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 Pakui Hardware:远虑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026   最后更新:2021/04/13 10:54:10 by 另存为
[楼主] 另存为 2021-04-13 10:54:10

来源:ArtReview Asia  文:Martin Herbert


Pakui Hardware,《下腹》(Underbelly),2019
造型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2019,莱比锡
摄影:Punctum/Alexander Schmidt,Ugnius Gelguda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Carlier/Gebauer画廊(柏林,马德里)

2019年夏,立陶宛艺术家组合Pakui Hardware(直译为“帕奎硬件”)在莱比锡的造型艺术博物馆(Museum der Bildenden Künste,MDBK)内造设了一个名为《下腹》(Underbelly)的宽敞装置。观者可以走进一张布满孔洞的半透明膜——其中八个孔洞包含状似透明划艇的热成型塑料块。如果你向内张望,或者爬上梯子从其他孔中伸出头来,你就会看到一些彩色玻璃渲染的器官状物体和一些硅胶组成的“动脉”,仿佛它们正在巨大的培养皿中生长。这些塑料块中的黑色孢子状物体是鼠尾草籽:这些“无身体的器官”(将吉尔·德勒兹“无器官身体”的概念颠倒)显然在注入“超级食物”的能量。整个装置散发出一种在一系列科幻电影中都能得到呼应的气氛:从《超世纪谍杀案》(Soylent Green,1973)中的工业食人症,到《黑客帝国》(The Matrix,1999)中的人体电池,再到《别让我走》(Never Never Me Go,2010)中的器官捐赠和克隆体,人体的“用途”都被重新调整,以服务于新的需求。

Pakui Hardware,《下腹》(Underbelly),2019

造型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2019,莱比锡

摄影:Punctum/Alexander Schmidt,Ugnius Gelguda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Carlier/Gebauer画廊(柏林,马德里)


Neringa Černiauskaite和Ugnius Gelguda自2014年以来一直以Pakui Hardware的名义合作;他们二人对反乌托邦立场不感兴趣,其采用的组合名字与神话中的夏威夷女神侍者帕奎(Pakui)不无关系。据说帕奎每天可以绕欧胡岛(Oahu,夏威夷群岛主岛)环岛六次,向着超越标准化的物质极限而不懈努力。而相似的社会进程亦已启动:未来十年可能是一个“人体干涉主义”(interventionism of the human body)飞速发展的时代。它会以“从有”和“从无”的基因来划分人类,“设计师款婴儿”到“量身定制器官”会出现——如果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2016年的著作《未来简史》(Homo Deus)值得信赖,少数幸运儿可能经历的“永生”或也近在眼前。不过目前,生物能源(biopower)仍是资本主义榨取的最新前沿;通过无形的“自我量化”,个体的生存状况让他们越来越感到身体和技术密不可分——各种自我跟踪应用程序和可穿戴设备,要求人们提供健康数据以提供医疗建议的在线网络,都为大数据抓取、算法应用和货币化我们的行为习惯提供了大量信息依据。通过了解我们在做什么,算法预测了我们将做什么。

Pakui Hardware,《腹下》(Underbelly),2019
造型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2019,莱比锡
摄影:Punctum/Alexander Schmidt,Ugnius Gelguda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Carlier/Gebauer画廊(柏林,马德里)


在过去三年中,类医学混合动力装置的发展正如火如荼,Pakui Hardware则对此持审慎态度:他们推测情况还将生变——如果一个国家出于道德规范考虑而禁止某类研究进程,则可能为其它唯利是图的国家提供进一步开发相应技术并允许其投入应用的动力。Pakui Hardware的模拟实验室克制地透露出,除了阐明当前和不久的将来的状况、提高人们对此的意识之外,也许没有什么可做的了。而后者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比如解绑你的Fitbit账号,然后尝试让自己采纳一种长久而平衡的视角。在装置《超体》(Extrakorporal)中,有机玻璃成为了仪式性聚合体的一部分:装置采取壁挂或天花板悬挂的形式,其间悬垂的动物皮毛、玻璃仿制的头部和胃部,都在暗示这些意图超越肉身的欲望指向了萨满主义的复归,因此它们是“自然的”(natural):对“自然在何处终结”的质疑,则是艺术家探究的关键部分。

Pakui Hardware,《下腹》(Underbelly),2019
造型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2019,莱比锡
摄影:Punctum/Alexander Schmidt,Ugnius Gelguda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Carlier/Gebauer画廊(柏林,马德里)


这些玻璃的造型也模仿了马蹄蟹的形状——后者的血液可以被抽出并以之检测毒素,最近也已被应用于制造Covid-19疫苗。这些作品暗示着在超越人类极限、保存并延长生命层面的独创性可以适应现存的任何技术,就像精神药物在治疗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方面的复归一样,未来的科学很可能会是现代与过去方法的结合。

“缺席之触”(Absent Touch)展览现场,Carlier/Gebauer 画廊,2020,柏林

摄影:Trevor Good,Ugnius Gelguda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Carlier/Gebauer画廊(柏林,马德里)


对身体层面易变性(bodily mutability)加以探讨的意识在近年来已经成为艺术理论界(当然也是科学、伦理和人权领域)的热门趋势。与Pakui Hardware的作品相类似,去年在柏林新视觉艺术协会(neue Gesellschaft für bildende Kunst,nGbK)举办的群展“激进的被动性:肉体的政治”(Radical Passivity: Politics of the Flesh)将当下状况与后极简主义进行了美学上的联结,并将身体看作是必朽的、悬垂的、有缺陷的腔体以及各种政治的生发场所。展览部分地关注当代性别认同的变化,保罗·泰克(Paul Thek)和李·洛萨诺(Lee Lozano)的作品也出现其中。但是,Pakui Hardware的作品更容易令人想起伊娃·海瑟(Eva Hesse),琳达·宾格勒斯(Lynda Benglis)和阿丽娜·萨波兹尼科(Alina Szapocznikow)以及不太知名的人物,例如约希姆·班德(Joachim Bandau)。从这层意义上说,“肉体”是一个容器;其内容物,例如实验室生长的器官或大脑,是可变且易变的。

Pakui Hardware,《超体》(Extrakorporal),2018
造型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2019,莱比锡
摄影:Ugnius Gelguda
图片致谢MO现代艺术博物馆(维尔纽斯)


在其于柏林Carlier/Gebauer画廊举办的个展“缺席之触”(Absent Touch,2020)中,Pakui Hardware通过摄影展现了一个梦幻般的手术室:这里没有医生——其实这里根本没有人类,除了偶尔出现的医用手持镊子,一切一如过往的回声。展厅中央放置着三个模仿有轮病床结构的雕塑:它们状似披挂而下的帘幕,分别被做成白色、肉色和深黑色,上面覆盖着与《下腹》中相似的被倒置的“盘子”,孢子状的鼠尾草在其下铺陈开来。在这些盘子上还有一些细琐的、寄生虫一样的玻璃杂物——其实是外科手术器械。我们容易从中想到“远程护理”的幽魂:机器人手术、人工智能“医生”的诊断都包含其中。

“缺席之触”(Absent Touch)展览现场,Carlier/Gebauer 画廊,2020,柏林
摄影:Trevor Good,Ugnius Gelguda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Carlier/Gebauer画廊(柏林,马德里)


与此同时,我注意到在柏林街头巷尾张贴着的海报:Covid-19大流行下国家医疗保健系统的压力使得整个城市开始宣传在线获取医疗咨询和处方的好处。关键是,如果在线诊疗真的更方便、更安全,人们为何还要费劲去看医生呢?不言而喻,有人从虚拟化和量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中赚取了利润,而病人得到的护理可能更少——即使技术官僚们的炒作越来越暗示着,与自动驾驶的汽车一样,人工智能可以比压力过大的人类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艺术家通过“缺席之触”,推论出一种幻觉般的未来。

Pakui Hardware,《超体》(Extrakorporal),2019
蒙彼利埃当代美术馆(MoCo)展览现场,2019,蒙彼利埃
摄影:Ugnius Gelguda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Carlier/Gebauer画廊(柏林,马德里)


拒绝判断世界上有问题的事物是好是坏是一种艺术策略,这种策略至少可以追溯到安迪·沃霍尔——在更广泛的艺术传统中提出问题、激发思想,而不是提供答案的同时阻滞思考。Pakui Hardware的诸多作品实际上是悬挂在天花板上的——从概念上讲也是这样:它们呈现出一种纠缠的美学,其间,科学进步的积极性(例如,延长生命)与新自由主义下生物能源的消极影响及科学主义的诱惑力是不可分割的。 今年二月,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开发了一种可穿戴、装有热电芯片的戒指(或手镯),可以使人体像其他硬件的电池一样工作。你对此怎么想呢?——在所有暧昧模糊的医疗情境中,至少Pakui Hardware的论点之一极有说服力:那就是我们要尽可能长久地保存一个器官:大脑。


Pakui Hardware:Virtual Care(虚拟护理)将于5月至10月3日在波罗的海当代艺术中心(盖茨黑德,英国)展出。


编译/任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