼] guest 2009-03-12 01:20:27
什么玩意
[板凳:2楼] guest 2009-03-13 12:27:22
文章的玩意儿
[地板:3楼] guest 2009-03-14 16:31:06
。。。。。。
[4楼] guest 2009-03-16 00:06:5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