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亚与暴行:本·迫口的苦涩缪斯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840   最后更新:2021/06/08 11:39:21 by 橡皮擦
[楼主] 橡皮擦 2021-06-08 11:39:21

来源:ArtReview Asia  文:Patrick J. Reed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艺术家本·迫口(Ben Sakoguchi)致力于在其系列绘画中枚举时时扰动现代世界的社会不公正现象。

本·迫口,《唐人街》(Chinatown),布上丙烯,木框(15组),135 x 231 厘米,2014
全文图片致谢艺术家及Bel Ami画廊(洛杉矶)


一个人是否可能调动其全部警觉,去注意每个不公正行径、追踪系统性种族主义的一分一厘?本·迫口(Ben Sakoguchi)的作品试图做到这一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本在一些即兴画作中逐一记录了困扰现代世界的种种社会不公正;他仍在进行的《橘子箱标签》(Orange Crate Labels)系列(1975—)中的27幅画作目前于洛杉矶Bel Ami画廊展出。得益于艺术家多变的构图和对作品构成元素的严格遵照,本的“橘子箱绘画”成为罕见的、可以无限延展而不失活力的艺术项目之一;这还要归功于艺术家无止境的苦涩缪斯——人类的残酷。

本·迫口,《唐人街》(局部),布上丙烯,木框(15组),135 x 231 厘米,2014


本·迫口遵循的规则即这些画作必须包括:一个标题;“品牌”(brand)、“加利福尼亚”(Califronia)和“橘子”(orange)等词;加州城市或其他地点的名称;以及艺术家称之为“视觉橘”(visual orange)的元素,即水果本身的图像。画作表现的其他内容都必须响应这些元素,并在25×28厘米的画布上完成。早先,艺术家曾研究过送到他家位于圣贝纳迪诺的杂货店的橘子箱,而画作的尺寸、标签和“视觉橘”都是对其标签的致敬。杂货店是本的父母从亚利桑那州的波斯顿拘留营释放后经营的生意,这对夫妇、他们包括本(生于1938年)在内的四个孩子,同其他17000多名被监禁的日本人和日裔美国人一起在那里度过了二战时期。

本·迫口,《唐人街》(局部),布上丙烯,木框(15组),135 x 231 厘米,2014


“愤怒”常被认为是贯穿本·迫口作品的情感暗流。这或许源于艺术家波斯顿拘留营的经历——在Bel Ami画廊展出的两幅橘子箱绘画呈现了根植于美国心态的仇亚情绪,正是这种情绪促成了国家认可的仇外症。第一幅作品《“自由自在”品牌》(Footloose Brand,1995)描绘了两个女人的脚:左边,一位白人女性的脚被缚在高跟凉鞋里,紧紧地踩在米色地面上;与之相对,右边一位中国妇女的缠足则落在蓝色的地面上。前者的上方漂浮着“正确”(correct)一词;后者的上方则是“不正确”(incorrect)。这幅对位图像的含义很明确:尽管东方和西方文化都以美为名让女性承受着极端的身体不适,但东方的文化惯习——例如中国的缠足习俗,对美国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这幅画表明,美国非但不愿正视自己顽固的虚伪,更不愿意承认西方文化本身给女性群体带来的痛苦——它以更大的恶意揭露了美国将亚洲视为一个怪诞异国的观点。

本·迫口,《“自由自在”品牌》(Footloose Brand),布上丙烯,松木框,25 x 28 厘米,1995


指涉美国种族关系的女性容貌分析在《“东方即东方”》(East is East Brand,2001)中再次出现。这幅作品同样被分为左右两部分,以供观者对比。画作的左右两边都呈现了一位亚洲女性的面容,但是左边女性的眼皮要明显窄于右边的女性。根据左右框线旁分别标明的“之前”(Before)和 “之后”(After)字样,观者不难推断出他们看到的是进行眼睑整形手术前后的同一张脸。“东方即东方”(East is East)作为作品标题具有尖锐的双重性:画面中,第一个“East”用仿竹排笔风格的字体呈现,第二个“East”则使用了有衬线的字体,只不过它扬起的笔锋看似与东方写法的字母形式一致。字体包蕴的红白蓝三色条纹表明它们与美国习性相溶融——尽管这代表着否认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并且将亚洲文化想象成一种单一的文化,从而把亚裔美国人的文化看作是某种副本。观众看到的两种女性肖像正是这一事实令人震惊的表征。从字体到人脸的跳跃提醒我们,社会结构是怎样将任何被认为是“他者”的个体锁铐在某种社会矩阵中——无论他们如何彻底地遵循某种标准而改造自身,其身份总会被消极的刻板印象所取代。

本·迫口,《“东方即东方”品牌》(East is East Brand),布上丙烯,松木框,25 x 28 厘米,2001

同许多橘子箱绘画一样,一个橘子占据了《“东方即东方”品牌》的前景。在这幅画中,橘皮被精确地从果实外瓣上剥离。对女性容貌的人为干预(整形手术)和对橘皮的精确剥离之间的关联,引出了水果与它所伴生的图像之间的关系问题。橘子在多大程度上具有象征性?它在何种意义上重述了作品的主题?一种颇为有趣的解释是,橘子在本·迫口的画作中类似于卡拉OK视频中提示人们开口唱歌的动画——但它并不标识从歌词到歌词的跳动,而是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的跳动——在引导人们观看本近乎刻薄的讽喻画作时,橘子不断增加着这类品评的多元性。


有时,橘子的呈现方式与画作的审判式主题有着微妙的联系。它们形成了对作画对象的基本评论——如《“东方即东方”品牌》;而有时它又作为一种构图手段丰富了绘画本身的叙事。例如,在《“冲突钻石”品牌》(Conflict Diamonds Brand,2002)中,观者可以看到黑肤色的手拿着未经加工的钻石,而白肤色的手拿着钻石首饰——它们都被作为底衬的橘色圆盘环绕。这些元素呈藤蔓状围绕着一个女孩,而她的手部是缺失的。钻石业与革命阵线的血腥共谋从此浮出水面——塞拉利昂内战期间(1991-2002),叛军军队征用钻石矿来为叛乱提供经济保障,而战争中的恐怖主义行径导致数千人的手、胳臂和腿被截断。这使人们有理由相信,画面中的女孩代表了最无辜的战争受害者。那些消失的手、那些腐败商业的代理人,在靠近这个残缺的形象时显得尤为残忍——她不能拿起叉子,不能戴戒指,也无法剥开任何果皮。

本·迫口,《“冲突钻石”品牌》(Conflict Diamonds Brand),布上丙烯,松木框,25 x 28 厘米,2002


内蕴丰富的《橘子箱标签》系列只是本·迫口实践的一部分。在艺术家的其他作品中,作为天堂的象征,橘子即使已经腐烂也不会“滚动”。同样在Bel Ami画廊展出的展览同名画作《唐人街》(Chinatown,2014)即是如此。作为某种纪念,在这幅15块画板构成的组画中,位于中央、面积最大的画板描绘了1871年屠华期间在洛杉矶旧唐人街被暴徒杀害的18名中国男人和男孩。伴随着根深蒂固的地方偏见以及加利福尼亚建州期间劳工纠纷所致的猖獗反华怨恨,1871年事件被称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私刑。在对这一事件的描绘上,本没有放过任何微妙的感觉——他绘制被吊到半空的尸体;有些尸体的衣服被剥至腰部,而所有尸体都极度扭曲。每个人都被框在格子窗里。其中两扇窗户前聚集着嘲笑尸体的人群:其中一个女人用食指拉着眼角,嘲弄着死者的脸——她的手势令人作呕地精确。正是对人类生命的严重漠视让大屠杀得以发生:艺术家再度邀请观众从这种暴行本身及其影响来思考这一事件。

本·迫口,《唐人街》(局部),布上丙烯,木框(15组),135 x 231 厘米,2014


《唐人街》的其他板块列举了屠杀事件的一些影响。在右上角的画板上,一系列当代流行文化符号重复着上文所述的嘲讽姿态,而其他角落的画板则引用了美国电影、电视和漫画中的许多“黄色面孔”。有关东亚人的道德和能力的负面刻板印象比比皆是,而作为一种伦理需要,更加广泛的批判性分析应当得到展开。但容易理解,正是1871年大屠杀和类似暴行所造成的文化创伤让白人国家的主流力量对一个民族的非人化得以延续。


洛杉矶的联合车站现在正矗立在唐人街旧址。在1871年一个可怕的夜晚,那些男人和男孩就在那里被绞死。由一个移置社群所建立的新唐人街则位处此地北部——Bel Ami画廊也坐落在这里。画廊举办本·迫口的展览并非巧合:在当地政治层面、在关于士绅化的广泛辩论中,展览代表了一个以自我反思和补偿模式运营的商业画廊参与社区建设的努力。虽然没有人会因为得体的行动而获奖赏,但Bel Ami画廊的努力值得赞扬,不幸的是,这种例子在画廊圈实属罕见。Bel Ami画廊并没有消费他人的痛苦——画廊并未将作品的所有权比艺术家的发声看得更重,反而给予了后者足够的重视。如果其他拥有类似资源的主体也能这样做就更理想了。


本·迫口(Ben Sakoguchi)个展“唐人街”(Chinatown)于3月6日至5月15日在洛杉矶Bel Ami画廊举办。


编译/任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