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郭熙:艺术家的创作都和作品所处的环境相关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356   最后更新:2021/04/02 11:15:01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21-04-02 11:15:01

来源:MaoSpace


写在前面:

“弄堂里的西洋镜”系列访谈|郭熙


Mao Space隆重呈现群展:“弄堂里的西洋镜”。本次展览呈现了刘毅、郭熙、刘国强、吴俊勇、郝经芳&王令杰五位(组)艺术家的绘画、影像、装置等多媒介作品。这些作品宛如呈现在弄堂底的崭新西洋镜,艺术家们各自以独特语言表达着记忆和此在的留存与转换,以及自身经历并理解的现实如何被纳入新的叙事系统。


对于此次展览,Mao Space与每位艺术家进行了一次采访。每期我们将专访一位艺术家,了解其创作源泉、作品与展览的关系,以及艺术家对作品中的公共性话题的看法等等。


郭熙 1988年生于江苏盐城,其作品具有广泛的跨媒介性。郭熙关心人们认知世界时所依赖的意识形态, 他將艺术家的工作比喻成一种“穿刺”, 刺破意识形态坚固的外壳, 从留下的孔洞中窥见“真相”。对于他来说, 艺术形式只是传递观念的载体, 他广泛使用装置、绘画、表演、雕塑、文本等多种形式来寻求最准确的表达。


eve R evolution|郭熙

小火车、摄像头、铁轨支架、双屏显示器

2011

屏幕显示画


我在工作室的墙上安装了一个环形的玩具火车轨道,有一辆小火车行驶在上面,在墙的背面和正面不断穿梭。火车的头部和尾部都安装了摄像头,然后我把“eve R evolution”这句话拆成两半“eve R”和“evolution”,分别固定在两个摄像头的面前。通过两个屏幕,我们可以看到实时的录像。


eve R evolution 是我的文字游戏,可以解读为“ever evolution”或者“eve Revolution”抑或“ever revolution”。火车在一个永无止尽的铁轨上运行穿越黑与白,一半的影像不断向前,另一半不断后退。

弄堂里的西洋镜|展览现场


Q1:谈谈您是如何理解”弄堂里的西洋镜”的?


郭熙:“弄堂里”提示了所在地,而“西洋镜”提供了超越此地的经验。

一个过目不忘的人 #1|郭熙 / 张健伶

单视频录像

16'43"

2017


Q2:《大航海》系列作品中有一首诗《一个过目不忘的人》,“我用我的全部感受它/太阳之上的太阳/海水之下的海水”,请结合影像作品《大航海系列:一个过目不忘的人#1》和《日落》,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对这一创作母题的想法。

郭熙:《一个过目不忘的人》虚构了一种超乎寻常的感官体验,一位风景画家用身体的全部参与到景象经验中。他所接触到的一切图像、色彩、温度等信息都不再只无形的,而结晶成为一种实体。我把完整的文本放在下面,这段文字也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过目不忘的人》


(下雨,风景画家在泳池里,趴在边缘,画水彩)

我应该把它画下来,但谁会相信呢?

人们说“眼见为实”

但为什么只是双眼呢?

在红热的锁骨上

在头发的雾水上

在足弓和鞋的空隙里

在早已遗忘的溃疡里

在从未有过的疑惑里

在毛孔的爆裂声中

耳蜗里淌出一百年的焰火

我用我的全部感受它

太阳之上的太阳

海水之下的海水

它穿过缓缓移动的群山

穿过浓雾

沉迷在变幻的色彩和形体中

它击中我灵魂迷宫中的怪物

空气结晶了



Q3:请和我们谈谈你的创作灵感。


郭熙:其实做作品都是缘分啊。可能一个生活中的事件或者读到一些文章大脑就会做出反应。会有一些思考,有些思考的想法自己觉得有意思就想通过作品表达出来,跟所处的境遇环境都很有关系。


Q4:在您的创作过程中,是否会考虑作品的公共性与其传播性?可否分享下您的创作过程以及作品背后所折射出的思考?

郭熙:其实艺术家的创作应该一直是所谓的“私人性”和“公共性”交织在一起的,艺术家所想表达的观念往往都是个人的感受和思考,这部分是很私人的,但是在通过作品表达这些想法的过程中一定会去考虑表达所指向的人群和表达的形式,这种思考中也必然会考虑作品的公共性和传播性。

日落|郭熙 / 张健伶

收藏级相纸,艺术微喷

30 x 40cm X6

2015



Q5:您认为在“有墙”空间内的创作与“无墙”环境下的创作,本质上有什么相似或不同?

郭熙:我觉得本质上并没有不同,艺术家的创作都和作品所处的环境是相关的,针对不同的环境状态自然会处理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Q6:您是否尝试过公共艺术创作?如果有机会,您希望以什么样的形式或媒介展开这样的创作?

郭熙:我没尝试过以个人去创作公共艺术作品,如果有机会我想也是应该先了解这个公共空间的环境开始再去想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展开。


大航海:第七个预言,香格纳展览现场(图片源自网络)

郭熙,最后一个故事:上帝与网友,装置,2014,©昊美术馆


郭熙,存放信仰的身体,录像装置,2014,©昊美术馆


关于艺术家


郭熙,1988年生于江苏盐城,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毕业后作为驻地艺术家前往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驻馆两年,2015年获得纽约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主要展览包括: “生活应用”,昊美术馆,上海(2019);“大航海:第七个预言”,香格纳画廊,上海(2018);“在场”,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8);“例外状态”,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zip”,今日美术馆,北京(2017);“疆域-地缘的拓扑”,OCAT 上海馆(2017);“林中路”,香格纳画廊,上海(2016);“大航海:一个倒错的人”,OCAT 上海馆(2016);“告诉我一个故事:地方性与叙事”,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16);“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chi K11美术馆,上海(2016);微信: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对话,亚洲协会德州中心,休斯顿,卫斯理大学美术馆,米德尔敦,美国;“Y世代之歌”, OCAT 上海馆(2015);“多重宇宙”,民生21世纪美术馆开馆展,上海(2014);“大航海预言发布”,80WSE画廊,纽约(2014);“大地备忘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4);“太平广记”,红砖美术馆开馆展,北京(2014);“噢!危机”, FrankenDael基金会,阿姆斯特丹(2012);8 Flats 8 Kunstenaars 500 m2 Kunst,阿姆斯特丹(2011);城市生命馆,上海世博会,上海(2010);“丛林”,站台中国,北京(2010);仁川国际电子艺术节,仁川,韩国(201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