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rtforum
胡为一,《侵蚀-阿布吉措 No.3》,2021,数码微喷、哈内姆勒摄影纯棉金属面、纯铝板、实木框喷漆,180 × 106 cm.
假借胶片以非常规的尺幅和国画竖轴的形式框定一幅幅数码微喷照片是展览给人的第一印象,近看,斑驳陆离的色彩覆盖着若隐若现的风景,在暗沉的墙面浮现出来。当我们把作品背后的关键词香格里拉、阿布吉措和云岭山脉,胃液、38-50摄氏度、暗房与底片等罗列在一起,就会发现地理图像、身体-物质图像和技术图像三者的组合构成了此次展览最简明的观看逻辑。
展览“身体地理”展出的是胡为一在云南驻地期间考察川藏地区的自然风貌后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侵蚀”既是这一系列作品的名称,也是一种自然演变的地质作用力。在作品中,艺术家试图转换这样的物质关系和造物方式,去呈现胃酸对风景照片中的地理图像的改造,从而探讨一种人与自然的状态。为一为此摸索出了一套技术手段,把成像的底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胃酸溶液(38-50℃)中让其发生反应,这个过程中成像的结果难以预设,而自然本身也布满着未知和神秘。这种理念和意图,让人联想起摄影家萨尔加多(Salgado)的作品《创世纪》(Genesis)中聚焦原始自然所带来的神圣、崇高与疏离感。香格里拉的众山脉景色与胃酸融合生成的技术图像,展现出极美之景遭遇的残酷之变——这本来也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真相。
人类与环境、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久不衰的人文主题。“身体地理”这一命题本身包含很多的内容,空间层面的体验之上,更包含人的感受、心理性因素。段义孚在《恋地情结》一书中说到:“环境可能不是产生恋地情结的直接原因,但是却为人类的感官提供了各种刺激,这些刺激作为可感知的意象,让我们的情绪和理念有所寄托。”除了在地创作过程中的“刺激”,人与地理环境碰撞的偶然性,身体与地理空间的线索也一直隐含在胡为一的创作历程中。
2015年的展览“两点之间,没有直线”上有一件作品,胡为一在上海到北京之间1000多公里的路程中驱车拍下沿途的照片。道路两旁的风景照中依次散落着从头到脚的身体不同部位的图像,如猎猎的旗帜般悬挂在旷野中。如果说在这件作品中,胡为一以身体为媒介,将身体作为尺度,在景观层面去实现对抗和占领,那么这次他将视角伸向了更为审慎的内部。藏地风光的纯净自然指涉与身体体液腐蚀所带来的混沌感,正好契合了一种广袤的精神性感受。这是他以往作品中通过景观的批判和人与人纠缠的伤痛感所无法体验到的。身体与地理的状况也反映了人在时代中的状况,通过身体与外部世界创造新的连接,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
文/ 王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