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ula 观点|正值“惊蛰”的剩余空间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869   最后更新:2021/04/14 22:50:26 by 橡皮擦
[楼主] 橡皮擦 2021-04-14 22:50:26

来源:Ocula艺术之眼  py


展览现场:“惊蛰”,剩余空间,武汉(2021年3月27日至6月20日)。图片提供:剩余空间。


2020年过后,武汉多了一层隐喻,为世界所知。近期展览“惊蛰”(展期:2021年3月27日至6月20日),延续着此前剩余空间议题式的群展“形式的‘密谋’”(展期:2020年11月3日至2021年2月28日)、“街角·广场·蒙太奇”(展期:2019年11月23日至2020年2月22日),以“真实的虚构”叙事勾连起美国非裔人种与汉族华人彼此之间的对话与臆想,除了侧面回应目前正在美国发生与讨论的仇恨亚裔犯罪事件之外,也将世界与神州联系在一起,重思身份与意识形态。

胡伟,《未完成的电影》,2020。展览现场:“惊蛰”,剩余空间,武汉(2021年3月27日至6月20日)。图片提供:剩余空间。


展览从赵刚近期新作“东北”系列油画作品开始,佐以超过45分钟的录像作品《哈林区的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群体》 (2002)开始讲述。前者尺寸不一的油画作品,是身为满洲人的赵刚于2019年7月到东北采风之后的衍生作品,托洛茨基、列宁这些立场鲜明的人物出现于其中。这些图像是此展的内容,也呼应了此前展览“街角·广场·蒙太奇”当中关于“十月革命”的讨论——那革命不仅属于俄国,至今仍作为一种精神遗产而存在。


如此静态的图像,与入口处左边,由年轻艺术家胡伟创作的影像作品《未完成的电影》(2020)当中艺术家重访1979 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中被焚烧的电影院“一条街”,在展现被操纵的历史以及后革命时期伊朗社会状态之余,逼厄观者思考如此激进的革命所影响的方方面面。

赵刚,《哈林区的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群体》,2002。单屏录像,彩色,字幕,4:3,46分35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剩余空间。


录像作品《哈林区的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群体》(2002)记录了当时在纽约居住的赵刚和几位非裔人和亚裔美国人在纽约哈林区,一起阅读学习英文版《毛泽东选集》,共同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何翔宇双屏视频装置《Terminal 3》(2016-2019)尽是一些来自非洲国家的年轻人在这里进修杂技的日常生活片段,皆是从艺术家视角出发,记录了非裔人种在美国或中国的处境。这些人的遭遇,溢出了认知之外,被艺术家敏锐地保留下来。


除去如此的外部视角,策展人也援引了亚瑟·贾法(Arthur Jafa)在2019年选取841张黑人文化相关图片,踩着电子音乐的节奏剪辑而成的录像《APEX》。此作虽被誉为“黑色的意识流”,但,也侧面说明了非裔人种历史的破碎与流散。

潘岱静,《半命名(第一幕)》,2019-2021。展览现场:“惊蛰”,剩余空间,武汉(2021年3月27日至6月20日)。图片提供:剩余空间。


作为本展唯一的女性艺术家潘岱静,她的双通道录像《半命名(第一幕)》(2019-2021)成为这场讨论、反映种族议题的展览的共同基础。此作收录了艺术家在柏林的行为表演“Dead Time Blue”的片段—— 将Martin Gropius Bau中庭视为“一个开放并压缩的肺”,在回荡着歌剧的音景中,表演者摆动在摩擦和触痛之间的肢体——观者与表演者都曾有过的忧郁、孤独经验在历时性中流动。


最后,这份围绕反映种族、革命、个体经验的视觉报告,是让人从个体都曾有过的情感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对话,而不是从各自所在的国家之间的冲突与问题上,与彼此为仇,互相争竞。这样的求同存异,是“惊蛰”的寓意,令人遗憾的是,装睡的人太多。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