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源:过程中一直在寻找“巧合”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772   最后更新:2021/10/20 13:10:11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21-10-20 13:10:11

来源:昊美术馆


以下内容节选自“HOW FM#1|秦思源:过程中一直在寻找‘巧合’”,主持人部分为Q,嘉宾部分为A。


Q:作品这次在昊美术馆展出,是“园音”项目的第三次展出。第一次在合艺术中心,第二次在UCCA。请秦老师跟大家聊聊关于“园音”项目的前期考虑和期待。


A:合艺术中心当时找我做项目,因为他们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院落,一个四合院,在北京故宫旁边,离故宫非常近就300米。他们位置也非常重要,在北京中心的中心。他们原来想用老北京的一些声音。那么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他们的院子是苏州式的园林,放老北京的声音在里面不是特别合理;第二,如果只是放声音的话,那就不是项目了,只能说是给一个院子做一个声音背景。如果是真正给他们做项目的话,那就得从零开始想。他们的院子是一个传统式的中国院子,但院子在北京,不是在苏州。如果是苏州的一个古老园林,那它就是一个原版的园林。得按照历史、传统、江南文化的切入点。虽然合艺术中心花了四年的时间建造了非常精确的一个苏州式园林但它的确不是一个原版的园林,它是一个新造的。那里唯一可以用的空间就是水中间。我就象征性的在水中央搭了一个小小的戏台,正好可以上一个音乐家,加上他自己的设备,在上面演出。两米乘两米这么大的戏台。这是一个切入点,跟音乐有关系。

《园音》制作过程,致谢艺术家,影师宋晓辉


后来我想,如果是一个人的戏台,我就得请一个人一个人在上边演奏,这是它的核心性质。然后我后期把它做成一个完整的音乐。音乐从中国传统的到爵士、电子、实验、噪音、摇滚什么都有。我想看能不能把这种不同的文化观、时间观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大部分时候是有一种合作的关系,这样的话他就有空间了。然后就可以把它展现出来,你又知道谁在同时跟谁在对话。可是这个对话是我造成的,不是他们自己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作品好像是挺成立的,就这样开始制作。


Q:随着时间的推移,您已经与作品磨合很多次了。作品每次向大家呈现时,您个人对作品的满意度有变化吗?


A:没有变化。其实我每次见到这个作品,我有时候还起鸡皮疙瘩呢。因为觉得有些地方他们音乐家之间太默契了,你还是会很有感觉。有些东西太巧了,巧得非常奇怪每个人的感觉会不一样,那是他们的事情。从我的角度来讲,它让我想到别的东西。比如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或者更大的一些社会之间的关系。现在很多人很容易进入一种冲突状态,就骂对方不对,然后觉得自己很对。可是如果两方真的在找两个地方的共通点,那会发现不是没有的。其实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傻道理。我在看我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我在想这些问题,因为它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我要是随便叠加,找冲突是非常简单的。找它的巧合是很难的,可是它一直都有。再不一样的一些东西,我找到小的巧合点,那它就是有,哪怕5秒钟,10秒钟,它也是在那。


Q:“园音”项目八天的拍摄期间,有什么“特别的事儿”发生吗?


A:当时拍纪录片的朋友,他特别希望“出岔子”,他觉得拍纪录片得“有料儿”。我从制作角度是不希望出任何问题的实际最终出的问题非常少偶尔电突然出问题了,或者突然输出音频时有问题。要不然就是音乐家档期排不过来最后都解决了,很顺利。包括后期也比我想象中要顺利,我以为后期我会吐血,结果每天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六点,按部就班的节奏,把作品做完直到展览开幕,特别顺。

《园音》制作过程,致谢艺术家,影师宋晓辉


从音乐的角度来讲,确实比我想象要精彩很多。很多音乐家他们都知道这不是给他们录专辑,他们都知道我拿他们的录音做自己的项目,他们的音乐会变成我的素材,他们都知道,他们都签了协议。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是非常认真地去做音乐,有些人创作完成后还没有录专辑或公布,第一次就给我用了。这些音乐家都特别大度,让我很感动。


Q:“园音”如果之后继续在别处展出,您会用一个新的方式呈现作品,还是继续按现在的逻辑进行?


A:这个项目做完后就是一个巡展的概念。我其实想把作品本身介绍给一些没有见过展览作品的观众,所以它最基础的一些框架和内容是不能改变的。“园音”这次在昊美术馆(上海)的展出非常完整,三楼总共有三个厅,小中大,它的逻辑也非常清楚

“秦思源:园音”展览现场,依次小、中、大三个展厅,

2021,图片©️昊美术馆


小展厅展现“园音”拍摄过程的纪录片,中展厅展现素材,素材有两个不同版本(一个是单独音乐家的素材,另一个是有些音乐家听了别的音乐家自己做的即兴)。我把这些都呈现出来,谁听了谁,他们结合在一起是什么感觉。观众看了这部分后再看作品,就会对整体有比较完整的理解。其实这次在昊美术馆(上海)的比在尤伦斯个展时加了这个层次。我觉得作品整体不应该改变,唯一改变是,我每个地方展出时会邀请当地的音乐家,这样就有意思了。

园音”系列演出上海场现场

图片©️昊美术馆


Q:多才多艺的秦老师在艺术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A:其实我很难定位。我可以说是声音艺术家我说是策展人也容易造成一些误解。我曾经策划了一些东西,包括做过平台。但我现在不是一个标准的策展人,我现在正在筹备一个机构,我跟我的朋友洪峰一起。策展经历和背景肯定是我的一部分,或说很大的一部分。可是我其实是把自己定位成艺术家第一,我做创作。第二呢,像这种机构,这种策划都是我创作思维的一部分,我必须得这么去想才合理。


从我的出发点,从我做策划,从我做整体创造,创造力的整体…这些都是我创作的一部分。我要是说我是策展人那从策展人再反过来,我再做作品就不合理了,就很奇怪。策展人你做什么创作呀?业余时间画个画吗?还是怎么样?你要干嘛?会很奇怪。角色反过来时,你的思维就反不回去,如果你出发点是策划人,那你想的首先是平台,是多维度的平台的思维,然后是裁判员的思维。你要去评判别的作品,归纳、归类别的作品,你是在给别人做某种平台,再把这些东西梳理成为某一些策划的理念,这是比较理论化的东西,把感觉和理念是结合的,是一种平台思维。


而创作思维是个人、自我的。从个人、自我来做创作是可以的,从平台做个人创作的事会很奇怪。我作为艺术家个人,我做创作。从“艺术家”这个角色出发,把一些理念、一些观念变成平台,这是可以的,其实徐震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所以我也是花一些时间,把以前的策展的思维和状态反过来,变成艺术家的状态。从艺术家状态又可以开始做平台,这个平台会是自己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