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刻,摄影重生:“再发现——集美·阿尔勒获奖作品联展”于誌屋上海开幕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097   最后更新:2021/09/22 11:10:32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21-09-22 11:10:32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由现代传播集团、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再发现——集美·阿尔勒获奖作品联展”(Rediscovery: A Selection of Jimei x Arles Award)将于9月18日-10月31日在誌屋ModernStudio与现代艺术基地(Modern Art Base)双空间展出。本次展览精选七位集美·阿尔勒获奖艺术家:冯立、郭盈光、雷磊、廖逸君、罗洋、沈绮颖和易连的摄影作品,通过他们不同的主题和视觉表达,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创作与表现形式,在此机会下“再发现”这些作品。本次展览得到香奈儿(中国)的支持。

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由摄影大师吕西安·克莱格、知名作家米歇尔·图尼埃、以及历史学家让-毛里斯·鲁盖特于1970年共同创办。自2015年起,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在福建厦门开展一年一度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设立了“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及“集美·阿尔勒优秀女性摄影师奖”,其中"发现奖"旨在发现和鼓励华人艺术家的创作,并将他们推向国际舞台。每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将被邀请在次年的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上举办个展。


同时,本次展览也是阿尔勒项目在上海的首次落地,就此拉开了现代传播与“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五年合作的帷幕。全球最前沿的摄影艺术将被引入上海的艺术场景,以开放的姿态促进国际影像艺术的交流与创新。

罗洋

YOUTH》系列在展览现场


展厅一层陈列着罗洋自2007年起拍摄的《女孩们》系列与新近作品《YOUTH》系列,脸部伤痕、火罐印记、汉字纹身和充满各色情绪的眼神带观众走入镜头下的女孩们的世界,或是在花丛、树林中,或是在家中沙发上、床上,又或是在菜场、肉摊前。罗洋试图通过镜头呈现不同背景与时代下的女性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展露的情绪与姿态。作为2012年“中国摄影界的新星”之一,罗洋在2018年被BBC评选为年度“影响世界的100位女性” (BBC 100 WOMEN),并在2019年获得“集美·阿尔勒优秀女性摄影师奖”。

罗洋,《蒋蜜》,选自《中国年轻人》系列,2011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罗洋,《人方》,选自《中国年轻人》系列,2019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罗洋,《鸭鸭》,选自《中国年轻人》系列,2019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自大学“叛逆期”起十余年间拍摄的85年到95年出生的女性群体组成了罗洋的《女孩们》系列, 作品中的场景通常私密、生活化,女孩们在她细腻的镜头下展露个性张扬、自信独特的外表,同时也显现出最深层的脆弱与不安。这些丰富的、鲜活的状态被艺术家追求真实的镜头捕捉、放大,在公共空间对年轻人的集体叙述之外、在“现实之内”,呈现出女性青春肆意绽放的模样。


从2019年起,罗洋逐渐将视线转向更年轻的95后群体,转为用一种更有距离的、更客观的眼光进行观察和拍摄《YOUTH》系列,并将性别的限制拓宽,转移到更广阔的空间。在外表与内心的矛盾之外,新的系列更通过各色被摄对象映射出新时代的影子,展现出一个更包容、更多元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追求自由与自我的群体肖像。但即便如此,在观察中,罗洋也发现,人类感情的共通性并未改变,而她记录真实、留存青春的初衷也是如此。


冯立

《白夜》系列在展览现场

于2017年获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的摄影师冯立工作生活于四川成都,他中医针灸专业毕业、公务员出身的经历似乎让人津津乐道,但对他来说无论是际遇的改变还是生活中发生的大小事件(例如捡回家一头猪、一只猫或是飞进一只鹦鹉)都是自然发生的。摄影最初是他逃离枯燥生活的出口,也逐渐成为他观看世界的方式。在2005年,他开始了个人创作项目《白夜》的拍摄,在最熟悉的成都街头以一种锐利的方式捕捉日常中透露着荒诞的切面,关注人在瞬间中呈现出的状态。对他作品的评价中,出现最多的词或许是“诡谲”、“犀利”、“超现实”,但他说自己的照片里也存有很多时尚的、美好的存在和温暖的关照。


冯立,《白夜》系列,图片致谢艺术家

冯立的作品看似是在“现实之外”的呈现,把生活中跳脱的、魔幻的的瞬间凝固成我们身临其景的日常切片,并始终呈现出一种反街头、反符号、反叙事的视觉。但对艺术家来说,摄影是个人生活的延伸,是始终用一种自我的、私密的眼光去看世界,被好奇心驱动着去观察、感受和记录每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冯立对摄影技术本身并没有过多关注,为了迅速反应,他使用更便捷的数码相机,并且不分昼夜地使用闪光灯,坚持用他独有的方式创作。


本次展览也呈现了他在法国阿尔勒展览期间拍摄的作品,带着他与相机相处二十年间锻炼出的眼光,他的镜头在异国小镇捕捉了下水道里钻出来的猫、烟雾缭绕的行人背影、正在排泄的马、照相亭中伸出来的腿等等。当他每到达一个新的城市,似乎有趣的、好玩的和荒谬的人事都会自动找上门,于是他的摄影创作得以持续和不断延伸,他说,“是观察力决定了创造力决定了想象力。”


廖逸君

《实验性关系》系列在展览现场


相邻的展厅里以墙面和装框作品交替的方式呈现着廖逸君(Pixy Liao)的作品,她是2018年“集美·阿尔勒优秀女性摄影师奖”的获得者。她持续创作12年的系列“实验性关系”(Experimental Relationship)始于在美国孟菲斯大学学习摄影期间开始的恋爱关系。廖逸君称日本男友Moro为她的缪斯,从解释和呈现两人的相处模式出发,创作出各式各样亲密、温柔又诙谐的场景。在此之中,她也跳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性别角色,让男友穿裙子或是在镜头前展现出脆弱的、传统意义上女性化的一面,也在合照中展现自己的主导地位。

廖逸君,《扛着你从来都不容易》,选自《实验性关系》系列,2013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廖逸君,《我们的对话》,选自《实验性关系》系列,2013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廖逸君,《海滩姐妹花之一》,选自《实验性关系》系列,2014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她的作品充满丰富的个人视角,但同时也表达了她作为女性的普遍经验,希望通过强叙事的图像激发观众更多的情绪。这或是一个从“现实内”游离到“现实外”的过程,从私人空间进入图片,再抽离出身去理解艺术家对于民族文化是如何影响并支配恋爱关系中的交流的探索,她如何揭露那些挑逗、有趣甚至是让人慌张的情感真相,继而探索亲密关系中新的平衡点。


但在展览中,这些议题并未被强调,相反,被放大、铺满墙面的作品中充斥着棉花糖、公园等元素,被强化的是一种乐园式的呈现与体验,在不规则的、迷宫似的空间内穿梭,来访者或能获得一种反客为主、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


易连

《痴人说梦》在展览现场


从明亮的展厅步入一个略显灰暗的环境中,三个大小各异的屏幕正在播放易连的影像作品《黄灯区》、《暗流》系列和《惊|蛰》。这些影像的主题和内容抽取于他的梦境,和周围墙面上展示的《痴人说梦》形成呼应。与专注图像创作的其他艺术家不同,易连学习媒体艺术出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他的创作包括影像、装置、摄影及声音等,于2019年获“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易连,《黄灯区》,2011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易连,《惊|蛰》,2013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易连,《暗流2012》,2012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特殊的关系与空间关系带人进入一种现实之外的环境中,使观众沉浸于易连的影像营造出的既置身现实又抽离于现实的画面中。影像装置作品《痴人说梦》中,艺术家将自己记录梦的文字整理、呈现于视频图像之上,展现出他多年间收集梦境的十分之一和切身经验中的荒诞。在接受采访时,他曾表示,该作品体现了人作为个体如何理解自己的过程,将自己多年来记录下来的梦境进行梳理,在过程中慢慢看出了关于梦的抽象联系。


雷磊


同样专注于影像创作的雷磊是一位独立动画导演,也是2018年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他的创作同时涉及录像,绘画,装置和音乐现场演出,曾获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最佳动画短片奖、荷兰国际动画节最佳动画短片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雷磊,《庐山恋影院》黑白老照片资料,图片致谢艺术家

雷磊,《庐山恋影院》视频截图,图片致谢艺术家


雷磊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他的视频及装置作品《庐山恋影院》也正是起源于1988他与母亲在庐山拍的老照片,利用他所擅长的拼贴和视频的方式创造出融合个人和集体记忆的影像作品。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某种“怀旧意识”,保持着对历史、家庭与个人身份的不断寻找与确定,同时进行着具有创造性的思考,如他所说,“有一些新的捏造或者荒谬的结局”。


沈绮颖

《流沙志》在展览现场


从充斥着强烈色彩和关注人的作品中抽身,沈绮颖的镜头将我们带入她“现实外”远距离观看的景象之中。2020年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摄影师、艺术家沈绮颖生于新加坡, 2017年被委任为诺贝尔和平奖摄影师,并于挪威诺贝尔和平中心举办核武主题的个展。2018年,沈绮颖成为玛格南图片社提名成员。她的创作融合了摄影、录像、声音、文字、档案文件等多种媒介与表演性朗读。沈绮颖将调研的冷静严谨和叙述表现的亲密性达成平衡,探讨的命题通常围绕历史、记忆、衝突、迁徙来展开。



沈绮颖,《流沙志》系列,2017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作品《流沙志》是艺术家获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作品之一,展示了她从2017年开始对“沙资源”议题的关注,将纪实作品艺术化,以一种女性的、温柔而有力的视角呈现了宏大的当代“风景”——一种与日常生活割裂的现实,做到了风景审美与世界政治经济图景审美的合一。


郭盈光


从《流沙志》走向郭盈光的《顺从的幸福》,楼梯对面的黑白作品被摆在一片倒扣的纸面之间,翻起其中一张,是会在相亲角见到的个人简介——“虹口男,1978年,1.75大专,上海户口,有独立婚房……”如此排列一整面墙。


郭盈光硕士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LCC)摄影专业,她曾作为摄影记者供职于英国路透社、ChinaDaily等媒体,也曾为久石让等知名人士拍摄人物肖像以及自传书封面。目前她专注于自身的艺术创作, 在《顺从的幸福》系列中观察、记录了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这个自发形成的“小社会”有规则、有历史,甚至有等级。



郭盈光,《顺从的幸福》(The Bliss of Comformity)系列,图片致谢艺术家


以一种艺术的、抽象的视角,她关注了以婚姻展开的多方问题;以相亲角作为研究对象讲述了有关中国安排婚姻问题中涉及年龄、性别、地域、财富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同婚姻观、价值观以及在两性关系中不平等的投射。在作品中,她借助自己独特的敏感,以影像作为媒介去探析事物与事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存在,并将其重组,构建出新的关系。

“再发现——摄影艺术的重生与更新”论坛现场


展览正式开幕前,誌屋在9月17日下午邀请艺术家冯立、罗洋、易连、孙瑞祥共同分享关于“再发现——摄影艺术的重生与更新”这一主题的见解,讨论由资深艺术媒体人和策展人曹丹主持。对于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容易接触到的摄影器材、社交媒体,参与论坛的摄影艺术家们并不认为“摄影已死或将死”,反而,摄影在多样的参与和观看中正在焕发新生。


冯立在论坛过程中也拿着相机,用他的方式观察和记录着,同时记录活动的摄影师也在完成即时的拍摄和上传。冯立也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即时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接收讯息。对他来说,网上冲浪和走上街头一样是和世界建立联系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拥有一个当代的、有趣的视角;而对于分享作品,他称自己并不恋物、也没有所谓艺术家的“姿态”,他乐于在完成一张照片后即刻完成上传,“这样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我的照片还能继续飘在宇宙中。”


罗洋则认为在摄影机器、方式和成果都越来越普遍的当下,大家反而更容易回归真实,明确什么是自己真正想看、想记录和呈现的,从而脚踏实地寻求摄影本身的意义。对于易连来说,影像艺术则接近于一种留存世界的方式,大规模的普及和运用反而证明摄影和录像或许是最直接的一种记录和呈现的工具。

孙瑞祥个展"域外"正在同期展出


再发现——集美阿尔勒获奖作品联展

Rediscovery:A Selection of Jimei x Arles Award


孙瑞祥:域外

HORS-CHAMP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2号楼、7号楼

现代艺术基地


2021年9月18日-10月31日

周二至周日 11:00-20:0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