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ula 报告|2021 第五届 画廊周北京 亮点展览
发起人: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回复数:0   浏览数:1381   最后更新:2021/04/24 20:54:26 by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楼主]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2021-04-24 20:54:26

来源:Ocula艺术之眼  selection


现场:第五届画廊周北京新闻发布会。图片提供:画廊周北京。


2021年第五届画廊周北京邀请了37家参展画廊、非营利机构与独立机构于2021年4月23日至5月2日期间举办。(4月22日为媒体预览日,4月23日至25日为贵宾日,4月27日至5月2日为公众日)。尽管本届画廊周北京依旧因为新冠疫情影响而延期至今,但在展览的维度上,艺访单元将成都、广州、上海、香港、伦敦、纽约和巴黎的画廊汇聚于京,使得此次画廊周不至于过于地方性。然而,也就在画廊周北京贵宾日的第一天,《新京报》就报道了“清风北京”官微消息,该消息说明: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伶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1]

以下为Ocula在第五届画廊周北京精选的亮点展览。

王光乐,《无题》,2011。展览现场:“王光乐:波浪”,北京公社,北京(2021年4月15日至5月28日)。图片提供:北京公社。


王光乐:波浪

北京公社

2021年4月15日至5月28日

阔别六年,王光乐的个展在刚刚装修完的北京公社中展出。展览标题“波浪”由作品中反复出现在艺术家创作各个时期的波纹而来,展出作品从2004年到2021年不一而足,以此牵出最新创作。

作品色调几乎以单一颜色为主,整体性与连续性明确。作品画面上的材质痕迹,暗示材料本身,也保存了艺术家动能与动势,如同化石般,呼应了王光乐的工作方法——重复性过程的“劳动”,层层堆积——用以超越任何现实世界的时间节点的恒常。

展览现场:“汪建伟:总是,不是全部”,长征空间,北京(2021年3月20日至今)。图片提供:长征空间。


汪建伟:总是,不是全部

长征空间

2021年3月20日至今

距离“赃物”个展(展期:2015年9月19日至11月1日),一个“排演”的综合展示——记录了艺术家近两三年的工作,又延续了其不断的保持对已有事物怀疑的态度,呈现出富有意味的变化——六年后,汪建伟的个展“总是,不是全部”在长征空间中展出。

此展展出艺术家全新的绘画、雕塑和装置作品,同时展厅根据艺术家的构思设计成为一个由厚度相等、高低不等的墙分隔而成的通道和空地所处的空间,引导观者通过行走在如此特殊的空间中,感受作品与作品、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展览现场:“阿斯巴甜:泡沫就是泡沫就是泡沫就是泡沫”,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1年3月27日至5月5日)。图片提供: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阿斯巴甜:泡沫就是泡沫就是泡沫就是泡沫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2021年3月27日至5月5日

阿斯巴甜(as partime),是瞿潇和刘风雅于2012年成立的艺术小组,英文名称有着艺术家对自身职业理想状态的表述和追求。长期以来,他们保持自身游离、兼职、斜杠的状态,经常将艺术品的商业属性以“商业”的方式展示。

此次展览标题取材自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的经典诗句“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的句式,只是以“泡沫”取代“玫瑰”,让泡沫带有的“虚无”变得浪漫与绵长。展厅陈列的展品为最新艺术项目ZigZag中的以泡沫为材料的雕塑系列作品——艺术家使用工业化生产的泡沫为材料,使用电热丝切割制成作品——将展厅打造为一座泡沫花园。

展览现场:“扎克瑞 · 阿姆斯特朗:蜡烛袋”,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2021年1月15日至6月13日)。图片提供:林冠艺术基金会。


扎克瑞 · 阿姆斯特朗:蜡烛袋

林冠艺术基金会

2021年1月15日至6月13日

扎克瑞·阿姆斯特朗(Zachary Armstrong)亲自制作自己的画布和画架,甚至在林冠艺术基金会的大型个展“蜡烛袋”中的真人大小的房屋装置都是。艺术家将此视为雕塑和绘画的混合体。除了巨大的房子,展览还包括艺术家极富个人特色的蜡彩画、陶器、雕塑,集中展示扎克瑞涉猎广泛的创作实践。

熟练蜡彩画(encaustic painting)创作方法,并以此作为主要创作方式的扎克瑞,出生于1984年,目前在俄亥俄州戴顿生活和工作,作品多植根于他对围绕着家乡的童年和家庭的回忆、民间艺术,自然史和文学。据悉,在美国艺术史中,另一位熟练并使用蜡彩画来创作的艺术家为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他在退伍后两年,以蜡彩画创作了美国国旗。

庄辉,《祁连山系-18》,2018。展览现场:“庄辉:祁连山”,常青画廊,北京(展期:2021年4月24日至6月27日)。摄影:tanwei。图片提供:常青画廊。


庄辉:祁连山系

常青画廊

2021年4月24日至6月27日

展名“祁连山系”,来自艺术家对“地域”的痴迷,尤其是对于青年时期所生活过的地区和风景的迷恋。此项目的开始时间可追溯到2011年,但早在此之前,旅行就已经成为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常用的方法。

展览展出的作品结合了动态影像、摄影作品、私人物件以及装置,由凯伦·史密斯策划。目前在常青画廊空间的墙面,有着以点阵构成的线性地图,标示着艺术家在空间、移动和距离,引发人们对庄辉“祁连山”旅程的联想。在路线中分布着五个二维码,每个二维码都代表了艺术家在旅途中停顿、并决定在一块岩石上当场刻下二维码的一个真实的地点,如若扫描这些二维将会读到更多来自艺术家第一手的图片与笔记。

由左至右:索菲·冯·海勒曼,《夺命之魅》;《茶道》,2021。展览现场:“索菲·冯·海勒曼 & 里克力·提拉瓦尼:红楼梦”,柯芮斯画廊,北京(2021年4年23月至5月20日)。图片提供:柯芮斯画廊。


索菲·冯·海勒曼 & 里克力·提拉瓦尼:红楼梦

柯芮斯画廊-798艺术中心

2021年4年23月至5月20日

“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展名来自70后女性艺术家索菲·冯·海勒曼(Sophie von Hellermann)的新近同名系列绘画作品。此为艺术家在疫情期间基于莎士比亚名著《仲夏夜之梦》创作了一系列绘画作品之后,继续以其独特的流畅绘画风格基于重要文学作品进行的创作。

艺术家认为,中国在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长足发展使得《红楼梦》描绘的错综复杂的家庭结构显得尤为富有当代性。回应如此绘画作品,此次展览还一同展出了里克力·提拉瓦尼最新创作的“盆栽”系列雕塑作品《无题2021(完美的吻)(一)》——艺术家重新检视了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在1960年代末创作的装置作品,并基于此历史性创作灵感以3D打印技术呈现了一系列镜面墙角“盆栽”作品,共同营造出别样的“太虚幻境”。

郑皓中,《HUYIKUAN1》,2020。布面油画,200×150cm。图片提供:BANK。


郑皓中:13854

BANK-798艺术区A08大楼

2021年4年23月至5月20日

展名来自利物浦的一棵树的编码——“2014年我第一次看到这棵树下就被它迷住了,我画了这棵树,想着两年后再来看这棵树,因为2016年我要再来英国举办个展,两年时间我的生活发生了转折,物是人非,当我再来到这棵树下的时候,我觉得它的编码就像是我生命中的一段编号,而这棵树也成为了一个开始,那些草地散落在叶片就像我一幅幅作品,我无法知道这些叶片来自哪个枝桠,我只知道这些叶片都来自这棵大树。”

与这个生命记号相对的是,迈克尔·纳贾尔(Michael Najjar)的“外层空间”(2011年至今)系列摄影作品。艺术家通过这些作品探讨了国际上太空探索的最新进展,而这些发展将持续影响塑造我们在地球及未来生活的方式。

亚历克斯·卡茨,《紫色田园 2》,2020。展览现场:“亚历克斯·卡茨:锦簇”,格莱斯顿画廊,北京(2021年4月22日至5月20日)。图片提供:格莱斯顿画廊。


亚历克斯·卡茨:锦簇

格莱斯顿画廊-798艺术区E05空间

2021年4月22日至5月20日

此为年逾九十的美国艺术家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在北京的首次个展,展出艺术家标志性的花卉、树木与肖像绘画作品。这些新作创作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展现了卡茨在特殊而艰难的历史时刻对于时间以及绘画本身的思考。

以花卉绘画为例,在其广大辽远的创作背景下,艺术家将花卉与植被作为描绘对象置于无垠春光中的视角——在冬季压抑的铁灰之后,光线在此时似乎更轻快悠远,引人眼花缭乱——实为“锦簇”之意。

郭鸿蔚,《舞 No.1》,2021。展览现场:“郭鸿蔚:活泼泼地”,魔金石空间,北京(2021年4月22日至6月5日)。图片提供:魔金石空间。


郭鸿蔚:活泼泼地

魔金石空间

2021年4月22日至6月5日

展名来自苏州留园园内的西面一处水榭“活泼泼地”,在此指的是世俗世界和理想精神世界的交汇处——展出作品的画面捕捉了世俗生活与精神自由之间的张力,也许还让人想到郭鸿蔚早期创作中通过图形的拼贴所创造出视觉与幻想的交错,以及对矿石和花鸟地类档案式描摹所试图抵达的此物非彼物。

其中展览最大的作品——6米三联画《舞 No.1》(2021)——画面源于电影《修女乔安娜》(1961),艺术家描绘了电影中一群修道院中的修女,身着白袍欢快地旋转、跳跃,处于世俗欢愉与着魔的边界,试图表现宗教与欲望冲突的现实根源。

廖国核,《无题(双梯形 快餐 民工 88 干))))》,2020。布面丙烯,166×222cm。图片提供:艺术家和SPURS Gallery。


民工威武:廖国核绘画作品展

SPURS Gallery

2021年4月24日至5月28日

2018年,廖国核在纽约空间“烧女巫”个展,带来一系列讨论“女巫”作为为一种“流动的身份”受制于全球性权力关系的作品,当时荒诞的画面透露着社会性的不安与焦虑。

三年后,北京空间中廖国核个展“民工威武”,继续艺术家风格化、玩世不恭的批判策略。这次他选取的是“民工”一词,意欲用展览向民工致敬,连带着展览海报惯常使用作品图片作为底图的安排,也变为艺术家的贺辞:“五一国际劳动节快乐”。

展览现场:“王之博:表演者”,马凌画廊,北京(2021年4月23日至5月20日)。摄影:杨超摄影工作室。图片提供:马凌画廊。


王之博:表演者

马凌画廊-798艺术中心

2021年4月23日至5月20日

80后女性艺术家王之博的近作个展“表演者”的灵感,来源于相声舞台上的表演者,英文标题更是直译了相声表演中的基本功说学逗唱(Talking, Imitating, Teasing and Singing)。艺术家画笔下人类和非人类的形态都被赋予了同样的情感强度近期,这是她在绘画中新的实验和探索,也是她近年从杭州搬到柏林,东西两种文化背景的转换以及疫情后的心理阴影下的创作。

艺术家经历反反复复且旷日持久的自我隔离与封城,不可避免的思乡情绪,让她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创作使她重新安放自己的乡愁,也对自我身份有了新的认知,如作品《扑通扑通扑通 II》(2020),艺术家试图抓住在日常生活中察觉自己是亚裔人的感觉。

展览现场:“拉斐尔·多梅内克:不确定整体的不完美碎片”,户尔空间,北京(2021年4月22日至6月19日)。图片提供:户尔空间。


拉斐尔·多梅内克:不确定整体的不完美碎片

户尔空间

2021年4月22日至6月19日

这里展出的全新空间性装置是根植于80后古巴艺术家拉斐尔·多梅内克(Rafael Domenech)对于全球化社会经济基础、当代材料生产的广泛兴趣,以及它们对城市设备演变的影响。

艺术家通过空间、物体和观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让观展者不断地斟酌自己在空间内部的位置。通过触觉,艺术家将身体作为展览中活跃的组成部分,模仿并创造日常的交流,对他来说,这些都构成物质性的形式,“建筑即为媒介。只要有意愿思考当下,则绝不会有所谓必然。”

展览现场:“查尔斯·桑迪森:阿卡迪亚”,HdM画廊,北京(2021年3月27日至5月8日)。图片提供:HdM画廊。


查尔斯·桑迪森:阿卡迪亚

2021年3月27日至5月8日

HdM画廊

希望能成为一名印象派画家的查尔斯·桑迪森(Charles Sandion),最后成为一个数字艺术家。他为人所知的建筑投影作品,如与与著名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以及电影导演卡洛斯·卡拉斯(Carlos Carcas)在 2012 年第 13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共同协作的作品《灿烂的城市》(2012)。

此次在北京的个展“阿卡迪亚”,带来的是6件富有沉浸体验的投影作品。与展题“阿卡迪亚”同名的多屏投影作品是一种生物拼贴——艺术家利用人工智能创建了一个不断在混乱和熵间摇摆的、虚构的生态系统,一反艺术史当中的田园乌托邦“阿卡迪亚”。

诺特·维塔尔,《Adam One Afternoon》,2011。展览现场:“SNAPSHOT”,麦勒画廊,北京(2021年3月13日至5月2日)。图片提供:麦勒画廊。


SNAPSHOT

麦勒画廊

2021年3月13日至5月2日

成立15年的麦勒画廊北京空间,在2021年开春举办了空间首次群展,呈现画廊的展览项目以及画廊来自中国和欧洲的部分成熟及新兴艺术家的全新作品。

作为刻意为之的行为,记录那些特定的时代风潮的“SNAPSHOT”(快照),除了是一种完全主观的行为外,在这里还是可以是画廊与艺术家同生共栖的关系——展览就好比他们当下境况的快照。

展览现场:“着色”,Balice Hertling,北京(2021年4月23日至5月20日)。图片提供:Balice Hertling。


着色

Balice Hertling-798艺术区A08大楼

2021年4月23日至5月20日

Balice Hertling由Daniele Balice和Alexander Hertling于2007年设立。当时曾与巴黎早期非营利空间非营利艺术机构Castillo/Corrales共享,使得其关注的起点就是法国与国际年轻艺术家,其中包括女性年轻艺术家程心怡。

“着色”群展是此画廊首次在北京的展览项目,带来了10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两位中国艺术家傅强(Owen Fu)、红妍(Hongyan)的作品。同时,受到中国私人美术馆收藏青睐的艺术家朱莉·博菲斯(Julie Beaufils)的“无题”系列作品,也在此展中展出,画面上被圆润曲线分割的色彩场域,色调和阴影唤起了某种永恒性,映照了记忆或梦境中的景色。

展览现场:“无独有偶:影像及其扩展场域”,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2021年3月20日至今)。图片提供: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无独有偶:影像及其扩展场域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2021年4月23日至7月3日

从“反投影——中国早期录像艺术中的媒体雕塑”(展期:2019年8月23日至10月25日)、“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展期:2020年5月22日至8月30日)到此次“无独有偶:影像及其扩展场域”,依旧由杨北辰操刀,展览艺术家的数量锐减,从两位数降至个位数。

一别大体量调查式的展览,这次策展人挑的五位参展艺术家(陈丹笛子、李然、王旭、杨福东、尉洪磊),从假定影像艺术是参展艺术家工作的起点出发,在几乎都曾在美院系统的油画系与雕塑系接受教育的共性或说“烙印”中,发展自身的创作语汇,用以说明这样的创作现象不是“无独有偶”的情况,也许是罗莎琳·克劳斯针对雕塑所发展出来的“扩展场域”论述的别样版本。

廖斐,《延长的直线》,2021。展览现场:“沉静的响雷”,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1年4月23日至7月3日)。图片提供: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沉静的响雷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21年4月23日至7月3日

展名“沉静的响雷”(Thunderous Silence),来自英文对《维摩诘经》充满机锋回答的意译——“如响雷般的沉寂”——为梵语《维摩诘经》和中文译本中的“沉默无言”添加的修饰,是西方异化经日本再流传的佛教的佐证。

UCCA助理策展人张南昭以“沉静的响雷”作为展题,探究佛教如何与当代艺术发生联系,试图回答传统的佛教美术与当代艺术的共性。展览挑选了邵一、陈丽珠、廖斐与褚秉超——四位在个人生活与艺术创作中与佛教有着不同联结的艺术家,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分别选择一段唐宋禅宗的文献,以此为起点展开创作。廖斐甚至担任此展的展厅设计师,将两个展厅转变成一个可游可思的类园林空间。

展览现场:“无形绘画”,泰康空间,北京(2021年3月25日至5月22日)。图片提供:泰康空间。


绘画无声

泰康空间

2021年3月25日至5月22日

“试图激发画作自身的叙述潜能”的群展“绘画无声”,试图替绘画的“静默”辩护。展览不仅展出7位艺术家(刘符洁、麻剑锋、苏予昕、王晓曲、向梓綦、张萌、张书笺)的作品,还关注画家自身最基础的工作逻辑,如怎样理解颜色,选择何种颜料,为什么是纸本诸如此类。

展览从绘画生产者的角度让绘画“有声”,从而观者以新的路径进入一幅画作,进而理解艺术家,理解当代艺术创作,唤醒“观看”这一无声的实践本真的状态。

展览现场:“王音2021”,维他命艺术空间协办,北京(2021年4月23日至6月5日)。


王音2021

维他命艺术空间协办

798艺术区A07楼

2021年4月23日至6月5日

借用知名女性艺术家梁远苇对王音的看见,“他是对曾经真正意义上的中西融合实践经验的断点续连,他是暗夜中最早的觉醒者之一”,此次王音的个展“王音2021”,由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副馆长凯瑟琳·大卫策划。

这个在画廊周北京期间开幕的展览,聚焦于艺术家过去3年的作品,跟3年前在广州画廊空间镜花园的个展“友谊”(展期:2018年1月14日至4月30日)既不从属于特定的主题,也不编织空间中的叙事的作品隐约呼应,此次展出作品画面为无名者和无名处,趋近我们和世界遭遇的原初状态。

展览现场:“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中间美术馆思想频道,北京(2021年4月23日至5月23日)。图片提供:中间美术馆。


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

中间美术馆思想频道-798艺术区798东街D10

2021年4月23日至5月23日


“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展,由刘鼎和卢迎华策划。展览将后现代主义的话语视为连接全球1980年代的一股重要力量,聚焦国际艺术世界成为巨大共同体的这一时刻。


在这样的时代中,艺术进入了其“后历史“时代,绘画不再居于核心,创作媒介多元化成为现象。在此策展人借用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的比喻,以“观光者”的视角环顾全球,寻找1980年代分散在全球不同角落的能量,其中包括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美国、德国、瑞士、波兰、荷兰、乌克兰、俄罗斯、捷克、克罗地亚、智利等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在1980年代的实验性创作。


据悉,“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是“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的延展。

陈秋林,《溺》,2021。行为。图片提供:千高原艺术空间。


陈秋林、苍鑫、黎朗

千高原艺术空间-798艺术中心

2021年4月23日至5月20日

坐标成都的千高原艺术空间,来到北京驻扎在798艺术中心,带来陈秋林、苍鑫、黎朗三位艺术家经典作品,如苍鑫“舔舐”行为所发展出的“交流”行为摄影作品(1996年至今),黎朗纪念父亲所创的部分作品《30219天》(2014)以及陈秋林的行为作品《溺》。

此作为画廊周北京的公共项目,为艺术家多年来对以豆腐作为创作媒介及文化符号的延续性作品,意在探索人与“脆弱”物体的关联。相对安静的现场中,观众可通过现场二维码扫描收听声音艺术家获取现场声音后通过处理形成最终的背景声音。


[1]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1915186415405.html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