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的未来”学术论坛,7月3日开幕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077   最后更新:2021/07/01 14:53:23 by 服务员
[楼主] 服务员 2021-07-01 14:53:23

来源:同济人文



时间

7月3日(星期六)08:30-18:00


主办单位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同济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


会议议程



会议内容

第一场:艺术批评与艺术哲学


主持人:王志亮    评议人:唐宏峰

9:10-10:35(每人15分钟,评议10分钟)


张念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艺术批评与下判断:这是崇高


王嘉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为第三方的批评家


赵千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本雅明的艺术批评概念


杨 光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让不可见可见:海德格尔的“克利笔记”解读


阴志科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作为艺术批评观念的Allegory


第二场:艺术批评现状的反思


主持人:常培杰    评议人:王嘉军

10:45-12:10(每人15分钟,评议10分钟)

鲁明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

“新前卫”之后:艺术批评的瓦解与替代性批评的兴起

王曜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社会文化样态转型中艺术实践对艺术批评的提示

王志亮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当代性理论与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坐标

李三达  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再现秩序的崩塌与后人类艺术批评的可能性

毛秋月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译者身份问题探讨


第三场:艺术批评机制与时间


主持人:阴志科  评议人:鲁明军

13:30-14:55(每人15分钟,评议10分钟)


唐宏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

艺术批评的“同时代性”


王家浩  建筑与艺术批评人

批评?或者历史?——意识形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现场


王音洁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表演系副教授

作为批评与抗辩机制的反剧场主义


巢佳幸  独立策展人

制造展览与有效“批评”


夏开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当代艺术的“与时性”和批评的位置


第四场:艺术批评的当代话语生产和构建


主持人:赵千帆   评议人:张念

15:05—16:30(每人15分钟,评议10分钟)


常培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朝向“本质”的艺术批评


周诗岩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批评的异端


张晓剑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艺术批评的范式之变


蔡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副教授

反记忆,转义与再文本:批评之后的影像


陆兴华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

市场中的批评


嘉宾简介


孙周兴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德国哲学、艺术哲学、技术哲学研究。主要从事德国哲学、艺术哲学、技术哲学研究。著有《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尼采著作全集》《未来艺术丛书》《未来哲学丛书》等;编译有《海德格尔选集》《林中路》《路标》《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陆兴华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世艺术》《艺术展示导论》《艺术-政治的未来》等。


 蔡潇

毕业于德国美因茨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ät Mainz),获表演与媒介专业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为电影及影像理论、新媒体艺术、表演与文化研究。著有The Ethics of Witness: History and Daily life in Films;并于Journal of Film Studies;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Journal of Urban Cultural Studies;《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北影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近几年关注的重心是动态影像中的记忆、历史以及跨媒介性表现手法。


 常培杰

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出版专著《拯救表象:阿多诺艺术批评观念研究》,在《文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动态》《文艺理论研究》《学术研究》《美术研究》《艺术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致力于文艺理论、艺术哲学和美学研究,尤其是以阿多诺和本雅明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理论。


 巢佳幸

生活并工作于上海的独立策展人及研究者。2011-2015年,她曾主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于M50创意园的非盈利艺术机构视界艺术中心。2017-2019年,她作为高级策展人加入西岸区上海星美术馆,发起策展项目《没有信息是中立的》。她最近的研究与策展项目《未来祭中祭》专注于跨领域实践,以及仪式性下的亚洲当代艺术实践。她获得韩国光州亚洲文化中心2019年研究者助奖,CIMAM 2019 Annual Conference 的旅行奖助以及参与东京Tokyo Arts and Space (TOKAS) 2021研究者驻地计划。编著有《不建立,未建立: 2008-2016年上海艺术机构实践》


 李三达

文学博士,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国当代美学理论及视觉文化研究,拜德雅视觉文化丛书联合主编,译有《朗西埃:关键概念》。


 鲁明军

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剩余空间艺术总监。近年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在集结》(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街角、广场与蒙太奇》(2019)、《缪斯、愚公与指南针》(2020)等展览。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近著有《理法与士气:黄宾虹画论中的观念与世变(1907-1954)》(2018)、《目光的诗学:感知—政治—时间》(2019)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6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


 毛秋月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浙江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曾在浙大外语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现阶段兴趣集中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译有《重构抽象表现主义》(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出场》等著作。


 唐宏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理论、图像-媒介理论与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研究。著有《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文化与中国电影研究》,《旅行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研究》,《现代性的视觉政体:视觉现代性研究》。在大陆、台港与海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三项。


 王家浩

建筑与艺术批评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中国美术学院硕士,集体策展团队“BLOOM绽”发起人,“BAU学社”联合主持。


 王嘉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曙光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当代思想与文艺理论,著有《叔本华和崇高理论》、《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


 王曜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理事。


 王音洁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表演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剧场导演、策展人。研究领域为哲学与当代剧场和影像的关系、表演理论、女性主义和政治学等。多篇关于剧场性和当代影像创作研究的文章发表于核心期刊和艺术评论杂志,出版有《复象与镜像:当代剧场与影像创作流动图景》、《被悬置的演出:[场外说]谈话剧场合集》,作为剧场导演,创作作品有2013年杭州国际戏剧节开幕剧场作品《游园•今梦》,另有诗剧《罗曼•冯•恩琴》等作品。


 王志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现工作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学理论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前卫美学与当代艺术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著作《话语与运动:80年代美术发展的两个关键词》获第十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奖三等奖,先后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画刊》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主要论文包括《当代艺术中的前卫意识》《前卫艺术理论的修正与推进》《新前卫与反体制》《后批评状况,抑或艺术批评的政治哲学介入》等。


 杨光

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硕士、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欧研院副院长。研究领域包括德法现象学和古希腊哲学,美学、艺术理论等,多次参与策划、组织国内外当代艺术展览。著有《运动的汇集》(Versammelte Bewegung),译著:《苏格拉底》、《从思想的经验而来》、《风景的意义》。


 阴志科

文学博士,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艺学及比较文学硕士生导师,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已出版译著《文学事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二项,目前研究兴趣为本雅明、卢卡奇以及中国近现代美学与文论概念史。


 张念

女性主义哲学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专注于女性欲望、女性意识、自我意识的抵抗性和解构性的研究,以及女性意识在女性欲望模式中的运作,如何使得女人参与井发明政治生活的新的可能性,女人们的生活技艺和生活经验的哲学理解等问题。著有《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妇女解放》, 《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从黑格尔到精神分析》 , 《女人的理想国》等。


 张晓剑

浙江大学博士,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美术史教学和西方当代美术批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主持在研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2项;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新美术》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3篇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合作主编《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选》;独立译有《专注性与剧场性》,合作译有《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杜尚之后的康德》,三部均收入“凤凰文库”。



 赵千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德国现代美学、媒体理论的翻译与研究。译著:《善恶的彼岸》、《论道德的谱系》、《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周诗岩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视觉文化与艺术理论方向博导。专业研究集中在艺术史学、图像理论与文化批评的交叉领域,尤为关注现代性条件下的先锋派理论与实践。著有《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2007)、《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2019),译著有《奥斯卡 · 施莱默的书信与日记》(2019)、《包豪斯剧场》(2019),近年主编“重访包豪斯丛书”。


 夏开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视觉文化理论。著作有《绘画境界论》,译著有阿瑟·丹托《何谓艺术》等,《当代艺术评论》集刊主编。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