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神力完成的《万有引力之虹》,你读不读?
发起人:art-bon-bon  回复数:2   浏览数:2414   最后更新:2009/03/09 14:49:31 by art-bon-bon
[楼主] art-bon-bon 2009-03-09 14:45:46



《万有引力之虹》,是托马斯·品钦最著名的作品,天书般难懂的文学经典,最近出版中译本。包括黄集伟、止庵等在内的书评人在第一时间向读者强力推荐,与此同时,他们也承认阅读这样一部经典天书的巨大难度,就像当年的《尤利西斯》一样。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打开《万有引力之虹》是需要勇气的,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一种阅读挑战呢?

  难度 雪山里爬行缺乏氧气

  主持人:1973年《万有引力之虹》出来,《纽约时报》书评曾以“近几十年最长、最难读、最有野心的书”为标题。在座的各位,无论是读完了懂了的,读完了没懂的,读不下去的,正在读想读完的,都请你们谈谈对这本书“难读”的看法。

  张文宇:我原来研究翻译和语言学,后来读人工智能理论方面的博士,结果因为翻译这本书,耗去了三年时间,博士论文也给耽搁了,其中的痛苦真是无人能知。品钦语言的一个特征就是对英语语言的破坏,或者说革新,有时候句子非常之长,有时候又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汉语有时候只能用注释来解释。

  比目鱼:我曾尝试阅读《万有引力之虹》这本书的原版,作者总爱用一些比较大的书面语,内容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导弹学、宗教、心理学甚至流行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直接看英文没读下去。后来出了中文版,我就对照着看了半本,但总觉得不如读英文版过瘾。品钦的语言,句式结构感特别好,很有气势,但中文不管谁来翻译,原本里面语言的美丽肯定要打折扣。

  徐则臣:因为做文学编辑,我们这种比较专业的读者就比较愿意有一些有挑战的阅读。我挺高兴作者给我们制造了阅读难度。我不是连续地读,而是一段一段地读,每次从小的地方来看。读者一般都会想尽早梳理出完整的故事,越是迫不及待的时候,书内小的障碍越是造成很大的阻隔,很难受。这本书是没法在短时间内理顺思路的。

  邱华栋:小说的难度确实是达到了让人望而生畏的程度。我读着觉得非常干涩,涩在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信息,庞杂到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程度。

  对于品钦,现在大部分评价都非常高了,认为他开拓了人类小说的新境界,研究后现代小说的评论家都把他列为典范。但到现在还有人批评他把小说引向了死胡同,说他把写作当成智力游戏在操纵,批评他的情节支离破碎,人物奇奇怪怪,认为是一堆垃圾。有时候我看书觉得厌恶的时候我也这么想,会想这小子不会讲故事,但读着读着我觉得很伟大,所以我是在两种情绪里拉扯着,因此不会带来非常强的快乐,好像雪山里爬行缺乏氧气一样。

  对比 比《尤利西斯》更非逻辑

  主持人:有人认为《尤利西斯》深刻地影响了上世纪前半叶的文学,而《万有引力之虹》则深刻地影响了上世纪后半叶。你们觉得这两本书在可阅读性和其他方面有可比性吗?
  徐则臣:《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样的读法,《万有引力之虹》这本书肯定理解的难度更大一点,他写作时的逻辑性不像前两者那么顺。不过这样的书只能出现在科技高度发展,对世界认知越来越宽泛的后现代,《尤利西斯》也只能出现在乔伊斯的时代。
  比目鱼:我没看《尤利西斯》,但可以肯定这本书要比乔伊斯的书更加不严肃,带有更多性虐、黑色幽默和流行文化的元素在里面,关键是比《尤利西斯》“乱”。有人说《尤利西斯》经过多本注解参考书,所以现在人们也能看懂了,但事实上《万有引力之虹》在美国也有非常详细的注解的书,但西方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这书刚出来的时候,一些著名的书评写得都是“试读”,说明也读不下去。

  止庵:一般的小说,都符合我们自己的逻辑,探索性的小说,则有自己的逻辑。《追忆似水年华》和我们的逻辑还算比较近,但像《尤利西斯》、《没有个性的人》都不是我们的逻辑。关键我们不能拿读者的逻辑去要求作者,只能去适应。阅读最大的好处就是要了解作者的逻辑,跟他同步,携手共进。

  张文宇:我是学人工智能的,所以翻译的时候,慢慢借这个学科理出一条看法来。
     尽管后现代文学非常独特,但是总共享一些起码的特征:1.审美的角度的“张力”,也就是语言里信息涵盖量和结构总体呈现出的力量;2.“势能”。人的大脑也是物理器官,作品和读者本身的信息审美的结构,自身已经具有的知识,审美结构语言习惯,甚至道德方面等等之间,应该有一个高度差,有一定的势能差,读者才能在阅读中得到提升;3.“共鸣”。它是一切作品的基础,不管有多少势能,张力凸显,如果缺少共鸣,是不可能读下去的。

  科学 用物理理论表达哲学思想

  主持人:译者到底是懂计算机工程的,真是很新颖的文学解读看法。有意思的是,品钦也是物理学出身,《万有引力之虹》不光频繁夹杂着各种科学知识,而且也借用科学原理来描述人类的状况。

  邱华栋:品钦作品最核心的观点是“熵”的世界观。这个概念借用了热力学第二定理,描述人类最终在“熵”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走向毁灭,这种世界观包含了现在环保主义的想法,但显然比环保的想法更深沉,它谈论人类的终极问题,即人类将在这种情况下逐渐走向死亡。

  江晓原:我是搞科学史的,“万有引力之虹”这样的题目,肯定会吸引我,但这本书1000页太厚了。“熵”是物理学上非常重要的概念,可能是所有物理概念中最具有哲学意味的。简单解释它,一个冷的,一个热的东西放在一起,结果是冷的变热,热的变冷,但不会冷的更冷,热的更热,除非外面有能量对它进行作用。“熵”可以理解成事物无序、混乱的总量,“熵”总是在单向增加的,除非当外面有外力能量输入的时候,才可能产生“负熵”。这个概念被不少人用来描述社会、趋势等,相当有文学色彩。

  陆建德:品钦把战争里面的细节写得荒唐可笑,好像是因为个人奇怪的习惯才对这么重大的事件产生影响。他想表达,历史本身并非有铁的规律,可能受到无数很细小东西的影响,这些又是和人的贪欲有一定联系,他通过借用“熵”这个物理现象来说明问题。
 
  比目鱼:我觉得作者之所以写成这么乱的感觉,就是为了展示他要说的“熵”的概念,“熵”就是混乱的总和,而他是故意要造成一种阅读障碍,不是为了娱乐大众,而是表现他想要表现的一种现实,一种状态,从阅读上给人带来乱的感觉,这是他的一种艺术追求。

  末日 很多地方给人感觉很恶心

  主持人:所以这可能也是和品钦之所以在书中体现出如此强烈的绝望的“末日”感有关,书中借用弗洛伊德的“妄想”理论,用一个末日后幸存者的反英雄角色表现对人生的绝望。

  邱华栋:我们读福克纳,海明威,感觉人类永远是无可战胜的,是有希望的,但品钦对人的基本判断是,人是非常脆弱的可疑的存在,慢慢走向死亡。这是他跟前辈们的差别。

  张文宇:这本书像海上女妖,她的歌声美丽迷人,但充满魔性。书里有很多地方给人感觉很恶心,比如好多性变态的场面,还有马桶转下去,大小便一起直冲的场面,还有吃饭时说出最肮脏的菜名的场面,结果所有的人都恶心得全吐光了,这些恶俗、淫秽的场面很多,这就是魔性所在。

  读者初看可能会觉得品钦是写人类的堕落,腐败。但是我觉得,你还是能感受到品钦最深的一些感受,他其实想通过这些恶俗淫秽东西的描写,释放一些东西,让人们更好地达到精神的彼岸。

  主持人:有人说,如果只能带5本书去月球的话,一定会带这本。

  陆建德:品钦就是写大书的作家,他其他的书也是写得很大的。有人写小故事也可以写得很好,但他不是这样的,尤其这本书对传统意义的小说形式提出了挑战。有人说他书里就写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东西,其实他很关心社会历史的,同时又会对我们传统所设定的既定价值观念形成挑战。不管怎么说,他都代表了美国文学里的一种活力,他开创了新天地。

来源:新京报
[沙发:1楼] art-bon-bon 2009-03-09 14:47:15
《万有引力之虹》像许多后现代主义小说一样,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全书由许多零散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内容包括现代物理、火箭工程、高等数学、性心理学、变态性爱等等。

小说的线索围绕着德国的V-2火箭展开。V-2火箭袭击伦敦,美国和英国情报机构都想弄到火箭的秘密。他们发现美国军官发生性行为的地方,往往是火箭的落点。于是开始对这问题进行研究,吸引和牵连了许多人,一位研究巴甫洛夫学说的军官甚至认为这个美国军官的头脑里有个支配生死的开关,决定利用他的感应能力,派他到敌后去刺探火箭秘密。随后小说又以不少篇幅描写了德国军官的性虐待狂和性变态,论述了科技和性欲总是结合在一起并向死亡发展的荒谬理论。

小说还提出了“热寂说”,即宇宙中的热能散发完后会冷寂下来,整个世界将会冰冻,作者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活动也能用“热寂”法则来解释,各种狂热在热能消耗光之后也都会冷寂,趋向死亡。“万有引力之虹”是火箭发射后形成的弧线,火箭摧毁一切,作者认为它是死亡的象征,同时也是现代世界的象征,因而被用作书名。 

[板凳:2楼] art-bon-bon 2009-03-09 14:49:31
托马斯•品钦(1937-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以神秘的荒诞文学与当代科学的交叉结合为特色。他获得过美国全国图书奖,但拒绝领奖。其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意旨、风格和主题,涉及到历史、自然科学和数学等不同领域。有评论家称其《万有引力之虹》系借助神力完成,堪称一部大百科全书。

  他对自己的个人生活讳莫如深,成名后深居简出,早年的照片和档案也离奇消失,使外界对他的私生活同对他的作品一样充满好奇和无奈。

  他的主要作品有《V》、《拍卖第49批》、《万有引力之虹》、《葡萄园》等。

 
 

品钦形象神秘,人们甚至不知道他的长相




品钦其他作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