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研究(8.1):界址香港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947   最后更新:2021/09/18 11:23:02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21-09-18 11:23:02

来源:CCVA


《界址香港:朝向异托邦的 "他处"》 (节选)

作者:苏哲安、潘律

译者:郭毓晏,潘律

如何理解边界,对如何理解香港至关重要。

在一本紧跟最新文化动态的线上杂志《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于2021年发表的有关文章里,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家何若书强调了香港的边界「既是实际的,也是想像的」(Ho 2020)。她的讨论暗示了香港地缘政治边界看似矛盾的运作方式:它既排斥又包容,既会阻碍又能引导流动,既是分裂也是统一的。从理解边界的角度理解香港时,这座城市不再是二维地图上被领域所固定丶静态独立的主体,而是不同变化流动现象所组成的集合体。香港在多方流动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节点,过滤及或阻隔来自欧亚大陆海角的移民、难民丶资本丶货物丶劳动力丶创作丶人群丶语言和思想,它们沿着珠江三角洲伸延至更多跨太平洋地区无边际的竞争假想中。

香港是东西方之间的边缘空间(经常被论述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前哨或交汇处)。如今论及香港的「边界」丶「区分」时,可以指涉的范畴近乎无限多,既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非物质上的意义。这种决定性的横向丶跨领域转变,也往往使人疑惑两者之间的分野何在。就传统的丶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边界而言,香港的边界不只由深圳河以北和珠江口以南的众多跨边界互动界定,同时被英国殖民地建立及扩张时期所形成的内在边界所定义。首先划定这一边界的,便是清政府根据1898年签订之《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通称《北京条约》)租借予英国的土地。这一部分被称为新界的土地(占香港86.2%领土面积)由清政府租借给英国99年,以象征一种既暂时又永久丶性质矛盾的虚构期限。至关重要的是,在容易被误解为停战的「租赁」期间,新界不仅名义上保留在中国主权下,还在殖民地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行政区域,以其独立的协议和规例管理土地运用丶人事及人口。


英国殖民政权有力地凭空形塑出「殖民政权之前的中国传统社会」,以致直到1990年代末,陈奕麟具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才使西方汉学家和人类学家开始意识到,所谓「传统」在多大程度上是为了殖民统治的合法性而发明的(Chun 2000)。我们从这段文化及思想史学到的是,香港的边界不只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丶不断发展的。整体而言,这些边界产生并再现出一个复杂的人文地理生态,在定居殖民主义丶帝国扩张丶对角移民丶民主化/资本主义转型和劳工对自由的长久追求之间取得平衡。受困于这些不同的丶相互冲突的趋势中,香港的内部性和他者性往往很模糊。边界的本质是社会实践,边界本身不是被划定的,而是某种行动丶变化之後的产物;反覆试图给香港划定边界,会无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本质的反馈机制影响。


如果正如何若书所言,「边界并非由政治指令所架连,而是种共同的身分认同丶家族网络丶互利关系」(Ho 2020),那么,也许更贴切地说,表面上由边界区隔的事物,很多时候恰恰是透过架设或跨越边界才形成区分的。(Solomon 2014: 171-76)因此,我们不能不强调边界和架设边界之间的概念差异,以及两者对于构成社会的自我认知的重要性。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香港故事》常设展览(目前正在装修)正是一个让边界概念归化的代表性尝试。它展示了边界如何透过构成「外界」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典型例子(有关讨论参见Walker2019的着作)。


《香港故事》透过把广东腹地描绘成帮助香港发展的传统文化范例(就像马克斯.韦伯对「新教伦理」的经典论述),以及一个可以满足资本主义无尽的丶膨胀性发展需要的的落后社会(可见于1990年代以来的北进殖民主义现象),体现出资本主义现代性将其未来投射到过去的方式。当香港故事被简化为一段「农村腹地」的空间化过去,和一段「先进城市」的空间化前景,所谓「外界」本质上便是对未来的映射和对过去的反映,在光谱中有着幽灵般的双重形象。


在多方面的转变中,边界正好提供了一个框架,让不均衡发展的沉重不对称性在其中形塑出现代社会,并最终归化为一种文化想像。要强调香港对于理解全球化运动的核心地位,便得注意到当居伊德波提出其「景观社会」理论时,香港与中国的边界早已被包装成一个冷战胜地。(Pan and Wang 2016)有关香港艺术的研究仍处于艺术史研究的边缘,因为这一学科通常将国家视作其基本框架来考量。除了少数有关香港艺术的相对概括性丶敍述历史的学术性文本(Clarke 1996, 2001; Ha Thuc 2013; Man 2018),以及亚洲艺术文献库正在着手建立的夏碧泉档案之外,我们仍旧缺乏创造性角度来理解现代艺术创作与香港多元边界和边界实践的关系。虽然艺术家丶艺术作品丶风格和时序/年表仍然是划分时期和分类的重要标准,目前关于香港艺术的历史著作却忽略了有关「边界流动」的地下历史。这段历史需要打破媒介的界限,以全景式的目光看待美术丶电影丶设计丶街头艺术丶文学丶新媒体丶表演艺术丶声音艺术与各种社会运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如何研究和理解香港艺术方面,很多可能性仍有待探索,本特刊希望能为这种探索提供一些参考。


本刊的作者之一李俊峰的关注点在于艺术行动主义的语言如何受到1970年代以来西方新社会运动理论的影响。通过回顾香港的艺术行动主义在政治建设上的变化轨迹,他的文章让我们看见身分塑造丶艺术实践和政治行动主义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其结果是对边界如何「流动」的深刻反映。


黄俊珽的文章讨论了香港艺术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盲点:当代艺术如何与城市中的东南亚移民劳工产生联系?其讨论焦点是一位驻香港的法国艺术家的声音作品,和一位以家佣为职的菲律宾艺术家的摄影作品。


另一位作者马雪飞则带领我们关注香港的女舞者。她透过「坠落的」(女性)身体形象,解读他们创作表演背後那关键的历史及社会脉络。而Emily Verla Bovino在一篇围绕着艺术家丶劳工丶工会及其各自功能的具启发性的文章里,巧妙地把哲学问题丶争议性的政治问题和香港的艺术创作结合, 在绝望感悄悄蔓延的时代里写成一篇充满希望的敍事。

最后,本刊的客座编辑苏哲安和潘律与日本学者井上间従文的简短对谈提供了一个具创见的框架,可供处理香港棘手的边界历史所带来的一些棘手的问题。井上强调「装饰的诗学」,他在香港被迫进意识形态日益两极化的冲突氛围中,提出一种摆脱陈腔滥调和二元对立束缚的美学。


我们非常期望香港的艺术家继续为边界及边界实践议题带来独特的视角,同时期待大学研究者继续再发掘新的丶或过去被忽视的角度,来研究过去在香港艺术和文化产物中对异托邦式「他处」的潜在渴望,而不会被「有害的」边界规范概念所限制。

请从以下链接查看中国当代艺术研究(8.1),或点击阅读原文:

https://www.intellectbooks.com/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ese-art

参考书目

Clarke, D.J.1996. Art and Place Essays on Art from a Hong Kong Perspectiv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Chu, Yiu-Wai Stephen. 2020. “Mediating Borders: New Boundaries for Hong Kong Studies.” Global Media and China 5:2. 103 – 108.

Chun, Allen. 2000. Unstructuring Chinese Society: The Fictions of Colonial Practice and the Changing Realities of "Land" in the New Territories of Hong Ko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Ha Thuc, C. 2013. Contemporary art in Hong Kong: the artists, their works, their paths. Hong Kong: Asia One Books.

Ho, Denise Y. 2021. “Hong Kong, China: The Border as Palimpsest”. Made in China Journal, Feb. 08, 2021. < https://madeinchinajournal.com/author/denise-y-ho/>

Man, K. W. 2018. Hong Kong visual artists (1970-1980): experimentation and appropriation after the New Ink Movement. Hong Kong: Commercial Press.

Pan, Lu and Bo Wang. 2016. Traces of an Invisible City. Video. 70 minutes.

Solomon, Jon. 2014. “The Postimperial Etiquette and the Affective Structure of Area.” Translation Studies (4). 171 – 201.

Walker, G**in (2019), ‘The postcolonial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outside: Return(s) of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 theory’, Viewpoint Magazine, 1 February, https://viewpointmag.com/2018/02/01/postcolonial-politics-outsidereturns-national-question-marxist-theory/. Accessed 24 February 2018.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