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当代艺术三个案例,看重聚与“返场”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4629   最后更新:2021/09/21 21:40:41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21-09-21 21:40:41

来源:澎湃新闻  钱雪儿


澎湃新闻获悉,展览“返场:友谊万岁”9月19日在CCC跨文化中心上海线下空间开幕。展览从上海当代艺术展览史中的三个案例出发,展出丁乙、杨福东等当代艺术家作品。

包括丁乙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十示》系列早期作品,杨福东于2001年完成的影像作品,在展览“返场:友谊万岁”中,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了不少上海乃至中国当代艺术圈中为人熟知的名字,相较之下,展出的这些作品不同于他们后来的代表作,而是与过往二三十年的时代发展更为相关。正如名称中的“返场”所示,展览聚焦于上海当代艺术展览史,而嵌入商场的展厅本身则为其添加了一层新的语境。

丁乙 ,十示,1995-3

作为CCC跨文化中心首个线下空间的开幕展,“返场:友谊万岁”选取上海当代艺术展览史中的三个案例,呈现周啸虎、丁乙、施勇、陆春生、杨福东、邱岸雄、和徐震®的作品。展览由孙啟栋、王懿泉、张渊联合策划,相较于一般的策展人,他们倾向于自称“展览作者”,在实体空间中叙述不长的历史。

陆春生,小声喝汤小声小便就不能谈论永恒了

周啸虎,集训营,2007-2008

施勇,在另一个句子里忽隐忽现意外在意料中

“返场”的首个时间节点是1996年,彼时“我们谈谈钱——上海首届国际传真艺术展”在华山美校地下展厅举行。传真既是这一展览的主线,也是当时的艺术创作媒介。国内外艺术家将各自的作品经由传真机的传送,出现在上海的展厅中,展厅里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关于阐述货币概念、金钱与政治关系的图像与文字。
“1996年到现在不过25年,却对我来说透着一种陌生感。”孙啟栋介绍道,如今,这批艺术家仍然正值壮年,而展览选择重新发现他们,并思考如何看待25年来的上海当代艺术史和展览史。以丁乙和杨福东的作品为例,在日后的《十示》系列中,丁乙展现出更强的绘画性和更丰富的颜色,而从展出的两幅作品来看,艺术家在90年代对于材料材质的探索更为明显。他用木炭和教学用的粉笔直接画在布上,留下的痕迹使人联想到“帛书”或出土的织物;此后,他又在苏格兰格子布上进行创作,从而对于“文化误读”展开讨论。杨福东的《盗南》则区别于《竹林七贤》《愚公移山》等后来的“知识分子”式作品,对于镜头语言展开探索,影片以一个水果商贩为主人公,身为异乡人,他在上海街头做着白日梦,梦想融入这座城市。

杨福东,盗南

“我们将6届上海双年展‘打包’成一个展览事件来看待,最终共同选出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王懿泉在展览开幕式上介绍。
张渊则回忆道,2000年双年展举行时,他作为观众初次接触当代艺术,“彼时新世纪的帷幕刚刚拉开,帷幕外懵懂、涌动,一切似乎皆有可能。”经过二十多年后,经历了全球化,上海从国内大城市变身国际大都市,“于是我们目睹了当代艺术从艺术家自发自组织的狂野时代,蜕变成在画廊、拍卖行、美术馆、双年展、博览会等一整套国际通用机制中的博弈前行。二十多年前,简直无法想象当代艺术可以在商场,直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展览的最后一个节点2013年在上海K11举行的“真实、美、自由和金钱:社群媒体兴起后的艺术”,这一标题本身也直接地映射出艺术圈的种种变迁。

展览现场

在展览中,周啸虎的录像装置《集训营》以8个篇章的荒诞方式,再现了某家美国品牌驻中国公司的员工培训。艺术家与杂技团的演员合作,演员们在倒挂状态下完成表演,在后期录像编辑时画面经过了颠倒处理,看上去依然“正常”,却呈现出一种非自然与被控制的状态。这些画面让人看到了全球化之下“美国梦”在中国的某种实现,而艺术家及其创作也逐渐进入国际视野。

周啸虎,集训营,2007-2008

陆春生的影像作品位于展厅的最深处,如同一个旁观者一样看着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前往江南造船厂与宝钢钢铁厂收集素材,并将一个油漆工身上发生的社会事件穿插其中,冷硬的机器与断续的故事情节对撞,传达出特别的叙事和情绪。
在展厅中,能够隐约听到打击乐的声音,那是商场楼下正在进行的表演,人们聚集在楼上围观拍照。如今,艺术的发生早已不再局限于美术馆或画廊空间,商场、社区,各种公共空间,在“展览作者”们看来,眼下的当代艺术变得更为公共和开放化。在这样的现象之下,艺术的“返场”或许能够产生跨越时间的对话。

徐震®,桃色三叠纪,2011

邱岸雄·未知博物馆,未知之狗

展期:2021.9.19-2021.12.18
地点:CCC跨文化中心上海线下空间(上海瑞虹天地太阳宫,虹口区瑞虹路181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