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别杀我,我还在爱!——向黄小鹏致敬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5453   最后更新:2021/10/17 22:20:00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21-10-17 22:20:00

来源:artforum



“别杀我,我还在爱!——向黄小鹏致敬”展览现场,2021. 前景为麦永曦作品《编织的肖像》,2021;背景为黄小鹏作品《总是以塑料的热情吸吮了无限》,2011,由赵宝琛重制.


“别杀我,我还在爱!”不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回顾展,正如开幕当天座谈会上黄小鹏的学生和挚友回忆起他生前故事时情不自禁的哽咽所示,展览里涌动着太多与“客观评价”无关的情感。尽管如此或者正因如此,这场规模绝不算大的展览对黄小鹏创作实践中若干重要阶段的研究、呈现、重制和回应显得轻重有致。

展览开篇用黄小鹏的两件代表作准确地提示了贯穿于他整个创作生涯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展厅入口处玻璃门上贴着的那句“从没碰到过像你这么多问题的人”出自2003年他刚刚回到中国时所做的一件同名作品,既指向了艺术家本人乐于质疑的个性,又像是讽喻了一些人对他的看法—— “问题”这个词在中文里包含了“疑问”(question)和“毛病”(problem)两重含义,但艺术家在此处选择将它翻译成problem。透过玻璃门上这句悬置的陈述句,可以看到背后黄小鹏“误译主义”的代表作《只有你》(2009):他用翻译软件将流行歌曲《Only You》的歌词反复对译,形成了投影在墙上五彩缤纷却逻辑错位的中英文本。

“问题”或者说“提问”的态度串联起了黄小鹏的创作和教育实践。在他所创建的广州美术学院第五工作室里,学生们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你有什么问题?”,因为黄小鹏相信,相比知识或技巧的传授,只有从真实的问题意识出发,才会抵达有价值的创作。同样,我们也许可以把他或即兴或黑色幽默的不同作品视为直接或间接的提问: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关系,我们又要拿什么与别人“一较高下”?(《我们先攻占曼哈顿,再拿下柏林》,2004);安全与禁锢之间的一线之差在哪?(《安全玻璃》,1992)。而高高树立在时代美术馆19楼公园露台上的大型广告牌则用仿佛带着口音的英文音译,以诙谐的姿态提出了一个较真的“终极问题”: 华都比利,What Do You Believe,你相信什么?

在黄小鹏的问题(“误译”也可看作是问题的集合)背后,严肃和玩笑之间总是存在滑动和错位——这或许与他游离的状态有关。在广州成长学习,早年求学海外,旅居英国十余年,于新千年初回到广州——穿梭于不同边界之间的他始终处在语码转换和文化对冲之中。1990年代在伦敦的创作,以透明扑克牌系列为代表,已经展露出他对身份置换、表里互文状态的敏感。回国后,黄小鹏继续保持着某种“半透明”状态,将沉重的问题化解成轻快的词语:仇恨/黑特(hate),信仰/比利(believe),文字(words)/华尔兹(waltz)。甚至今天网络用语里流行的“世另我”即“世上另外一个我”(doppelganger)的概念也成为他转译的载体: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之变奏》(2012)中,他将同名财经记者黄小鹏的金融报道拆解、翻译、重构成一部磅礴的交响乐章。

这种多重现实之感在他的学生及好友的致敬之作被进一步加强。例如,胡向前在短片《暗示》(2021)里重新剪辑了1977年的日本电影《人性的证明》,原因是片中回乡寻亲的美日混血“焦尼”(Johnny)与小鹏长得极为相像,焦尼被母亲拒绝,最后死于其手。这里面的人物形象与命运置换,和黄小鹏本人及其创作亦构成了一种转译,形成一道意味深长的回响。



广东时代美术馆 | GUANGDONG TIMES MUSEUM
广州市白云大道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三期
2021.09.25 - 2021.11.0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