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眼中的“劳动者”
发起人:香瓜侠  回复数:0   浏览数:1879   最后更新:2009/03/06 11:25:31 by 香瓜侠
[楼主] 香瓜侠 2009-03-06 11:25:31
“他者”眼中的“劳动者” 

缑梦媛:王煜宏说她是一个“劳动者”,你怎么看待她这个定位呢?

赵峥嵘:她只不过是说了一个真实状态。劳动者?还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如社会一样艺术社会也是有所不同分工的。低等和高等,白领和蓝领,在艺术界也有无数的“精英分子”,成功高雅人士,靠智力吃饭,比哲学家思辨,比商人还精于计算,这些“脑力劳动者”更多的是用他们的才智设计这个世界,他们当然是先天出身。而王煜宏只是一种的后天努力!人们在社会中伴演着不同的角色,和许许多多普通劳动者一样,作为“产业工人”,默默地工作着、生存着。

吴杨波:后现代艺术是讲误读的,她不认为他的作品是艺术,我非常好奇地想知道,这是她的自负,还是更带有批判性的目的?

赵峥嵘:细细想想,人来到世上都是一样,非得追问,机不逢时?艺术已无法完成单线无法可逆的“进化”,艺术家不应只关注形式上的进化,彻底否定传统,这个思路本身就是传统的。由于社会日益缺乏人性,艺术也随之变得缺乏人性。艺术家凭借生活积累和自己独特的经历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才能够最终完成一件“伟大”作品的艺术构思。作为劳动者,她相信人的感觉能代替我们的大脑的思维,日复一日的劳作,这些产品与思辨无关,它们与“伟大”,“永恒”无涉,只是“片断的触感”。这些与批判无关,自负倒可能有那么一点点。

吴杨波:那你觉得如果要再确切一点的话,应该是什么?
赵峥嵘:她自己认为是劳动者,我认为她还是一个徘徊者。劳动者和徘徊者之间实际上许多时候的割裂的。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妥协”的表症,也会导致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这好像与艺术是相悖的。劳动不管怎样总是一种建构,而徘徊确是一种解构。这里充满着矛盾和荒谬。我们是否不得不直面这样的问题来建构?这样的问题到今天,这些都还很是含糊的。

黄媚:她说她身边的朋友,都是大多数属于活动者一类的?

赵峥嵘:她的油画,她的装置,那些劳动和徘徊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归纳为,一个活动。比方说,我们现在也是在活动嘛。就是……交谈。人人都在活动,没有什么特别的。

岑嫦:那你说徘徊,是不是期待一个突破呢?

赵峥嵘:“突破”?不,一直与她无关。如阿多诺所说,真正的艺术向其自身的本质提出挑战,从而增强了蕴涵在艺术家脑中的不确定感。不确定感,徘徊,怀疑是日益缺乏人性社会下个体的特征……这么多年来在她身上一直体现着种种“盲目性”的迹象。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