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共同生活的方式:专访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哈希姆·萨基斯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881   最后更新:2021/05/28 11:01:02 by 天花板
[楼主] 天花板 2021-05-28 11:01:02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因疫情推迟一年后,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5月22日开幕,由现任麻省理工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的黎巴嫩建筑师哈希姆·萨基斯(Hashim Sarkis)担任总策展人。威尼斯的河道依旧不见以往的喧嚣,旅行的限制让许多人无法亲临现场,不少国家馆也宣布举办线上开幕。

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5月22日开幕


“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为主题,在这个特殊的时点召开的双年展也许是近十年来最具危机感和反思性的一届,也首次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作为主题。没有了上一届“自由空间”的浪漫人文主义色彩,它也将2016年“来自前线的报道”中的思考拓展到更广阔的后方。今年与2010年“人们在建筑中相遇”的主旨相近,却不再只是探讨相遇的刹那而是着眼更长期的共存。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绿城花园展场附近的河道


“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的追问古已有之。古巴比伦人问过,亚里士多德问过,美国独立战争的革命者们也问过。每一代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但过去一年中疫情加剧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以及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催生了对共居生活更深层的焦虑,也让这个问题显得更为迫切。萨基斯在策展宣言中写道“在政治继续分裂和孤立的当下,我们可以通过建筑提供另一种共同生活的方式。”参展的112个项目和61个国家馆中的许多构思都是对这一年人类生存状态的回应,呈现了危机激发的对未来更大胆的设想。


土耳其馆

ARCHITECTURE AS MEASURE | 建筑作为量具

新加坡馆

TO GATHER THE ARCHITECTURE OF RELATIONSHIPS | 汇集关系的建筑学

芬兰馆

NEW STANDARDS | 新标准

卢森堡馆

HOMES FOR LUXEMBOURG | 卢森堡的家园

克罗地亚馆

TOGETHERNESS/ TOGETHERLESS |共同|不同

本届双年展尤其强调对“共同生活”这个问题的解答不应是自上而下或单一化的,这也应是我们这代人与前人的不同之处。它以“共同”(together)这个关键词倡导平行的合作和多元化的畅想。“共同”意味着反思个体与他者间的关系,不论是与别的社群还是其他物种。“共同”也旨在促进建筑与其他领域的协作。本届双年展鼓励“建筑师能够深入别的领域和群体,比如艺术家、建造者、手工业者,还有政治家、记者、社会科学家以及普罗大众。”共同生活的愿景也因此与共同创作相伴。

威尼斯的河道作为本届双年展的映衬再合适不过。萨基斯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表示,“桥”是今年展会最重要的意象之一。纵横交错的四百多座桥梁让威尼斯得以成为威尼斯,也让在这座泻湖上建起的城市中生活成为可能。这些式样各异、长宽不等的桥是人们千年来尝试共居的缩影。在萨基斯眼中,桥让我们既在此地又在别处,既在当下又在未来,为我们开启了看待世界更宽广的视野,也让我们突破界限的阻隔。威尼斯处于海域与陆地之间,既可航行至君士坦丁堡和非洲口岸,又可深入欧洲腹地。无数的可能性曾在威尼斯这个边界地带发生,让它成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与文化熔炉之一。


意大利馆



Resilient Communities | 适应性社区


威尼斯也让我们看到这里的人们如何不断学会与周遭的环境共处。以“摩西”(MOSE))命名的巨型水利项目于2020年10月首次启用,成功阻碍了洪水的侵袭。在威尼斯地基日趋下沉而海平面却不断上升的威胁下,这个地球工程让威尼斯人在疫情的惨淡之中感到了这座城市命运延续的希望。双年展上专门设立了一个单元以威尼斯为范本,反思海平面上升挑战下城市的未来。意大利国家馆的项目“适应性社区”(Resilient Communities)也探讨气候危机下城市的适应力,综合了建筑学、植物学、农学、生物学、艺术和医学等多个维度的视角。威尼斯的过去与当下深切地回应着如何共同生活的疑问。它的水域和桥梁告诉我们共居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边界,而是在承认和尊重它存在的同时对它不断进行跨越,并将被阻隔之人、之物、之地相连。这也是为什么共同生活的前提是一份“契约”。

“空间契约”(spatial contract)是本届双年展的核心概念。萨基斯表示在政治分歧扩大和经济不平等加剧之际,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空间契约,并由此推动社会契约的形成。契约虽具规范的效力,却也在另一层面上赋予了参与者特定的自由。空间契约是人们通过空间互动来协商自由的方法和寻得共存的途径。展会的五个板块也通过由微观至宏观的多个尺度探讨这个“空间契约”究竟是什么并如何实现:


01

作为个体性渐长的个人


我们如何在实体和数字环境里相互联系?萨基斯表示实体的公共空间不仅“仍是我们的避难所”,且“虚拟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依赖建筑。”隔离与孤立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建筑作为自我和集体表达的形式。


02

作为家庭


我们怎样寻找更多样化和更有尊严的居住空间?策展人尤其指出单户住宅代表了二战后兴起的核心家庭的价值观以及其潜在的压迫性。单户住宅的建筑形式不仅划分和固化了劳动、性别和阶级的结构,也将其植入了社会的肌理。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许多为女性建筑师开始对房屋的设计进行新的探讨,从空间内部对家庭等级制度和性别不平等进行挑战。


03

作为社群


我们如何达成公平、包容和空间认同?这一单元会关注包括学校和医院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并展示人们如何在从约旦阿兹拉克难民营、开罗的棚户区到香港和纽约这样的大都市之中共居。


04

作为政治群体


另外,我们怎样跨越政治的边界,想象新的地缘关系?城乡关系、难民的流离失所和全球的资源配置都将是本单元关注的议题。中国建筑师孟凡浩及其团队就将在这里呈现探讨中国城乡共生、打破其二元对立的项目实践。


05

作为面临危机的星球


我们该采取何等行动才能使所有物种都能继续生存?这个模块将着重对生态危机做出探讨,试图让建筑的视角不再只聚焦人类。参展者们被邀请想象一份新的“联合国宪章”,它会把非人类物种纳入考量,并借此探索对全球公域维护的新路径。萨基斯指出,“人类个体几乎不可能对世界和建筑有一个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这也意味着我们正在做出的去中心化的尝试本身就是惊人的,不管它的挑战和结果将是什么。”

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参展项目“边境生态和加沙地带”,图片来自http://seamlessterritory.org/


开幕前巴以冲突的升级让参展的项目“边境生态和加沙地带”(Border Ecologies and the Gaza Strip)和对“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的扣问更具实时的紧迫性。该项目展现了边境的纷争为加沙地带的一个家庭农场带来的毁灭性的影响。农户家的橄榄树被堆倒以建立军事缓冲区,而种植番茄的温室也持续遭受破坏。这个项目同时让观众思考对微观生态的破坏与宏观环境危机的关联。


西班牙馆

UNCERTAINTY | 不确定


在国家馆的方案中,我们也可以看见各国对这五大尺度各角度的思考。由张利策划的中国馆“院儿——从最大到最小”将通过这一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在当代语境下重新探索家居和社区的可能性。以“关-联-性”(Con-nect-ed-ness)为主题的丹麦馆打造了一个将人与人、人与自然连接在一起的水循环系统,也遥相呼应威尼斯的水域。首次参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乌兹别克斯坦则以当地特色的“玛哈利亚”(Mahalla)自治社区思考传统社群的生活方式在当下的意义。它试问当城市的生态系统趋于极限之时,我们是否需要替代的方案?奥地利馆的视野则更宏大,它探讨如脸书、谷歌和亚马逊等数字平台的发展对我们建筑环境的深远影响。一直以来城市的实体构建是实现公共职能的组织结构,但如今这正逐渐被数字平台所替代。那在未来,城市是否会臣服于数字平台之下?现实和虚拟空间的关系又会怎样转变?本届展会凸显建筑和建筑师的社会能动性,让我们看到对空间的构想和对社会环境的完善如何融为一体。

“共同生活”愿景的落脚点不仅在空间的使用者,也关乎空间的建造者。本届双年展格外强调建筑师“空间契约”召集人和监督者的角色。“作为建筑师,我们将不同的领域结合在一起以打造一座建筑。我们很少能独自从头到尾承担设计和建造的全部任务。这一点常被遗忘或是被压制了,”萨基斯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因为我们想突出在建筑这个领域里,建筑师作为富有原创性的创作者的身份。”去年卸任的前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特(Paolo Baratta)也在一份声明中说道:“虽然好似有不少具创造力的建筑师存在,但真正的建筑却越来越少。”弱化对“天才”的崇拜,而强化团队的思考力和执行力——在构想“共同生活”的未来的同时,建筑师也需学会与他人共同创作。


英国馆

THE GARDEN OF PRIVATISED DELIGHTS | 人间私有化乐园


本届双年展上也有不少跨学科团队的身影。代表德国参展的2038是一个由建筑师发起,却又包含了多位艺术家、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哲学家和作家的国际团队。2038年展示了在不远的未来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它拥有健全的国家医疗保障、兴兴向荣的经济和对气候变化的积极研究。通过各领域专家对未来的思索,这个项目实则试图讲述一个关于现在的故事。团队还将与由威尼斯当地的学生、建筑师、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发起的网络平台Rebiennale合作,回收并循环使用双年展产生的废料。


德国馆

2038 THE NEW SERENITY | 2038 新平静


萨基斯任教的麻省理工学院尤以跨领域的合作著称。斯隆管理学院的系统管理学者,工程师、还有文化历史学家都会参与对建筑和设计过程的讨论。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将科技,媒体,艺术和设计融合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建筑也是其研究方向之一。旗下的城市科学研究小组尤其关注对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重新思考,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来自该研究小组的项目也会参与本届双年展,通过浸入式的投影和声景,让观众体验三位女性在埃及的贫民窟、墨西哥的边缘社区和尼日利亚的市场的生活经验。今年的双年展也延续了一贯的以深入研究为基石的传统。各学术机构会在威尼斯设置展台,呈现对相关主题的深入分析,包括香港大学在内的诸多全球高校都积极参与。


智利馆

TESTIMONIAL SPACES |证实空间


萨基斯曾指出建筑教育的一个痛点在于我们往往教授学生既有的学科知识结构,即使这些结构已无法完全应对当前的问题。本届双年展“共同”这一关键词倡导的正是通过跨界的合作寻得对新挑战更适当的解决方式。他还说道,教育中的另一个问题便是将建筑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与社会参与相分离。但种族和性别平等、气候公正等议题必须蕴于每一份教学大纲中。在他看来,科技让合作变得更为便利,跨领域的合作也关乎建筑的未来。数字技术让过去往往被排除在建筑设计过程之外的一些参数,比如环境和结构问题,得以被纳入设计的过程。双年展上呈现的五个单元也并非彼此独立而是彼此相连。科技让连接这些不同的空间尺度变得更便捷,也可以让建筑师具备更具全局观的思考。


韩国馆

FUTURE SCHOOL | 未来学校


策展人表示,向建筑师提出“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的问题正是因为建筑师是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不同行动者和各领域专家的召集人。共同生活也意味着跨领域的共同思考、共同想象、共同探寻和共同创作。在后疫情时代,人们正重新学会与他人和世界共处。危机之中,今年双年展希望建筑师拿出的不仅是创造力,还有责任感与勇气。所以我们到底该如何共同生活?今年的威尼斯又会为这个紧迫且宏大的命题给出怎样的答案?


Q =艺术新闻/中文版
A = 哈希姆·萨基斯


       Hashim Sarkis
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


Q:疫情之下的空间变得愈发具封闭性和私人化。公共空间不仅被抛弃甚至被质疑。后疫情时代的公共空间应该如何被重新定义?双年展又如何尝试将公众聚拢到一起?


A:公共空间从未远离我们。尽管我们用六英尺的间距和单向的指示来标记它,它仍是我们摆脱孤立的避难所。疫情下,我们也发明了新的公共空间,比如餐馆们扩展到了人行道上,我们还把诊所、图书馆和其他公共设施搬到了户外。公共空间在人们无法再进入它时证明了其重要的意义。



Q:过去一年中,我们对外界的体验逐渐变得虚拟化。许多因疫情缘故无法前来今年双年展的观众也将在线上体验对空间的诠释。在虚拟世界愈发兴起和壮大之际,建筑的走向又会发生什么改变?


A:线上活动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有助于扩大受众范围和注入新的互动形式。疫情推动并增进了对它的使用。虚拟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依赖建筑。这不仅仅体现在对虚拟世界的呈现上,如今我们还把每一个室内空间都转化成了一个录影棚,以建筑作为舞台布景。在每一个Zoom会议的背景中,我们都可以瞥见对物理世界和建筑的精心构思,它代表了我们的住所和我们自己。



Q:本届双年展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探讨人与其他物种的关联和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态面临的危机。建筑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以人为中心。未来的建筑是否应去人类中心化?为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打造的建筑又是什么样的?


A:双年展有一整个模块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我希望你们可以亲自造访威尼斯,看看这个问题可以有多少不同的答案!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人类个体几乎不可能对世界和建筑有一个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这也意味着我们正在做出的去中心化的尝试本身就是惊人的,不管它的挑战和结果将是什么。双年展的参展项目呈现了这种挑战,你们也会看到做出这番尝试的巨大回报。


Q:您个人的建筑实践主要在黎巴嫩和美国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地理语境下展开,这让您成为了不断跨越边界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在理论领域,您也不断探讨地缘建筑的概念。从您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建筑和建筑师如何成为边界的跨越者, 如何让双年展主题中的“我们”更具包容性?


A:双年展中的许多项目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桥作为建筑中的一种说辞存在已久,但它在双年展上获得了不同的涵义和尺度——它可以是一幢同时结合了农村和城市属性的建筑,一个架在密集内城棚户区之上并跨越整个区域的房屋,一座将被高速公路和铁路站场割裂的社区连接在一起的大桥,也可以是将被山脉阻隔之地相连却与山脉融为一体的高速公路网络。桥不仅连接着,它还让你感到既在此地又在别处,并为你提供了一个通向世界的视野。桥是本次双年展最主要的意象之一。


Q:您是麻省理工建筑与规划学院的院长。麻省理工以跨学科的合作而闻名,将艺术、人文和科技都在对建筑的构想中结合。本届双年展上,您也号召建筑师深入到其他社群和领域。在您眼中,建筑和艺术,建筑和其他领域的关系是什么?


A:作为建筑师,我们将不同的领域结合在一起以打造一座建筑。我们很少能独自从头到尾承担设计和建造的全部任务。这一点常被遗忘或是被压制了。因为我们想突出在建筑这个领域里,建筑师作为富有原创性的创作者的身份。但我相信如果我们强调我们的技艺跨学科的属性,我们在跨领域工作和连接不同领域方面的灵活性,以及我们能将来自各方的声音纳入到对建筑的构想中并将其变成美妙的建筑的能力——这会让我们创作者的身份更坚实,也会更凸显设计的重要性。


表现和建模技术的进步允许我们将更多元的合作伙伴纳入到建筑设计过程中。举例来说,这是Revit软件的承诺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把通常认为的设计过程之外的因素(比如机械系统)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各方面。我认为将这种方法引入对未来建筑师的教育中也非常关键。采访/撰文 赵文睿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