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 “透明之局”的海拔高度--兼论图像时代的艺术生存状态
发起人:babababa  回复数:7   浏览数:2216   最后更新:2009/03/15 00:00:00 by
[楼主] babababa 2009-03-15 00:00:00
“透明之局”的海拔高度
——兼论图像时代的艺术生存状态

陈 默


引言:贯穿于2007 年的整个夏季,多支神秘的文化团队,从多个时间、多条线路、多个高度、多重视点,汇入青藏高原,上演了一系列惊心动魄刺激养眼的现场艺术活动,给相对闭合沉寂的当地文化,带来了罕见的思想和视觉的冲击。这是在世界经济文化不断整合,本土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当代艺术健康推进的大背景下,图像时代的艺术生存状态的一次超规模的跨文化综合实验。其大的文化主题,谓之“透明之局”。做“局”者,上海原弓艺术机构。这也是一例典型的没按传统文化规则出牌的形态庞大的个案,思想出位,方法出格,行动出奇。不仅涉案者众多,而且涉及的语言、方法、思想、文化、宗教等元素,也是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为了便于问题的明朗,故分层叙述。

修辞学意义:“透明之局”,这是一个被修饰的名词。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形容词,后部分为名词。前者的“透明”,强调透彻穿透,是相对于雾瘴阻滞的反意词。取意既有通俗理解的敞亮豁达,也有不易察觉的哲理思辨。而后者的“局”,则有“形势、部分、棋盘、预设”等含意。此“局”人为在先,主动在先。看似信马由缰,其实掌控有度,因果已然。在《礼记•曲礼上》中也有如下解释:“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可谓一言中的,妙不可言。将上述来自官方的词条注解,与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一系列现场艺术活动联系起来,则不难判断“透明”的用意,和“局”的非同寻常。很显然,这里的修辞重心在于清澈灵透,心领神会,身心合一,合而不同;局理局势局面的似局非局,无局有局,有局无形,形神入定,融洽平和。能指单纯执白,不含生涩杂意。

社会学意义: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互通融合,由来已久,渊源绵长。从历史记载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开始,拉开了藏汉合亲交流共融的精彩一幕。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墀尊和唐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公元8世纪,天竺僧人寂护、莲花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佛教。公元9世纪,赞普郎达玛禁止佛教流传。延至公元10世纪后期,在吐蕃新型封建领主阶级的扶持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到复兴。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长期影响和衍变的产物。公元13世纪后期,在元朝政府的扶持下,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实行政教合一,并将该教传入蒙古族等地区。不管是从西藏酷烈的自然生态看,还是从其极为独特的社会生态而论,都决定了它野生鲜活的生命本质,和特立独行的存在方式。他们生活在平均海拔近四千米的高度,这是对大部分生物而言的生存禁区。以牧为主兼顾少量高原农业的劳作形态,从古到今,延续不断。作为藏文化精髓的也是他们精神支柱的宗教,事实上统领着他们的从精神到物质的一切内容。这也就不难理解,一心向佛朝佛的的广大民众,从容看淡生死,求善祁愿轮回。金钱利益为下,功德圆满至上。独特的生存状态,必然会对应产生相当的生活态度,和与此不可分割的文化态度。所以对外人而言,自闭也好,不变也罢,可能都存在着由语境差异导致的阅读误解。这种误解的实质在于,不能以所谓的强势民族和强势文化的立场,去肢解所谓的弱势民族和弱势文化。不同的民族,无论大小,都有其内涵丰富的文化积淀,以及与这种积淀相适应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形态。就艺术方式而论,以宗教为基本重心,并适时加入生活元素,展开相应的思想与创作活动,是藏区艺术活动由来以久的文化趋向。这种趋向甚至差不多成为一种定式,使得自身的艺术面貌相对稳定,并在文化惯性中充满弹性。而“透明之局”在这个特殊的社会学版本中,以文化的包容态度、尊重态度、沟通态度、差异态度、合作态度,由浅入深地介入其中,带来诸多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现场效果,意味深长,耐人思索。

艺术学意义: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滋生的藏族艺术,决定了它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逆转性。图像时代,不同的文化生存背景,产生着不同的艺术生存状态。从艺术形态上看,这里多年来沿着相对稳定的以自我面貌为主的线索发展。以宗教和一般绘画为基本样态分作的两个大的区域,呈现着不同功能下的结果差异。在宗教类,主要以寺庙壁画和唐卡的图像方式示人。受宗教功能要求影响,从内容到形式的图典规矩,都是不能含糊和要遵守的。从表面看,留给艺人的除了个体差异的修养和灵气外,就是熟练、精致、优美等必需的绘事要求。所以在外人眼里,作品多大同小异,面貌相似。而其实,常年的内功博学修练,使绘者队伍中早已形成能力的高低分野,从艺术价值和社会认知度方面,拉开了显著的等级差别。在一般绘画,墨、油、版、雕、影像、装置、行为、设计等常见语言方式,几乎也都能见到。但有所不同的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形式,与国内外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趋势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滞后现象。在思想认识上,留存着较多的意识形态和保守的痕迹。在观念方法上,有着明显的早年的现代主义的影响,降低了语言面貌创新发展的概率。我们也应注意到,在这些看似不利的现象后面,是这里的艺术家享有的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而这些优势中的宗教异质性和派生的猎奇性,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其在艺术表达的当代性方面的不足。诚然,受西藏的政治、经济、宗教、自然、文化等的综合影响,当地的艺术形态呈现着与内地不甚同步的差异化和内在因素决定的个性化。但是不是同步就好?同步的各种条件是否具备?与这里的复杂因素相适应的同步的标准是什么?这里的艺术家们是否感知到在艺术创新发展方面的危机?对藏文化而言的创新意味着什么?这里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方式?汉文化的传统与藏文化的传统之间有没有可比性?图像时代的艺术生存状态的话题在这里意味着什么?生存状态和艺术状态之间有着什么样的上下文关系?带着太多的疑问,我们还能自信地对那里的艺术指手划脚吗?显然,不问青红皂白的“改造”、“融合”只能是一厢情愿;而以大文化沙文主义的姿态持强躏弱更是自欺其人。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文化的包容、尊重、沟通、差异、合作为前提的“透明之局”,强调在艺术的语境中的对话交流,饱含着人性善意,和与这种善意同步的文化责任与态度。当然,这种着眼于长远的大艺术的“局“,比起社会上某些所谓流行实用的商业操作,似有玄虚落空之嫌。但在艺术趋向国际化的当代背景中,资源的整合及运作结构的重新洗牌,将会在利益流向上出现非同以往的价值排序,使得在传统的文化习惯中滋生的短视行为难以为继。艺术财富的集约化、战略化、长线化的聚合趋势,呈现着在新力量推动下的不可逆转性。

跨文化意义:在世界经济向着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在不断增强。交通的迅捷改善了人们的自然空间距离,互联网的神奇改善了人们的心理、生理、精神、实用的距离。在经济学方面,今天的经济概念不再如传统说教般的生硬简单。“新经济”理念,从学理、思辨、系统、机制、应用等方面,为新世纪人类的进步跨跃带来了无数的机会与挑战。由数学概念衍生的“模糊”系统学,已被广泛地应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其立意的核心部分,是强调同业之间、非同业之间、跨行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联手整合。而在该理论基础上发展衍生的“跨文化”概念,将这一理论系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跨文化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应该说与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网络国际化是分不开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企业经营国际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开展跨国经营,已是常态。由于受文化环境差异的影响,跨文化管理风险的挑战也伴随而生。在语言学方面,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元素,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是不同的文化、民族、自然环境、历史、人性和血统的特有表现。语言维持着传统的活力,激励我们了解和尊重历史以及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并使各种不同的社会,超越国界、民族、时间建立相互的联系与合作。在哲学方面,跨文化的释义,是“谁在对谁行为”。“谁”和“谁”之间,是一对互动互换的单元。不分主次,不论尊卑。而“行为”,则是“谁对谁”的进行时,是彼此的过程和过程之后的结果。只不过这些“行为”,强调平等原则基础上的互利互惠,同进共长。在艺术学方面,跨文化的意义,是在充分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产生的艺术资源,进行善意整合。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吸纳、融合,在保持各自文化的基本脉络神韵的同时,共同求得新的进步。在跨文化平台上的“透明之局”,表面看似以艺术的名义进行着相关活动,实则是在政治、文化、宗教、人文等多个领域的战略化穿梭;是在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整合梳理过程中的当代跨文化的现在进行时;是藏汉文化交融在新世纪的不二版本。用该活动的策划人原弓的话说:“‘透明之局’,顾名思义是以一种纯粹而坦诚的勇气,试图通过‘局’之中国智慧,在西藏这片净土上,进行一次世俗的当代艺术活动,将其置入西藏的文化意识中,以当代艺术家为线索,展现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人生、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思考。”事实上,正式实施并完成的,不是一次而是多次的多个作者的现场作品的生动呈现。为使所叙述的论文主题更具有史料性和阅读研究价值,笔者以在大多数作品的现场目睹并记录的难得经历,选择一组作品分别阐述如下。

个案研究:A案:展望,“透明之局”现场作品:“被开光的不锈钢假山石” ;地点:拉萨大昭寺\布达拉宫;时间:2007年6月23日\2007年8月11日,海拔:3650米。展望以非真非假的不锈钢“石头”为其作品面貌的突破点,已有几年时光。这其中,不变的是“石头”的自然形态和肌理,置换的却是“石头”的物理本质,以及哲学意义上的能量守衡。在今天,当代艺术的表达式,早已不是所谓“真、善、美”的定式可以妄加评说的。观念的、错位的、反常的、异变的可能性,考验着艺术家的智慧深度,拓宽着艺术的原有边界。展望从早先的“中山装”系列、“都市风景” 系列,到“石头” 系列,可谓是挖空心思,一波三折。他最早从拓制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极强象征意义的太湖石开始,进而广泛涉及到自然界一切有灵、有形、有感、有情的石类。这些“石头”,曾漂荡公海,曾攀登珠峰,曾远涉世界的多个国家。而这一次,却是主人带着它在海拔三千六百多米的拉萨大昭寺,恭请活佛为其开光,以此获得以佛主的名义赐予的“活”的生命价值。从“石头”的本质看,它本身具有自然赐予的生命体征。这就像随着地壳运动,有降落至海底的石头,有版块漂移被割裂的石头,有随火山喷发运动的石头,有被地质挤压隆起到珠峰的石头一样,只要地球“活”着,它的生命就会延续。然而,请活佛为其开光,获得实际由人导演的可能来自“神”的暗示的所谓新的“生命”,是不是真的能随愿使灵魂附体?是不是真的能负载许多社会神职功能?是一个大家意识到的却不愿深究的问题。而艺术家在这里要做的,只不过是在对“开光”和开光所付予的虚拟的生命指代意义的借用中,实现其作品的综合附加值的扩张。他同时进行的“归还计划”,是将从西藏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海拔5191米的那根拉山口随意捡到的一块石头带回北京,制作成不锈钢石头,再带回拉萨布达拉宫,赠送并陈列在十四世达赖的住所里,放在会见客人的案头与那里已的有一些中式花瓶古玩等物并列做摆设。这一切,远远超出了传统文化对所谓“美术作品”的基本定义和方式范畴。这里面除了艺术意义外,当然地包含了宗教、政治、社会、人文、民俗等有效的内容。如是,这块已绝不平常并不可复制的“石头”,跨越了原负载的汉文化的幽默意义,藏文化的神秘意义,跨文化的神圣意义,成为一例无以评估价值的以综合现场事件为特征的当代艺术作品。

B案: 吕胜中,“透明之局”现场作品:“降吉祥” ;时间:2007年7月15日---7月24日;地点:分别在西宁(海拔2200米)、青海湖(海拔2300米)、格尔木(海拔2700米)、五道梁(海拔4600米)、沱沱河(海拔4540米)、唐古拉山口(海拔5130米)、羊卓雍措(海拔4200米)等地实施。吕胜中作品中的核心元素之“小红人”,乃是他二十多年来对中国民间,特别是对他的家乡山东的民间剪纸艺术综合研究的成果。剪纸是伴随老百姓节庆喜事应运而生的艺术形式,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民间艺术门类。其基本的展现以“窗花”、“喜花 ”、“门笺” 方式居多。早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华丽的图案。但剪纸这种创作对象和展示对象基本固定的形式,一旦脱离了其原有社会实用功能独立呈现时,往往出现由于形态和手法的相对单一导致的学术面貌模糊,门类支撑脆弱。这也是几十年来众多有识之士合力欲将其推向专业高层,也终未摆脱其民间样式窘境的原因。然而上述原因可能给了艺术家以良性的启发,并使得对这种语言方式的借用、转换带来可能。吕胜中对这种样式的最大“破坏”,莫过于对原有的单数或双数呈现规则以及对样式、用色定式的篡改——数量的放大再放大,形态的变异再变异,色彩的单一再单一。当那些刺得人满眼泪水的红彤彤、生艳艳、情爆爆的数以几十万上百万的男女小红人,爆现在你面前的时候,谁还敢无动于衷?当然,这远没完,好事还在后面。吕胜中要继续做的,是要放飞这些铺天盖地的甚至有些精神妖魔化的艺术精灵,放飞梦牵魂绕的个人理想。2003年的新春佳节前昔,借着喜庆,他生平第一次在中国台北,放飞了近十万个“小红人”;紧接着在当年的春节其间,又有一万多个“小红人”在新加坡放飞。然而,将放飞“小红人”做到极至的,却是在2007年盛夏的青藏高原的“透明之局”活动中。先是由助手们沿着青藏公路,由低向高,一路行走,一路红人,一路互动。最终,在羊卓雍措,在湖水雪山的映衬下,在腾空的热气球上,吕胜中激动得大喊大叫,含着热泪亲手放飞了五十多万个“小红人”。只有亲历了现场的感动,才能真正体味被燃烧的激情,被另类时空重塑的艺术,被神山圣水诗化的意境。同样,这个作品由于附加了时间、空间、人文、过程、事件等意义,其价值也被陡然放大。

C案: 苍鑫,“透明之局”现场作品:“苍式体操——大昭寺\布达拉宫” ;时间:2007年8月10日---8月12日;地点:大昭寺、布达拉宫;海拔:3650米。十几年前的老北京东村,挣扎着张桓、马六鸣等一批当时穷困潦倒后来大红大紫的艺术家,苍鑫,即是其中一员。他的执着和韧性,成为寻找自身面貌的不竭动力。这些年,他在尝试了多种方式后,将其艺术表达形态定格在“舔”上。而所常用的“工具”,是中国古书上的经典形容词:“三寸不烂之舌”。这“舌”,吃饭和语言的工具。而语言方面的能耐突出,才有可能获“不烂”之美誉。苍鑫所用,既不为“吃”也不为“言”,在“舔”。 舔,的确是舌头的既有实用功能之后的延伸功能。不过,“舔”似乎更注重为情色服务,而鲜有其它意向。如是,我们终于明白了,作者的艺术实用功能,超出了吃、言、色,更倾向于一种纯物理意义的机械功能,带有明确的观念挪用意义。也正是他发现并使用的异乎寻常的个人资源,去“舔”他精心构思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物象,产生了一系列受到业内关注的佳作。2001年初,他在大邑“地主庄园民俗馆”,匍甫在地,向四十多年前曾在本土政治文化领域留下巨大影响的“收租院”群雕,实施深情的一“舔”,带有向既是政治的也是艺术的历史“标本”调侃示爱的趣向。2004年初在成都蓝顶的艺术活动上,苍鑫身子埋于地下,头露于草坪上,用心去舔由围观的人群递上的现钞、大脚、宠物、手机、弃物等等内容,则使得作品在互动中增添了社会厚度。今年的“透明之局”西藏行,他将实现蓄谋已久的高原理想。在大昭寺广场,长年累月不分季节早晚,总有难以计数的信众们在此长磕不止。苍鑫置身其中,以与他们相似又不似的本质迥异的“苍式”体态,做着目标各异的虔诚叩拜。他沿中轴线一步一“五体投地”, 舔吻被世代信众的肉身打磨的凹陷光亮的花岗石地,直至被朝拜的人群淹没。在布达拉宫,这个既有宗教威严更有政治威严的庞大建筑体面前,他的身体比例格外渺小。但出奇不意的“舔”,却在这种悬殊的体量和精神对比中,凸显着作品在特定场景中难以言说的综合价值。

D案: 李新建,“透明之局”现场作品:“喜马拉雅” ;时间:2007年6月25日;地点:那曲草原;海拔:4900米。作为曾经的老西藏,二十多年前,年轻的李新建在拉萨,开始了他既是人生的也是艺术的充满戏剧色彩的漫长旅途。他曾有幸在那里与艺术大师劳森伯对话,这对他的艺术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的那组既是成名作也是堪称本土最早的优秀行为艺术作品的“喜马朗玛”, 于1988年的5月在珠峰脚下完成。四个青春的男性人体呈坐式一字排开,面对地球第一峰,形成人性与神性的超视觉对话。他呈倒立状以脚尖对应珠峰颠的作品“8848米”,则被看作是对“攀登”方式的观念攀登。人们对“高”,由神往到敬畏,由恐惧到征服。在征服的漫长里程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生死轮回,周而复始。事实上,最终征服的不是什么自然高度,而是一种精神高度,是一种人性价值的失而复得。这其间,艺术方式要完成的“征服”,不过是对这种精神价值的文化演义。值得注意的是,“透明之局”进藏的大批艺术家中,李新建是惟一一个有着十余年藏区生活体验,并最早在那里做行为艺术的有着传奇色彩的人。在他为此次的行为作品在拉萨的准备阶段,一行人甚至跟随他在大街小巷转悠一天,只为苦寻一位十几年前和他有过恋情,当时年仅16岁的名叫“达娃”的藏家美女。对他而言,由于寻找未果,可能成就了另外一件充满悬念没有结果的观念作品。他当年在藏区的生活经历,乃至后来在法兰西的生活经历的综合,决定了他此次在那曲草原的作品的价值走向。他的作品的最初构思,源于中国古代处死囚犯的酷刑“五马分尸”。然而,将“马”与现代交通工具摩托车置换,将“尸”与牧民生活帐蓬置换,已使得施“刑”与被施“刑”的两方,产生在观念层面的语境移植,以及原因和结果的哲学错位。接下来的,只能是在荒诞的惯性中,将现实逻辑进一步蹂躏直至消失。当现代工业符号对传统农业符号进行暴力撕扯,不仅仅是一顶帐蓬瞬间化作碎片,也包括眼见的许多貌似尊严的游戏规则。

E案: 曹静萍,“透明之局”现场作品:“如影随形” ;时间:2007年7月25日;地点:中尼公路5000公里处;海拔:4100米。已经用架上方式在作品中思考和表达有些年头的曹静萍,使用了对他而言前所未有的综合手段:行为 + 影像。作品构思源于对传统水墨,以及与其配套的美学思想的逆向思维。他认为,在影象无孔不入到处泛滥的当下,传统文化积数千年思想财富营造的关于“真实”的文化逻辑,在今天看来有些弱不经风。在城市的楼房丛林里看到的“真”,与在青藏高原看到的“真”;在争名夺利的市侩漩窝里存在的“真”,与在平民百姓中流淌的散淡平和的“真”;空泛悬疑的美学意义的“真”,与真凭实据的鲜活的“真”之间,究竞哪一种答案更具有人性和社会学意义?我们在判断一些社会事物时,还存有多少道德价值观因素?带着这些疑问,曹静萍欲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并阐释答案。他经过来之不易的细致选择,找到一处很有古风的小寺。小寺的基础山崖处,一块有着板桥诗意的形态别致的顽石进入了他的目标区。于是,先摄像记录,并通过投影仪将拍摄的顽石影像投射到一旁的画纸上,作者根据画纸上投射的影像,在其边缘及结构中用类似板桥画山石的画笔技法补填相关内容。而这一绘画内容及过程,被另一台摄像机记录后,再度投射到“摹本”即被参照的那块顽石上做再记录,从而完成了在艺术学意义上的反绘画的“绘画”过程;在哲学意义上的脱裤子放屁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社会学艺术意义上的真实与反“真实”过程。比起作者那些十分耐看的油画佳作,这件综合现场作品,无疑大大拓宽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也给艺术家的未来创作,展现了更大的空间。

F案: 刘芯涛,“透明之局”现场作品:“进入?……侵入?” ;时间:2007年7月25日;
地点:萨迦寺;海拔:4500米。作为川籍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刘芯涛近年来迷醉于对“溃夜”的思考。官场的不洁,情场的放肆,商场的奸诈,色场的紊乱,加上名利场的争斗不休,贫富差异中恶化的社会问题,无疑都深深触动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而上述种种世态丑陋,大多不会发生在明媚的阳光下。正所谓黑夜既是美梦的故乡,更是罪恶的天堂一样,不洁的事物汇集于鱼龙混杂事非莫辩的狰狞漆色里,有的不再是健康成长,只余机体的糜烂溃疡于散发着馊味的暗夜里。当然,社会的不良现象非一日而成,指望靠作品去根本改善实在免为其难。但社会中人若都能有点如艺术家般的道义与责任,不良现象的改善就会有希望。刘芯涛的西藏行的现场作品,实际也是他对油画方式表现的“溃夜” 的社会批判的延伸思考。他的“作品”实际从内地就已开始进行。他用DV记录的都市化的车水马龙、信息科技、丑陋世态等等内容,编辑成片,带上青藏高原,带进藏地十大名寺之一的萨迦寺。用投影仪将影像投射到寺庙内古老精美的壁画上,动静的交互、僧俗的交互、内容的交互、图像的交互,于现场的强烈视觉冲突中,给人以精神震憾。用当代图像的方式,对话传统的图像方式,在这样的特定场所似有胁迫和强制性。这到底是“进入”还是“侵入”?已不是简单的词性问题。西藏的自然、人文、社会生态诸方面,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原有的质朴和内涵都在不可避免地退化消减。在日盛一日的都市化进程中,它的魅力靠什么去继续维系?其神秘的含量还存有多少?这是一个根本就绕不开的问题,也是艺术家们可以不断借用的资源。

G案: 吴以强,“透明之局”现场作品:“贯穿” ;时间:2007年7月25日;地点:中尼公路4999公里处\萨迦寺;海拔:4100米——4500米。来自昆明的年轻艺术家吴以强,十余年来,艺术方式不断在架上和架下之间穿梭。此次受原弓之邀进藏做系列作品,他可谓准备充足,信心满满。进入后藏的中尼公路4999公里前后的一带地形地物,与他想要的场景十分吻合。一处呈蓝灰色烟雾状的低矮灌木林,成为他当日的第一件作品的现场。他用许多根白色毛线,在其周围灌木上系扎,然后相向在他本人的裸体前后“贯穿”而过。远望去,蓝灰色烟雾白色的线与人体在雪山草地间缠绕,煞是惊艳!“贯穿”是取意而非实,“穿”过真实肉体,到达感觉的精神空间,体味在时空转换中的文化意瘾快感。他把自己假定在一个隐形剧场,用实线引导视觉完成指向,一个有“我”的肉身为代表并在场的隐形的西藏,从肉身到喇嘛寺院,到自然风物,到佛界神界,“轮回着你的轮回,‘贯穿’着你的贯穿。”另一“贯穿”的实施地,藏区十大名寺之一的萨迦寺。770年前,八思巴诞生在西藏萨迦昆氏家族。史书记载,八思巴从小聪慧睿智,在萨迦第四代祖师萨迦班智达的精心培养下,精通佛教知识,胸怀广大,为弘扬佛法和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逢今年9月八思巴诞辰770年,将在此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吴以强的“贯穿”在此贯穿,也多少沾上点神秘和喜庆色彩。在挂满狼豹虎虫标本的八神殿门口,两位长相近似且身高与作者等同的僧侣,红线在三者之间的头、脸、脖、肩、肋、肚“贯穿”相连,在血脉涌动中感悟,在张力劲扯中升华。一种前所未有的秘境奇感,一张难以复制的当代图像。是作者的,也是大家的。

H案:邱光平,“透明之局”现场作品:“克思的马车” ;时间:2007年7月26日;地点: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来自成都的优秀年轻艺术家邱光平,由于长着一把同样优秀的大胡子,而被朋友们戏称为邱克思。他的方案在成都时就几易其稿,最后确定以他的最爱“马”为主线设计主题。他对马的一往情深,对“马学”、“马经”、“马史”的绝对专家级的研究,令人感叹。而这一切,在他的大量的油画佳作中显露无遗。在世界屋脊的珠峰大本营,十二辆马车,被作者用象征权贵富丽的黄布将车和马精心包扎起来。赤裸上身裹着黄布的“克思”,对着珠峰三叩九拜后,率领载着二十多位艺术家及摄制人员的“克思的马车”,向着珠峰方向更高的高度行进,并一路叩拜。说实话,在这样的高度,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冲动中,作品的创意如何真得已不重要。因为在生命极限的肉身体验中,在夸张的精神亢奋颤抖中,已没有可能谈闲情逸致,没有可能生异思杂念。体验高于一切,行动高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我们可以用异在的立场和无关痛痒的态度,去“关怀”西藏,去“体验”风情,去“救济”贫困。但又有几个人是真的用心在做这一切?这其间又有多少货真价实的诚意?当看着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大山里苦修的高僧,看着那些在数千公里的高原上磕长头不止的虔诚信众,看着那些以山为家天使般满意自足的芸芸百姓,我们还有多少底气?我们还敢信誓旦旦地说“读懂了”吗?那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个谜。对于谜,我们不过是些不经意造访的过客。谁能解开?解开有必要吗?在神山圣水面前,其实我们很渺小。

结 语:历时三个多月的由原弓先生策划,并由原弓艺术机构组织实施的“透明之局”系列当代艺术活动,涉及范围包括前藏、后藏以及青海藏区的广大地域。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都是个庞大惊人的数字。从狭隘的利益角度看,在金钱为王名利至上的今天,做此“局”显然有不识时务劳民伤财之嫌。然而从文化大格局看,此“局”是有备而来,志在宏观,意在长远。因此,除了必不可少的胆识、勇气、信心、决心外,还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和智慧务实的战术安排。我们注意到,此“局”在初始计划阶段,仅仅是一个以国内知名当代艺术家为主体的进藏学术邀请展,然而这个在今天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文化交流计划,却受到西藏有关部门的“不合作”礼遇,二十多年前劳申伯在此被厚待的美好时光早已荡然无存。也正是这项荒诞的“不合作”决定,事实上成就了“局”的放大和延伸。后来的事实是,我们看到了邀请展在“不合作”前提下,由原弓艺术机构克服困难独家主办并正式开幕的满意结果。“雪顿节”为证;大活佛大喇嘛们破天荒地为展览开幕剪彩为证;进藏的批评家、艺术家、友人们为证;蓝天白云雪山草地为证。当然,在展览的背后,通过影像和文本传播,更多的人们还将阅读到那些系列现场作品,去感知作品带来的震憾和深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场作品的作者,大多过去没有“架下”创作的经历。这种在语言方式上的交叉跨跃,既成为艺术生存方式在图像时代的新注解,也是“透明之局”的一大亮点。在今天,在西藏,我们看到了图像时代这里的十分独特的艺术生存状态,已及这种状态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异的可能。但令人始料未及的,一方面是文化的差异化和不同步居然如此显著;另一方面,都市化的“同质”倾向,正无情地剥离着藏文化赖以生存的精神内涵。我们一面希望那种“独特”能够长盛不衰,一面又在包括都市化进程等的方方面面进行着所谓的渗透改造。在如此两难的境地里,“他们”和我们,是共在的还是对立的?可能会有答案,可能永远没有答案。

2007年8—9月于成都龙王庙

[沙发:1楼] guest 2009-03-11 11:32:13
这么多人为了原弓的一个烂展览写课后作业,现在搞评论的就是哈巴狗阿
[板凳:2楼] guest 2009-03-11 13:24:16
垃圾丫,看不下去。
[地板:3楼] guest 2009-03-11 13:48:42

[4楼] guest 2009-03-12 01:21:18
垃圾
[5楼] guest 2009-03-13 12:26:39
老默 写的好
[6楼] guest 2009-03-14 16:31:24

[7楼] guest 2009-03-16 00:06:37
顶一下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