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正杰:艺术市场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
发起人:art阿宝  回复数:0   浏览数:2226   最后更新:2008/11/10 10:52:10 by art阿宝
[楼主] art阿宝 2008-11-10 10:52:09
艺术财经 杂志

俸正杰:艺术市场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文/艺宝



俸正杰作品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有“卖相”的典型代表,他画里的艳装美女瞳仁向外,频频出现在以中国形象为主题的展览画册封面。从2006年到2008年,俸正杰作品价格随当代艺术市场的整体井喷扶摇直上,仅参考拍卖市场,成交率几乎达到100%,100万关口以上的有14张,其中3张以超200万元成交。艺术投资者、投机商将俸正杰看作继F4之后下一波市场的领涨者,而坊间关于有大庄家囤积炒作其作品的传闻纷杳踏来,俸正杰在业内业外被推上风口浪尖。

2008年,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比预料中提前一步蔓延到了艺术市场。10月4日至8日苏富比香港一连5天的秋拍,成为当代艺术行情调整的转舵时刻。中国当代艺术遭遇滑铁卢,以往市场追捧的明星艺术家的高价作品70%遭遇流拍。一直被看作市场指标性人物俸正杰的8件作品以略高于估价的价格勉强成交,成交价格缩水1/3强。一夜之间舆论口中的俸正杰从艺术市场爆棚的受益者转为泡沫消沉的受害人。事情是否真得如此严重?为何他的市场出现如此起伏?他的作品价格的波动背后真的有炒作么?让我们从俸正杰的艺术和市场的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艳俗:美术史上一席之地是市场基础
要追寻一个艺术家的市场历程,必须了解他的创作生涯的来龙去脉。俸正杰最早的成为系统的作品是《解剖》,创作于1992年左右。那时他还是在四川美院上学。一心逃离写实传统的他在解剖系列中,已经开始描绘那一时代的明星、英雄人物和普通老百姓,用解剖学的科学手法展示社会皮下肌肉的纹理。这一实验系列奠定了俸正杰艺术风格的基础。
1994年开始创作的《皮肤的叙述》透露出俸正杰“艳俗风格”的倾向。这个系列延续了两年时间,其间俸正杰经历了从四川迁居到北京,找工作、任教的周折,到1996年,《皮肤的叙述》系列成熟,俸正杰拿出20件左右的作品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举办了平生第一个个展。就在96年春天,“大众样板”、“艳装生活”等几个大型与艳俗有关的群展在俸正杰个展前后出台,艳俗风格全面浮出水面。很快,徐一晖被希克介绍到里昂双年展,郑圣天把罗氏兄弟推荐到圣保罗双年展,俸正杰参加在荷兰的“精神食粮”当代中国艺术展”…… 有了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的成功经验,一些游走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发掘者和推广人很快看到艳俗艺术在国际上的发展潜力,艳俗样式作为中国社会新形象得到国际参展的机会,以一个完整的面貌进入中国当代艺术潮流。俸正杰有意无意地被“拉上”了顺风船。



起步:“浪漫旅程”带来第一批买家1996年,《皮肤的叙述》个展之后,俸正杰开始面对转型。那时候的城市生活已经在悄悄追赶时髦和浮华,舶来的婚纱摄影店在北京城内出现,俸正杰对这一题材充满兴趣,“婚纱照本来很真实的一件事,但是摆拍、灯光、服装、气氛等原因让这一生活场景变得很假,这很有趣。”俸正杰拿影楼废弃的照片做样本摸索出以“浪漫旅程”为题作品。它恰当而夸张地表达经济浪潮下贫民暴发户的附庸风雅和无聊心态,透露出社会在面对物质富裕后的不知所措,也许感觉粗陋,但很明确,很快成为俸正杰早期作品中有代表性的图式。
1997年,中国艺术市场整体还不存在,购买艺术品的人更多的是出于喜爱和个人收藏体系的架构。“那时候我不知道所谓的市场在哪里,或许能卖画,但离自己似乎很远”,就在1997年之后,“浪漫旅程”给俸正杰带来收藏家和当时活跃的画廊、经纪人。希克就是比较早购买俸正杰作品的,浪漫旅程系列前前后后他购买了四张。尤伦斯夫妇经吴尔鹿介绍收藏了一张,之后东京画廊、香港少励画廊、天津泰达美术馆等均有收藏。“浪漫旅程”系列(加上与此相似的幸福等等)作品前后创作了40张左右,其中被收藏的大约有20多、30张,买家主要散布在欧洲。
自2004年二级市场兴起,“浪漫旅程”系列在拍卖市场上出现有近十张左右,由于是俸正杰早期代表性作品,很多长线收藏家仍然钟爱并且在拍卖市场上寻找它。1997年作浪漫旅程十八号经香港苏富比拍出68万余人民币,是这一系列中最高价格。






青睐:受市场钟爱的“中国肖像”
“几十美元、上千美元,几万美元到几十万美元,俸正杰之所以是一个指标性的人物,这不仅体现在他的市场轨迹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趋势的同步性上,也在于他提供的以中国肖像为代表的原创图示对社会批判、反讽的力度,从他的创作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 程昕东说。
俸正杰的作品一直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冲突有直接的关系。“我的转变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作得。”虽然浪漫旅程为俸正杰推开市场的大门,不过1999年俸正杰还是抛开它,开始截然不同的实验。到2001年,三个系列“酷”、“蝶恋花”、“中国肖像”的作品都已基本成型。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中国肖像”——传统的肖像画形式,不寻常的眼神变化,象征了中国在迅速的国际化冲击下的不安和慌乱,人们外表上的变化陈述了稳定价值系统的缺乏。“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准确的方式。” 俸正杰说。
从2002年开始,各种国际大展上的中国当代艺术部分,都少不了“中国肖像”。 俸正杰的这一系列前前后后创作了两百多张,其中2005年由于展览安排频繁产量较多。
中国肖像创作阶段,俸正杰与程昕东的合作尤其紧密,程昕东策划很多国际上的展览都有俸正杰参加,2002年在北京的程昕东空间俸正杰个展“包装”聚集相当的人气,中国肖像NO.1也是被程昕东收藏。70%左右的俸正杰作品都是经过程昕东卖出,所以那时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程昕东见证了和推动了俸正杰市场的全面开花,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1999年150cmX190cm的作品价格是2000美金,那么到2002年,100cmX130cm的价格也达到了2000美金,作品价格稳步上涨。



隐患:拍卖拉动价格落差
拍卖对当代艺术在国内的推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受信息封闭制约的国人,一夕之间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身边就有如此伟大的艺术,只不过这一醒悟的基础是拍卖记录的刷新。2005年之后,拍卖市场上俸正杰的作品增多,买家接受度很不错。到2006年,一张俸正杰100cmX80cm的作品在苏富比拍卖卖到均价5万美金,但这是同样尺寸作品的画廊价只有9000美金,连程昕东都为这个价格落差而惊讶。虽然一次拍卖不能作为根据,画廊也一直坚持控制价格缓慢上涨。但整体井喷以及升值空间的巨大,造成一些早期买家涌入到拍卖场上,2007-2008年(不计入未开始的08秋拍)俸正杰有60多件作品上拍,成交价格最高顶到260万。而几乎40岁以上的艺术家一般在市场上的作品不少于300-500张,俸正杰也不例外。接近百分之千的收益率、巨大的价格落差导致大批带有投资心态收藏的买家蜂拥出手。除二级市场之外,各地区投资性、投机性资金也介入当代艺术买卖中。之前备受争议的Estella Collection就是有计划抛售的案例。这种情况下,不管艺术家和作为一级市场的代理画廊没有能力主动出击,只是被动调整。
苏富比为10月夜场俸正杰上拍的8件作品中,除去为阿迪达斯奥运专场送拍的两件之外,时间跨度从97年到07年各阶段都有,可见在征集上下了功夫。苏富比本以为借奥运东风会有个好结果,没料到经济海啸的恐慌提前蔓延到艺术市场,盲目乐观正遇到天灾。去追究哪几个藏家在这个敏感时期抛出作品,现在已经不重要。市场整体过快过热造成的隐疾在拍卖之前就已存在。“拍卖和画廊价格没有空间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而当拍卖价格低于画廊价格的时候,画廊和艺术家必然会受到伤害。说明我们的艺术市场定价系统出了问题,这时候应该重新探讨市场规则和体系。”程昕东评价这一场拍卖的时候说,“当然画廊、拍卖行也要检讨自己”。拍卖是带有偶然性的竞投,拍场上的100万、1000万高价,不代表艺术家的画廊价格或者所有的作品都应该是这个价格。中国当代艺术的高速发展已经让所有身在其中的人受了益,同样它市场体制不健全不规范带来的弊病也会危害了所有人。




“也听说过有人在收集我的作品,但是不是在炒作?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太玄妙了。”俸正杰从来不避讳谈论市场问题:“故意避开或者过分关注,都是掉入了这个泥潭。”俸正杰依旧在按部就班沿自己的趣味和方向创作着,市场起落不能影响他创作的热情。“有创作想法的时候就要画。这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家都是自恋和自私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