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任何时候,不要忘了自己是艺术家-对话张晓刚
发起人:loveart  回复数:8   浏览数:2621   最后更新:2009/04/08 08:46:31 by guest
[楼主] loveart 2009-01-23 15:15:24
采访:蒋文博 Inteviewer: Jiang Wen-Bo

12 月4 日,北京的气温骤然下降,寒风如刀。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张晓刚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巨大的画室回响着我们的声音。让我格外惊诧的是,张晓刚居然显得如此年轻。在随后近两小时的对话中,他谈到了刚刚在纽约结束的“修正”个展,谈到了他这么多年做艺术家的感悟,也谈到了艺术市场以及自己与画廊合作的心得。在他平和的叙述中,能感觉到来自心底的艺术信念、个人化的忧伤体验以及非常清晰的目标。与张晓刚对话,犹如品茶,虽清澈见底,却回味无穷,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屡屡为其真诚所动。


[沙发:1楼] loveart 2009-01-23 15:16:26
《画廊》:你能谈谈11 月29 日在纽约佩斯画廊闭幕的个展“修正”吗?

张晓刚(以下简称“张”):这次是我与佩斯画廊合作后的第一次个展,前后筹备了一年多,展出的都是全新的作品。我想做一个与过去不同的展览,他们也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大家配合得很好。因为画廊的第一目的是赚钱,所以开始我还担心:新作中也许连人物都没有,万一卖不掉怎么办?画廊老板听了以后跟我说:“我看中的是你的艺术,我相信你这个艺术家,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尽管去做,我们配合你做展览就行。” 因此一切都按我的创作计划进行,
展览格局也就是如此。这次展出了我近两年多的新作,以“修正”作为主题,这个主题早在1996 年就开始触及了。当时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把照片直接移植到画面上,却要把照片变成另外的绘画语言来表达?我的回答是:我需要这个修饰的过程。因为照片不光提供了历史,它还提供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要把现实中不好的东西去掉,把美的东西留在照片上。照相很像个隆重的仪式,后来形成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人们对自己的“修饰”。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所有人照相出来都是一副模样,再穷的一个人,他进照相馆也能穿同样的衣服,什么身份啊、地位啊就都被去掉了。
因此我发现,现在人们看到的历史或者照片,都是已经被“修饰”过的。那么,我的工作就是对这段已经被修改过的历史进行再修饰,所谓的“再修饰”也就是个人化的处理。这样就出现了《大家庭》系列、《失忆与记忆》系列,到今天就形成了“修正”这个概念。在这里,“修正”并不是说要改掉错误进入正确,它是一种主观的追寻,或者是对已经发生的、将要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某些事情的一种再体验。这次展览做的是“关于睡眠”,下次或许会做“关于阅读”,或者关于别的什么。
[板凳:2楼] loveart 2009-01-23 15:18:23
先发些,陆续更新
[地板:3楼] guest 2009-01-23 15:48:22
小张同学还纠结买不出去?汗了~

[4楼] guest 2009-01-23 16:41:14
他不解释还好,每次解释我都觉得是穿帮,显露出他对绘画的无知
[5楼] 色吧四天 2009-01-23 18:38:02
他不解释还好,每次解释我都觉得是穿帮,显露出他对绘画的无知
-----有见解!
[6楼] guest 2009-01-23 20:06:27

[quote]引用第2楼loveart于2009-1-23 15:18:24发表的:
先发些,陆续更新...[/quote]

什么破东西 还一接一接的搞
羊拉屎似的
[7楼] guest 2009-01-31 14:21:54
新作中也许连人物都没有,万一卖不掉怎么办???___________

说明此人认识多么低级。

[8楼] guest 2009-04-08 08:46:18
边修正边复制,边修正边生产,边修正边展览,边修正边卖,越修正越无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