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宇路|一名艺术家来到广州扉美术馆,给这里每位员工放了半个月假
发起人:无厘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062   最后更新:2021/01/18 11:56:31 by 无厘头
[楼主] 无厘头 2021-01-18 11:56:31

来源:北京公社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Livin广州”,撰文大力,编辑小李,摄影santo,设计小郭。


如果每月多出一个七天长假

你会怎么安排呢?

这并非什么不切实际的空想

而是网红艺术家葛宇路

在广州扉美术馆进行的艺术实验

它面对所有人,且仍在进行中……

第一次在扉美术馆见到葛宇路时,他穿着深黄色基础款T恤和黑色短裤,络腮胡,小腿粗壮,发型接近蘑菇头,像某个奉行极简主义的乏味宅男。

但实际上,即便在以标新立异著称的行为艺术中,他的作品都称得上大胆和有新意。


葛宇路在艺术上的名声,主要源于他用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方式,便在北京拥有了一条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路。

*「葛宇路」被收录入进地图


他做了若干块几可乱真的写有「葛宇路」的路牌张挂在北京的一条无名小路上之后,这条小路就先后被高德地图、民政区域地名公共服务系统、百度地图等收录。

这个带着几分游戏性质的行为艺术,被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媒体报道,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葛宇路」一词成为当时微博和知乎搜索量最多的关键词之一。

*那块写着「葛宇路」的路牌,就是他找人定做的


另一个作品,《对视》,葛宇路在街边寻找监控摄像头,然后坐到自制的梯子顶端,与摄像头进行对视,直到摄像头背后的人来找他为止。

他说:「我争取盯几个小时把摄像头背后的人看出来,也许在此之前我们能够有一瞬间的对视,那就很棒了,那一瞬间会有一种温情。

*正在与监控摄像头对视的葛宇路


这就是葛宇路,他极擅长找到特别且刁钻的角度,去和看似密不透风的存在开玩笑。


这一次,他开玩笑的对象大家都很熟悉——「工作」,而呈现方式依然生猛,以至于初到展览现场时,大部分人都会想问「这是什么鬼」。

*葛宇路自己刷漆的墙,写着个展名以及展期


展馆好像还没完工——陈列墙破得金属框架完全裸露,上面用磁铁吸附着很多乱七八糟的物件。


纸质文件占了大多数,什么都有,从开幕流程安排表、宾客来访接待流程及标准,到个展项目预算单,甚至是大厦要灭四害的通知……

还悬挂着几台电视机,播的影像不知所云。比如其中一台,循环播放着葛宇路本人倾情录制的《纸质**折叠教学视频》。

陈列墙如牢笼般围出一块空地,中央是一个永远没人坐的工位:一套随处可见的办公桌椅以及一块字迹密密麻麻的白板。

再加上放置在角落的打卡机,便构成了网红艺术家葛宇路在广州扉美术馆办的个展「搞搞震,冇帮衬」的主要展品《假日时光》,其主要特点是:普通且简陋,还透着一股古怪。

如果你就此转身离开,那就走宝了。再多给几分耐心,你的困惑将很快转为恍然大悟,且过程常常伴随着惊喜或感动,甚至得以重新审视自己。


因为这场展览想讨论的是「工作中休息的权利」,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可以将它理解为一场持续数月的表演——


在长达4个月的展期内,葛宇路将化身打工人,每周代替一位扉美术馆员工上班,并把自己工作的过程、感受以及接触到的文件进行记录和展出。

*葛宇路会把自己的「打工日记」定期更新在展厅


而对于被替班的员工来说,展览期间,艺术不再是一次工作,而变成一次休息。她们要做的,是以艺术之名享受一个超长假期。

这场表演面对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它也是即时更新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展出的内容。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实验中,葛宇路将艺术馆中被忽略的打工人日常,借由艺术家的身份重新演绎出来,去引导大家反思:「工作和休息,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二次去采访时发现,「Livin广州」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被展出

去年的一次闲聊中,艺术馆工作人员对艺术的抱怨,让葛宇路感到非常荒诞。「明明是离艺术最近的人,理应是对艺术最能接受最喜欢的,但现实似乎正好相反。」


对他们而言,艺术已经让位于工作。于是他想,如果将工作转变成一场行为艺术,也许情况会有所改善。


数月后,葛宇路个展「搞搞震,冇帮衬」在广州扉美术馆正式开幕,这里核心团队主要有三人:俊俊、希翎和雪莹。

每周工作开始前,葛宇路都会拿到一份清单,上面列出的是被替班的同事觉得葛宇路能胜任的工作,交由他来帮忙完成 —— 其中大部分是杂务。

*替班中的打工人葛宇路

他这才发现,在艺术馆工作听着光鲜亮丽,其实多的是琐碎的鸡毛蒜皮。收不完的快递、签不完的名、对接不完的小窗口,还有开不完的**。

部分额外的工作量是因为有些艺术家没做好分内事,把方案丢艺术馆后就不管了。从买材料到制作细节到各种协调,统统是艺术馆员工们在帮着上蹿下跳。

「或许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几句话背后,涉及到多大的工作量。」葛宇路说,「但艺术家做到这份上,说是领导也完全不为过。」

但即便如此,葛宇路的艺术家身份和视角,还是让他在扉美术馆的工作日常中找到不少趣味和素材。


在葛宇路代替同事希翎工作时,她那周的工作恰好是和葛宇路确认个展各项事宜。


于是局面变得有些滑稽:葛宇路在那一周里要自己和自己对接,并且自己督促自己按时间节点完成作品。

有一次,葛宇路意外发现了一份同事做的展览开幕流程表,其内容之详尽之精确,让他忍不住要鼓掌。


但讽刺的是,这样一份「华丽到堪称杰作」的流程表,并没有任何人真正需要去使用到它。这样一个严谨但完全没有功能的东西,已经非常接近葛宇路理解中的艺术。


他还说:「这或许也是每一位社畜都经历过的——花很大功夫做了很多事情,最后生产了出一个精美但无用的东西。」

被艺术放的假原计划这样安排:从今年九月到明年一月,扉美术馆三位员工轮流休假,每次休七天。(但后来因为葛宇路被工作击垮,最终改为一共替班九周,每位员工各休息三周。)


俊俊是最不放心走开的那位,一开始休假时,她就待在家里休息,电脑在身边一有什么事也方便处理。


而等到明确了葛宇路的能力边界后,她便敢放开去玩了——第二次休假刚好是她生日,于是开开心心度假去了。

俊俊最印象深刻的,是假期中有一天完全没有被任何工作打扰到,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假日。谈到这个时,她边处理着手上的工作,脸上仍不自觉露出笑容。

*排班表也作为作品被展出


在这个从天而降的假期里,雪莹参加了一个活动,游荡到贵阳,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个晚上特别美好,民宿老板带着他们把屋里废弃的旧床板搬到天台,搭成篝火点燃,又拿出最好的音响放起了歌,大家围着篝火喝着酒聊着天。


在旧屋的天台上,可望见远处极崭新极耀眼的高楼大厦,有那么一瞬间,那些建筑在雪莹眼中起火爆炸然后消失了,像《搏击者俱乐部》里那样。


她说:「可能之前有点压抑吧,那一刻感受到一种很开阔的自由感。」

*贵阳天台篝火夜


希翎被艺术放假时,刚好遇上国庆,于是拥有了一个十几天的长假。

她和朋友跑到成都重庆疯玩,「开心到完全不想回去上班」。每人见到希翎后,都会相信她得到了真正的休息——休完假后,她和之前眼神都写满疲惫的样子判若两人。

希翎觉得,被艺术放假如同一次安全的出轨。脱离了日常的生活轨迹,看到了很多没见过的风景,但又不用因为担心丢了工作没有收入而感到焦虑,所以更加自由。

跟家人朋友解释自己为什么有假可以放,是放假中很有趣的一个环节。


听完之后对方的表情通常充满困惑,没想到除了法定假期年假病假事假之外,还能有因为艺术放的假。

而另一边,当同事正享受艺术带来的假期时,葛宇路却在艺术带来的工作中饱受折磨。

随着实验的进行,一种更加普遍和辽阔的苦难逐渐将他淹没——由工作中的琐碎和乏味引起的「无意义感」。


即便以艺术的方式,这种苦难也几乎无法消解。很多个早上葛宇路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是不想去上班。一去到那边,就会被各种杂务缠住,回过神来一天就没了。

更气人的是,虽然一整天都在忙,回想一下却也说不出具体忙什么,第二天醒来就全忘了。他觉得自己的时间,正在被工作无情吞噬,连渣都不剩。

葛宇路明明知道,自己正在做作品,并不是真正的打工,但还是痛苦,和天底下所有打工人一样。

这种痛苦像一只强有力的手捂住葛宇路口鼻,让他窒息。为了获取「氧气」,他用了天底下所有打工人都会的技巧——摸鱼。


他将其称为「柔软的武器」,还有指导理论:企业规则本身就是过分严格的,因为它默认了人会偷懒。如果我们严格按规矩来,身体绝对吃不消。

聊到这时,在旁有位观众恍然大悟:「怪不得明明写了七点闭馆,我上次六点多来这里就关门了!」葛宇路听完一句话不敢说,只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笑得有些尴尬。

那个样子,很难将他和坐在梯子顶端与监控对视的行为艺术家联系起来。

*替班的葛宇路,屏幕显示音乐播放器页面

除了替班和摸鱼,葛宇路还带领着同事进行了一些合理的争取。

在休息日被安排工作时,葛宇路会把加班的理由问清楚,他的坚持也带动了同事对馆长的进一步追问。


最后通过跟领导沟通,大家的休息质量都得到了更好的重视。

「虽然这不是很难的一件事,但我还是非常感动,因为它意味着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沟通去改善的。」葛宇路说,「这不能说是替别人发声,因为我也算其中的一员。」

但好玩的是,雪莹和希翎从来没将葛宇路当成自己的同事,她们觉得艺术家的特权一直存在于他身上。

希翎说,「如果不是因为他是艺术家,机构怎么会让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人来替班。而且他始终是自由的,等展览结束,完全可以拍拍屁股走人。」

如果没有艺术家的「降临」,一个没有特权的打工人,怎样在工作中争取到休息的权利呢?没有艺术家的「撑腰」,我们真的有勇气去向领导如实反映吗?

葛宇路认为,我们所需要的休息,本质是一种经过确认的合法的无所事事。


关于如何获得这种休息,他只能在能力范围内给大家做个示范,但答案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

就像他在扉美术馆值班时,因为展览过于奇特,常常会遇到别人站在美术馆里问「美术馆怎么走」。


有位观众更夸张,直接问「展品在哪里」还有「艺术在哪里」,像对一名艺术家的灵魂拷问。而葛宇路这样回答:「展品在那边,但艺术在哪里,这个需要你自己去找。」

*展览现场看得入迷的观众


于是我试着在他的个展中寻找「怎么在工作中获得休息权利」的答案。

展厅布置的陈列墙,连同吸附在墙上的各种物件形成牢笼,中间是一个没人的工位,这是一个完美的暗喻——就像我们困在工作中的样子。

而实际上,组成「牢笼」的金属框架之间的缝隙极大,人完全可以「穿墙而过」,前提是你要先有这个想法。

这是我从这个展中得到答案,而你的答案是什么?这需要自己去展览现场找。


Ref.

1. 《葛宇路谈<假日时光>| ARTFORUM采访》 ARTFORUM中文网  郭芸

2. 《那个把自己名字变成路名的葛宇路,还在尝试用艺术表达》好奇心研究所 刘璐天

3. 《沈大成对话葛宇路:小职员作家的人生信条 | 随机波动x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4. 《葛宇路 吹往北京的风》南方人物周刊 蒯乐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