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刻舟求剑”谈玉琮的原始价值
发起人:hmd2000  回复数:8   浏览数:2446   最后更新:2009/03/11 17:27:01 by guest
[楼主] hmd2000 2009-03-17 00:00:00
从“刻舟求剑”谈玉琮的原始价值
韩妙第
2009年02月04日

前提:玉石与贵金属所以被人类关注的原因有其核心的四要素:
一.稀少性,以稀为贵,以少为奇;
二.光亮性:吸引人们瞩目;
三.可塑性:可以按照人们的要求变成人们想象中的形状;
四.稳定性:可以历久年代保持材质本性稳定;

背景故事
[编辑本段]【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编辑本段]【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编辑本段]【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找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大意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001】摘自百度百科

[沙发:1楼] hmd2000 2009-03-08 12:41:38

【002】图片摘自百度图片
契刻作为一种纪念的符号,古人是习惯使用的,所以在这里先说“刻舟求剑”这个故事。
作为人类而言,最早的记事方式有两种,方式之一是结绳记事形式,通过这种简单有效的记事方式,人类将经验和文化传承、传播。这个时代的鲜明文化特征被后人命名为绳文时代。
[板凳:2楼] hmd2000 2009-03-08 12:42:34

【003】http://jsjyqw.bokee.com/viewdiary.16797429.html
即物件记事阶段,其形式有实物记事、结绳记事等。在中国古籍文献中,就有较多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如《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等等。
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晋葛洪《抱朴子.钧世》:“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后以指上古时代。  例如: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种结绳记事的方法,用来计数或者记录历史。它是由许多颜色的绳结编成的。这种结绳记事方法已经失传,目前还没有人能够了解其全部含义。  结绳记事(计数):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计数)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系辞下》)。  虽然目前末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具有客观基础的。  其结绳方法,据古书记载为:“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  到了今日,已没有人再用这种方法来记事,然而,对于古代人来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结则是他们用来回忆过去的唯一线索。
【004】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29396.htm
[地板:3楼] hmd2000 2009-03-08 12:43:24

【005】图片来自于: http://www.ncpdao.cn/photo/qita/2008-07-19/1928.html (中国结艺-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
2.契刻记事
另一有效的记事方式是刻木记事,如同结绳记事一样,简单有效。在古代中国,刻木记事最后演变为琮的这种玉器。因为玉器可以保持更长久的时间,而被刻的木杆由于本身的质地容易腐烂,所以不能持久的保持原形,以至于后人对先祖的原意产生误读和误解。
[4楼] hmd2000 2009-03-08 12:44:07

【006】摘自此图片来自于: http://www.liuzhong.xm.fj.cn/xkzyk/jxzyk/art/qita/yuqi/yuqi.htm (古代玉器)
[5楼] hmd2000 2009-03-08 12:44:50

【007】摘自此图片来自于: http://hi.baidu.com/装loli又不犯法/album/item/abc49166d17e0f3fab184cd8.html (中华古代玉器鉴赏)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关于古代契刻的情况,《列子·说符》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宋国人,在路上拾到一个别人遗失的契”,回到家中便把契藏了起来,并偷偷地数契上刻的齿数,以为这些齿代表的钱数不少,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对邻居说:“我很快就要发财了。”这段故事说明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图3-1是在甘肃省西宁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6楼] hmd2000 2009-03-08 12:45:33

【008】http://www.ningwai.net/documents/student/2006/grade1/wangchaohua&luchaonan/yuanshiwenzi.htm 周家寨出土的骨契图形
[7楼] hmd2000 2009-03-08 12:46:00
【009】http://www.ningwai.net/documents/student/2006/grade1/wangchaohua&luchaonan/yuanshiwenzi.htm 秘鲁印加人结绳记事图形

玉石由于有其可塑性和稳定性以及稀少性、光亮性,自然容易博得人类的喜欢,而其由于其硬度不是非常坚硬,所以容易为人类加工形成特殊的形状,以表达加工的人的思想。
玉琮的造型特征具有锲刻状图形,应该是脱胎于原始的柱梁木棍契刻形式,作为木棍的替代品,具有木材的材质不具备的优点,木材虽易契刻,但是容易腐朽、毁坏。相对而言,于是就不一样,在同样的保管环境下。可以保持很长时间不变化。
所以很容易被原始氏族的首领及巫师作为整个社会的信物利用。而作为原始社会的巫师工作包罗万象,承担着原来的社会内的很多工作,其工作范围有像现今社会的律师、艺术家、主持人、法官、宗教领袖等内容,集数种身份于一身。
与玉琮相似的另外一种计算工具就是算盘,算盘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为何会产生算盘?中国的广大地区盛产毛竹,通过锲割,整个毛竹形成一个一个圆环,而算盘就像一串串被割断的毛竹串联起来的形状,所以,是否可以理解这也是中国古代钱币形状特征的由来和鼻祖。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的信物不同,良渚文化的玉器以玉琮为主,而红山文化的玉器以猪玉龙为主。

索引目录
【001】摘自百度百科
【002】图片摘自百度图片
【003】http://jsjyqw.bokee.com/viewdiary.16797429.html
【004】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29396.htm【005】图片来自于: http://www.ncpdao.cn/photo/qita/2008-07-19/1928.html (中国结艺-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006】摘自此图片来自于: http://www.liuzhong.xm.fj.cn/xkzyk/jxzyk/art/qita/yuqi/yuqi.htm (古代玉器)
【007】摘自此图片来自于: http://hi.baidu.com/装loli又不犯法/album/item/abc49166d17e0f3fab184cd8.html (中华古代玉器鉴赏)
【008】http://www.ningwai.net/documents/student/2006/grade1/wangchaohua&luchaonan/yuanshiwenzi.Htm
【009】
http://www.ningwai.net/documents/student/2006/grade1/wangchaohua&luchaonan/yuanshiwenzi.htm 秘鲁印加人结绳记事图形

[8楼] guest 2009-03-11 17:27:01
刻得那么规律,看来所记下的事情就是:吃饭——睡觉——上网——吃饭——睡觉——上网——吃饭——睡觉——上网——吃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