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中国艺术给全球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
发起人:art-bon-bon  回复数:3   浏览数:2336   最后更新:2008/11/11 19:26:16 by 望京泥巴
[楼主] guest 2008-11-09 21:56:38
很有学术高度的文章
[沙发:1楼] guest 2008-11-11 13:11:55
咱中国人还向这怎么挣钱呢,老外倒替咱们操心了
[板凳:2楼] 望京泥巴 2008-11-11 19:26:15
中国艺术给外界带来的机遇是明显的.
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很做作的课题.这个问题有能力可以变成一个新鲜的,系统的,闻所未闻的理论本身.这个时候就找到它的合理性.
中国艺术在西方的带领下走了好长一段路.但最终发现无法再走下去.
而这一发现也使走过的路有了意义.
艺术永远是关于如何做新的开始,而不是如何打包过去.只有在开始的时候,过去才可以被打包.
晋人和宋人的成就中可以见证,艺术有总体特征,是因为生活的人的状态.

[地板:3楼] art-bon-bon 2008-11-09 21:56:39

中国艺术给全球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



2008年10月10日到12日,在伦敦牛津大学附近的迪奇里庄园(Ditchley Park)召开了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讨会。主要来自中国、英国和美国的博物馆的负责人、大学学者和艺术家参加了这个会议。此外也包括来自法国、荷兰等部分学者。

这次伦敦会议集中了来自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泰特美术馆、英国国家画廊,美国的大都会美术馆、洛杉矶当代艺术馆、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最顶尖的学者和负责人。中国出席会议的有高明潞、巫鸿、王璜生、周彦、费大为、黄专、朱其、汪建伟、张培力、隋建国、盛葳、王志亮等。此次会议由林明珠的中国艺术基金会和英国收藏家苏珊·海德(Susan Hayden)赞助。此次会议由中国艺术基金会和高明潞教授共同组织,会议由前英国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菲利普·多德主持。

会议原本是作为一次中英美三方高层学者和博物馆长的一次轻松的聊天对话会,但是会议开始后却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辩论,但也探讨了一些目前当代艺术与中国关系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迪奇里庄园也是丘吉尔在二战期间的居住地,在这里举行过许多国际重要会议,采用的是封闭式会议,所有参会者都将遵循英国的“查塔姆宫规则”,即任何与会人士不能对外公布任何言论是谁的发言。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将给西方带来什么挑战和机遇?这个会议的召开除了西方博物馆和艺术批评领域认为中国的崛起很快到来,还有一个直接原因,是跟最近两件事情有关的:一是中国的艺术市场的火爆,尤其是拍卖的价格不断创下纪录,另一个是英国的萨奇画廊(Saatchi Gallery)也在十月份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

在会议上,英美博物馆长和学者向中国学者提出一些基本问题:

1. 中国当代艺术的特性是什么?这种特性将对世界艺术有什么创造性的贡献?

2. 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艺术传统有什么联系?中国传统美学是什么?

3. 如果过去十五年西方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解释存在问题和错误,那么这些问题和错误在哪里?西方的博物馆应该怎样向西方观众解释中国当代艺术才是合适的?

最后也有一些西方学者提出,过去十五年西方艺术界中国当代艺术作了很多事情,现在中国经济崛起了,以后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欧美展览,中国的新富阶层是否能给与艺术赞助?

在最近十五年,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解释和收藏的主要是西方以及其他国家的双年展和画廊体系,除了像奥奎·恩韦左、罗伯特·斯托这样的优秀学者,来中国的大部分批评家、策展人、画廊老板基本上属于英美艺术圈的中下端人士,真正属于高端的英美博物馆和大学研究机构还没有真正介入。但近期西方和许多国家重要的艺术博物馆和大学研究机构也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并准备进行展览策划与之相关的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和博物馆收藏。但这个群体一般不可能匆忙做活动,此次会议可以看作他们向中国同行所作的一次系统的理论咨询和论证。

中国批评界近年批评西方展览和评论界的声音事实上也已经被这个博物馆和学者群体听到,比如欧美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对中国艺术家的选择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解释存在很多误解和误导,有些在中国人看来不重要的艺术家西方人觉得很重要,有些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解释只是表面化或者过于政治化,没有深入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层复杂性。有些对于艺术的政治和社会背景的解释甚至跟中国人自己的解释是相反的。西方的策展人和批评家到中国来了解艺术,大部分是一种旅游观光式的匆忙的了解,跟每个艺术家见面不过几个小时,就凭表面印象决定邀请某个艺术家参加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展的策划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判断没有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

上述问题事实上也存在于过去十年韩国、日本等国家策划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模式,因为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欧美的展览模式是对别的国家有影响的。这种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和推广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误解和误导,这实际上也误导了艺术收藏,这个结果现在越来越明显和严重。因为在资本对艺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期,国际展览体系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这种推广影响到后面当代艺术收藏,而艺术收藏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又强化了这种错误进一步加深,而不是得到解决。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现在正准备加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解释和收藏的欧美博物馆和学者就问,既然你们中国批评界认为我们过去十五年为中国当代艺术所做的事情存在很多错误,那么你们告诉我们,如何解释中国当代艺术的才是正确的,有哪些途径和路线?比如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绘画传统有什么联系?中国当代艺术与社会的变化有什么联系?中国艺术家的个人状态和最初的创作动机是什么样?当然,中国学者似乎并未完全为这种提问做好完全的理论准备。

但与会的中英美学者一致认为:对近十五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在中国以外地区的展览做一个重新评价是很重要的,这个评价的框架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到底有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国特征?这种中国特征是否与中国艺术传统有内在联系?中国艺术传统有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国美学?就像欧洲现代主义、美国二战以后的后现代主义一样。现在大家可能都想知道中国当代艺术有没有一个确定词汇可以指称中国艺术的当代特性,以及这种特性与中国美学的传统特性的联系。要作出这个判断,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

从中国的传统看,中国从唐代中期开始受佛教以及佛教艺术的影响,到明代后期即十七世纪又开始受西方写实艺术的影响。所以从唐代中期开始,并没有一种真正纯粹的中国美学,就像欧洲的基督教也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欧洲特性。从当代艺术看,中国当代艺术目前所达到的状态,相当于美国五十年代抽象表现主义的阶段,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在绘画语言上还是欧洲的,但在精神感觉和气质上已经具有美国特征了。中国当代艺术差不多也是这样一个模式,即艺术语言还是西方的,但精神内容是中国自己的了。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中国艺术的当代特性肯定是形成了,但它自身还没有最终形成一个独立的确定形态,它是一个还在形成和变化中的主体状态。但是国际艺术界开始想提前搞清楚这个现象了。并且试图想象中国的这种新艺术特征能不能给其他国家提供一种创造性的启发。所以中国当代艺术的解释和展览,既是对过去的重新评价和以及误解的纠正,也是面向未来前瞻性的讨论,中国当代艺术能否贡献出一种普遍主义的创造,就像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和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西方学者事实上为中国艺术提出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结束了向西方艺术语言学习,但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做艺术才是有意义的。实际上,中国目前的经济和政治形态也处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与西方以及周边国家普遍看好中国艺术的未来十年的这种乐观主义情绪不同的是,中国批评界近期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危机感,这表现在资本和市场正在迅速影响中国的当代艺术,而且使中国当代艺术有过度商业化的趋向,从而会影响中国艺术以后的创造力。

与会各方在会议最后一天,约定今后数年每年举行一次类似的会议。并在回国后彼此策划一些学术交流项目,比如访问学者交流、中英双语文献出版,让更多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信息传递到西方学术界。《艺术地图》杂志也被外国学者提议可以作为今后学术交流的一个双语平台。会议结束后,中外各方学者都感觉意犹未尽,彼此相见恨晚。这也可以说近十五年的一次里程碑会议,中西两个体系的高端学者群体首次相会,就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平等坦诚的对话。

经过十数年的隔阂,使中国当代艺术以更真实、客观、全面的面目让西方了解为期不远。但更重要的还是需要中国艺术界做好自己的工作,比如做好理论和艺术史的基础研究,出版更多的介绍中国艺术的英文出版物,使更多的中国民间资本投入建立真正的学术赞助体制。只有这样,中国当代艺术才能真正对世界艺术产生创造性的贡献。


2008年10月13日写于伦敦Kensington

2008年10月22日修改于北京望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