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偞婧Cici与曹斐对谈:青春、反抗与迷茫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667   最后更新:2021/05/09 21:52:31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21-05-09 21:52:31

来源:artnet


4月16日下午,模特、艺术推广者项偞婧Cici与艺术家曹斐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报告厅进行了一场对谈,而这也是第11期《艺术你我C》线下活动。《艺术你我C》是项偞婧Cici于2019年初发起的一个个人项目,包含线上知识传播和线下活动,其概念为“C for ABC——A即Art艺术,B即Buddy伙伴,C是Cici”。喜欢艺术的项偞婧Cici希望把自己作为大众和艺术之间的桥梁。

本次对谈基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进行的展览“曹斐:时代舞台”而展开,这也是这位艺术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为全面的回顾展,对其过去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和艺术发展脉络进行集中呈现与梳理,亦是艺术家在中国大陆举办的首个机构个展。

项偞婧Cici(左)与艺术家曹斐(右)

对谈围绕着展览本身,以艺术转折点和时间线为中心线索铺开,为观众们梳理和回顾了艺术家的创作体系和代表作品。在对谈一开始,项偞婧Cici感叹“没有见过艺术家在自己开幕之后还如此亲力亲为”。她的观察中,曹斐非常关心观众的体验,这些行为也让观众的体验得以延伸。

考虑到现场观众多为90后或00后,对属于90年代的标志,如游戏厅、录像厅、霓虹灯或当时的周星驰和TVB电视剧也许不甚熟悉,项偞婧Cici悉心对曹斐的成长、求学和创作的大背景做了介绍,让年轻观众能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项偞婧Cici表示,到场大部分观众可能都是Z世代,一开始知道曹斐老师是从她和Prada基金会拍摄的科幻短片《人类几乎》开始,因为蔡徐坤出演了这个短片。而她认为很有趣的一件事是,在艺术圈中,则有很多人听说是曹斐的作品去看了短片,然后才认识蔡徐坤。这一点也让项偞婧Cici很开心,因为“看到了艺术内容在慢慢向外界输出,更多人通过的不同方式接触到了艺术,然后通过艺术的大门接触到新世界,对世界产生了好奇、疑问和思考。”

作为《艺术你我C》的负责人,项偞婧Cici有着丰富的艺术经历:她毕业于伦敦⼤学学院艺术史专业,既是首次出道即登上国际时装周23场大秀的时尚超模,与Chanel、LV等众多知名品牌都保持着密切合作;同时也发挥着自己的专业特长,建立了艺术科普项⽬《艺术你我C》,与各大美术馆、画廊建立合作,以模特及艺术推广者的身份,活跃于时尚与艺术文化领域。

项偞婧Cici

线下活动已经进行到第十一期,项偞婧Cici表示:“没有不能被理解的艺术”,而且艺术也不该树立太高的门槛,把大家拒之门外,这也是创立这个项目的初衷。接下来,项偞婧Cici将带着《艺术你我C》去到更多城市,首先,我们希望能丰富线下活动的形式,除了讲座之外再举办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工作坊;其次,内容上我们也正在大众和专业之间寻找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对谈从1999年的作品《失调257》开始,这件作品让曹斐获得国际关注,可视为其艺术生涯的起点。而项偞婧Cici也就此发问,当时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是否是去反抗教学方式与传统。曹斐坦言,这正是年轻时出于“青春本能的反抗”,由于对过于熟悉的空间有一种本能厌倦,这样的不安感也转为了创作冲动。

UCCA × 艺术你我C系列讲座“曹斐:走进时代”活动现场

因为父母都是艺术家,自幼起,曹斐就在学院宿舍长大,这让她与其他考入美院的学生有所不同,“我可以无所忌惮地表达它、挑衅它,甚至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反叛。”1999年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前期,但她面对的是传统的语言和旧方式,这种冲突让曹斐产生不安感,不安感也转化为创作作品时的情绪和冲动。

项偞婧Cici表示,许多人在讨论《失调257》中许多镜头和符号都让人联想到周星驰和其同期港片。曹斐并不否认,她在南方确实很早就看到周星驰的作品,因她生在广州,“这些就是我周围的环境与文化”。

由于现场大部分是青年观众,谈起“青年一代迷茫”的话题,曹斐表示,每一代都会有迷茫,无论是父辈还是自己所属的代际。曹斐于70年代出生,改革开放也成为她创作的底色,而90后出生的艺术家则生来就是互联网“原生居民”。

艺术家曹斐

“人是一种集体性动物,我觉得会让个人产生一种无力感,有时候会失去一些坐标跟框架,所以会焦虑。而这种焦虑有时能得到认同,有时又得不到”,曹斐说道,“微小的个体如何去抗衡一个更大的社会?这个时候就会比较无助。”她同时还提到韩炳哲的《倦怠社会》,书中认为年轻一代失去了“行动性”,这种行动性也是社会变化导致的状况。“为什么这一代年轻人越来越多抑郁的问题,这也与我们现在的时代过于饱满、过于富裕,周围的环境过于正常、过于正确化有关,所以我们就有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而不是原先的那种对社会的剧烈反叛。反叛没有意义的时候,人可能就会郁闷了,因为已经没有反抗的刺激感。所以,过度甜蜜也会带来一种新的不安的处境。”


展览中的作品《链》展现的是人性之恶的力量。曹斐表示,这个作品创作于她22岁时,作品表达的就是因果和恶的关系。在那个年代,“有时候感觉很有冲动去表达那种刺激的、有撕裂感的、有冲击力的场面。”千禧年来临前,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都呈现出了“血淋淋”的作品。曹斐说,但她当时还不是那么了解当代艺术,这件作品是被介绍到上海双年展中去的。“人们会发现,一波在南方,一波在北方,圈内圈外在身体反应上居然有一种相当相似的东西”。对此,她的解读为,在千禧年的时候,为寻求解放,需要一种相当激烈的东西来表达,也因此变成了身体上的反抗。

如果说之前是冲动的一种抒发,之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想法,比如《三元里》就是对城市中的人类进行切片研究。《三元里》中的环境很像90后出生成长的环境,是一个城市与人与空间的概念。空间场域是曹斐作品的一个核心,也是一条线索,可以从一条巷子到一座城市,再到一整个世界,世界之外又变成线上的虚拟世界。让一个空间有意义的,是在空间中生存的人——而展览第二个部分叫《都市乐园》,在都市乐园中我们看到很多都是社会边缘人群或亚文化群体。

UCCA × 艺术你我C系列讲座“曹斐:走进时代活动现场

观众提问环节中,有人问道,曹斐作品中展现了广州90年代的场景,她在广州生活多年,作品中多反映城市的“痛点”或者变迁,是否也想过去展现广州的“人情味”或温情一面?对此,曹斐认为人情味不是艺术家必须要去反映的,它可能更适合通过电视剧、电影、文学等媒介去展现。“痛点”的确是关键词,因为她成长的环境中就经历了这样的剧变,影响非常强烈,“这个时候,我们可能更需要一种‘痛’。”曹斐想要表达的“就是这种痛给我的刺激,就像针扎时一样的反应。

曹斐还举例,她曾采访cosplay的年轻人,他们说“父母不想让我们做这些事情”,然后和父母剧烈地闹起来。曹斐说,可能这样的年轻人得不到上一代的认同,但他们的父母可能又在下岗和转型潮中有自己的苦恼。“所有这些东西给我的信息是非常‘惨烈’的,我觉得我无法以更温柔、更温情的手法去反映。”

曹斐说,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自己并不是一个“容易抓住温情的人”,对她来说,更擅长的是直视这种残忍,“不是我喜欢这种残忍,因为人间有很多东西需要展示。但表现撕裂并不是为了撕裂,有时候也是为了弥合。你看到撕裂以后,比如看到工人的伤痛,你可能会对他们更关注,对这个群体更加关怀。”

项偞婧Cici认为,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需要表现同样的东西或主题,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角度需要被发声。她表示,艺术家们表现残酷的时候,并不会只停留于表现残酷的表象之下。

UCCA × 艺术你我C系列讲座“曹斐:走进时代活动现场


最后,二人论及如何平衡艺术与现实,以及生活中现实和艺术的关系如何。曹斐坦言,父母很支持她早期的创作,但真正以艺术为职业是后来的事情。国外很多艺术家需要教书来维持生计,或为更出名的艺术家打工,“做艺术的人可能真的没什么功利心,最重要的还是热爱。能不能把它变现、能不能带来成功往往都是不能预设的。越带有这些预设越可能失败,因为初心就功利了。

曹斐认为,艺术家们的处境、现实和状态,其实没有必要做切割。生活可以过得很艺术,做艺术也可以很关注现实,不应该被二元划分。在现实生活中,她是一位妻子、母亲,有两个小孩,在和观众聊天的时候,她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回家之后我照样还会骂骂咧咧关心孩子的功课。但我不认为这些生活片段会‘拖累’我的艺术,”曹斐说,“我身边的现实和我的艺术创作应该说是互相滋养的关系,而不是我身在现实,却偏把自己置于虚空的状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