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或新式氛围?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411   最后更新:2021/09/24 13:52:21 by 点蚊香
[楼主] 点蚊香 2021-09-24 13:52:21

来源:ArtReview Asia   文:Martin Herbert


草间弥生,《无限镜屋:悲伤水晶吊灯》,2016/2018,泰特美术馆

图片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致谢Ota Fine Arts及Victoria Miro


有种展览我每年都会遇到几次,即使是在所谓“不错的”画廊;我惊讶的是自己看到层出不穷的这类展览时竟然会很开心——因为就技巧而言,这不过是些“二流”艺术。它们总是在一个设备精良的高端白盒子中发生,令人仿佛置身好莱坞电影中的画廊。在此展出的艺术作品充满了主流观众喜闻乐见的标志,让他们得以分析个中严肃的创造力:巨大的、朦胧的、闻所未闻的抽象作品;仿佛《大都会传奇》(New York Sotries,1989)中尼克·诺特(Nick Nolte)所饰角色画下的不合时宜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华而不实的卡通人物画;貌似高雅的球形雕塑,不一而足。一切看起来都像逐渐融入背景的道具,你可以尝试去解析它,但没有什么真正有趣的东西以供探索。它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场景中的人物,也许正在大幅绘画的背景下与同伴上演一场激烈的争论。这里所展示的只是视觉背景音(visual muzak):没有门槛,带着点安抚的意味——你或许正需要一种脱离“参与”的休息。


现在看来这种展览似乎存在已久。但这种情绪,这种对柔软和漂移的默许与顺从,在艺术和文化中越来越普遍——作家凯尔·恰卡(Kyle Chayka)注意到“环境电视”(ambient TV)的兴起,以及最近在抖音上出现的所谓氛围美学(vibes aesthetic),即一种对炫目氛围的强调。虽然氛围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存在,但当代流行音乐现在也成为了一种环境音。我曾在之前的专栏文章中提到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易于融入环境的声音,即当你在做其他事情时的弱挑战性声音。你或许会认为这种有意避免对观众或听众构成挑战的事物与疫情大流行有点关系;对如今的世界而言,这也是一支(病毒)变种:世界备受摧残、急需关怀,人们无法集中精力、不愿承受更多压力,但也厌恶沉默——他们更愿意伴随着自己的思想独处。


在最近的艺术中,这种“羊毛衬里”(fleece-line)也数见不鲜。它在沉浸式装置中更为普遍:在己身之外,你缺乏某个单一的焦点,所有观者都以自定义的速度拥抱个人专属的体验。当你置身草间弥生展览的镜屋和南瓜屋,或者被TeamLab打造的漩涡云和数字花环包围时,你不太可能感到紧张——这没什么好坏可言,也没有多少令人担忧的“我没看懂”,除非你真的想知道你正在被哪些具体的技术创新所触及和逗弄。


不过,对画廊和博物馆成为社交软件照片的背景这一事实,艺术家和策展人倒是做出了回应——否则那些不想让自己显得愚蠢的观众会在美术馆的咖啡区和礼品店不做任何停留就匆匆离开,也不会买票去看下一个浮动的奇观。但是,这种将娱乐性和某些严肃意图结合在一起的艺术仍然可能会让那些习惯于在社交媒体信息之间游走的观众感到受用。此外,分散(而不是集中)注意力的概念,从前并未得到严肃视觉艺术的真正认真对待——除了詹姆斯·特瑞尔那样的沉浸式艺术先驱;而现在它变得更为普遍,也很可能会在科技资金的支持下得到发展。


技术专家们普遍认为新技术会生产并要求新的注意力方式(即使我们的狩猎—采集型大脑有多少适应能力还需商榷)。如果说坚定不移的注意力适合书籍时代,那么互联的当下和将来似乎更需要灵活的、旋转的、即兴的、关联的认知。这可能是我们这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的标志之一:艺术领域正在重新塑造自己,但其目标不是一个训练场,而是一个避难所,或者至少是一个可以让人们舒缓地体验注意力分散的空间。艺术的最高目标并不在于被持续关注——在艺术中,更多的工作应当由观众完成,无论其回报如何。总之,它令人放松。


编译/任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