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国外潜力年轻艺术家?他们提供了一份内行参考名单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1   浏览数:1249   最后更新:2020/12/17 13:06:45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20-12-17 11:46:13

来源:Hi艺术  


统筹 | 朝贝
采访 | 朝贝、罗颖、晓晨、天琪、舒元
图片提供丨本刊资料室


除了拍卖场上偶尔爆出的年轻的艺术明星之外,我们似乎仍然缺乏对于西方年轻艺术家普遍面貌的认识。在聚光灯频闪的拍卖场上,日内瓦·费吉斯、戴纳·舒茨、阿莫奥克·博福、萨勒曼·图尔等“70、80后”西方年轻艺术家的表现不可谓不亮眼;而另一部分年轻面孔如卢卡斯·阿鲁达、西普瑞安·盖拉德、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莎芭拉拉·塞尔弗,则悄然通过美术馆、画廊的展览进入国内观众的视野。

我们邀请了包括收藏家、画廊主、美术馆创始人及艺术品经纪人等不同身份在内的9位嘉宾,通过他们各自的视角推荐5-10位值得关注的西方年轻艺术家,除了“70、80后”,也不乏“90后”面孔。相比于我们更加熟悉的中国年轻艺术家,你或许还想了解这些西方小鲜肉们的成名之路。他们是如何在拍卖场上叱诧风云,又怎样在美术馆中乘风破浪呢?

雷宛萤

木木美术馆创始人之一


推荐名单

奥斯丁·李 Austin Lee(b.1983,美国)

萨尔曼·托尔 Salman Toor(b.1983,巴基斯坦)

朱莉·博菲尔斯 Julie Beaufils(b.1987,法国)

西村有 Yu Nishimura(b.1982,日本)

卢卡斯·阿鲁达 Lucas Arruda(b.1983,巴西)

西村有 Yu Nishimura
b.1982,日本

最初见到西村有的作品是在巴黎的一个博览会上,当时我就被他画面中安静的气氛所吸引。去年我曾拜访过他位于东京郊外山里的工作室,从市区开车过去大概一个多小时。我觉得现在能够以这样一种安静的方式去创作的画家并不多,从他的生活方式到作品题材,以及画面传递出来的气氛,都相当美好和纯真。这与日本大师熊谷守一在某种程度上有些许相似性。西村有的绘画语言也非常独特,他善于运用多重透视,在绘画过程中不断变换视点,寻找并还原了记忆深处的画面。画面中有点儿动漫的元素,但是绘画性又极强,有些作品中还透出日本传统水墨画的影子。

西村有《Beach and P**ement》22×27.3cm 布面油画 2020

西村有《Paddy》80.3×100cm 布面油画 2020

西村有《Trees》227.3×181.8cm 布面油画 2018


卢卡斯·阿鲁达 Lucas Arruda
b.1983,巴西


大概在七八年前Frieze博览会上,Lucas Arruda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画家。如今他已在国内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并被卓纳画廊代理。Lucas的作品围绕“风景”展开,基本不超过三种题材:海景、大海或丛林。正如木木美术馆正在展出的莫兰迪,他们的相似性在于题材都很局限,但同时又将这些题材演绎得非常无限。我曾跟Lucas聊过这个问题,他画的看似是海平面,但其实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所以没有一幅作品、没有一个瞬间是一样的。


Lucas的风景画通常精致小巧,题材同时涉及古典与当代,它们不仅仅是对景观的记录,而是通过绘画对光进行研究。我们曾经去柏林拜访他的工作室,发现墙上挂了一个木制十字架,与他的画作并置。当时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摆放?他说每画完一幅画,就把它们放在一起看看有没有违和感。如果不违和,就说明这幅画完成了。这让我想到塞尚,他每次画完之后,也要将作品摆放到大自然里面去看,如果不逊色于自然很多,他觉得这幅画就可以成立。

卢卡斯·阿鲁达个展,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池社展览现场


卢卡斯·阿鲁达《无题(出自“沙漠-模型”系列)》30×37cm 布面油画 2020


乔志兵

收藏家、乔空间及油罐艺术中心创始人


推荐名单

威廉·萨奈尔 Wilhelm Sasnal(b.1972,波兰)

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 Adrián Villar Rojas(b.1980,阿根廷)

西普瑞安·盖拉德 Cyprien Gaillard(b.1980,法国)

梁慧圭 Haegue Yang(b.1971,韩国)

安德罗·维库亚 Andro Wekua(b.1977,格鲁吉亚)


西普瑞安·盖拉德 Cyprien Gaillard
b.1980,法国


西普瑞安的艺术实践涵盖很多方面——从绘画到雕塑,从纪录性影像到大地艺术。可以说他的艺术创作从来不被固定的边界所限制。而他所关注的,也是人类纪时代中关于废弃的人造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张力。西普瑞安寻求在崩塌毁灭中那稍瞬即逝的柔软情感,探寻一种诗性的美学。在社会进步的快速潮流中,西普瑞安以废墟式的美激发观众的现代社会共鸣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作为一个1980年出生的艺术家,能够掌握如此宏大的,纪念性式的人文艺术叙事方式,是非常值得艺术界关注的。


西普瑞安·盖拉德个展“海湾到海湾”,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 Adrián Villar Rojas
b.1980,阿根廷


推荐阿德里安的理由来自很多方面。一是他独特的艺术实践手段:游牧式,在地性,以及延续性。二是他的作品涵盖许多艺术种类;阿德里安希望通过其艺术实践,去突破艺术本体论(去突破现有对于“艺术”的定论)。阿德里安在艺术实践历程所关注与探讨的,涵盖了去人类中心主义,历史的其它可能性,平行时空等等的极为广阔的学科疆域。作品中充满隐喻,引发观者哲学性的思考。

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个展“有时候你会想,在一个相互连接的宇宙中,谁在梦到谁?”,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装置作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屋顶花园展览现场


寿含章

艺术经纪人、苏黎世大学艺术史硕士


推荐名单

弗里德里希·库纳什 Friedrich Kunath(b.1974,德国)

朱利安·夏利耶 Julian Charrière(b.1987,瑞士)

尼尔·霍德 Nir Hod(b.1970,以色列)

胡尔达·古兹曼 Hulda Guzmán(b.1984,多米尼加)

莎芭拉拉·塞尔弗 Tschabalala Self(b.1990,美国)

大谷工作室 Otani Workshop(b.1980,日本)


弗里德里希·库纳什 Friedrich Kunath
b.1974,德国


关于弗里德里希·库纳什2010年之前的作品,我了解得不多,因为他最出色的作品我认为是最近这几年的事。那些色彩对比度强烈的夕阳情景,雕塑般坐立在水彩之上的油彩,还有日记般的字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创作中透露的德国浪漫主义风格如梦如幻,也有着对过去世界的缅怀。虽看似庄严,态度中却有着一丝嘲讽,嘲讽自己,也嘲讽天地。这种嘲讽,因其柔软和真诚的质地,最终成为了一种高级幽默。弗里德里希·库纳什作品中的幽默来自那些简单的字句,看似孤单又感伤,却能让人会心一笑。今年秋天,我爱上了这个男人,这个Hunting High & Low的人类,身上飘着尘土和酒气的骑士。并希望自己也是那样的人。

弗里德里希·库纳什《First Life Takes Time Then Time Takes Life》152.4×152.4cm 布面油画、丙烯 2018

弗里德里希·库纳什《P.S. I still do》116.8×162.6cm 布面油画、压克力、墨水、丝网印刷 2017

弗里德里希·库纳什《There's Too Much Love》177.8×147.3cm 布面丙烯、木炭、石墨 201


朱利安·夏利耶 Julian Charrière
b.1987,瑞士


朱利安·夏利耶的创作跳跃在不同的领域,他想告诉我们在生命中错过的灵活性。他是一个在广袤大地上提取信息并带回给我们的使者。他用不同的媒介进行创作,在过去10年间去了地球上人迹罕至的边缘,无论是极地,还是发生核泄漏灾难的切尔诺贝利,在一次次冒险中Julian总能收获到出色的成果。他对这些地域的调研融合了地理,生物,物理,历史与考古学。时间是他作品的重要特质,包含了沉重的过去,一晃而过的现在与岌岌可危的未来。

朱利安·夏利耶《Some Pigeon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用食用颜料涂染60多只鸽子放回自然,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朱利安·夏利耶《Future Fossil Spaces》一组盐砖搭建的塔柱,2014

朱利安·夏利耶《The Blue Fossil Entropic Stories》一个单薄的人类站在冰山上用喷焰装置8小时来融化脚下的冰层,2013


大谷工作室 Otani Workshop
b.1980,日本


大谷工作室的作品中很多是孩童的脸,当你看着他们的脸庞,会吃惊发现即便是孩子也会有自己的许多故事。他创作的孩子们虽有着朴实的质地,但我在那些稚嫩的脸庞上看不到他们曾经寄存的母体,他们是如此得独立,藏着自己的故事,显露着深不可测的安宁,安宁地在世间飘零着,而当我观赏它们的时候,幼年的我会突然跑到成年的我之前,悄悄打量它们。


大谷工作室作品中孩童的脸


来梦馨 Sherry Lai

SPURS画廊合伙人


推荐名单

杰西·莫克林 Jesse Mockrin(b.1981,美国)

希拉里·佩希斯 Hilary Pecis(b.1979,美国)

卡西·纳莫达 Cassi Namoda(b.1988,莫桑比克)

斯蒂芬妮·海因策 Stefanie Heinze(b.1987,德国)

路易丝·伯内特 Louise Bonnet(b.1970,瑞士)

詹娜·格里邦 Jenna Gribbon(b.1978,美国)

多米尼克·冯 Dominique Fung(b.1987,加拿大)

克洛伊·怀斯 Chloe Wise(b.1990,加拿大)

阿纳斯塔西亚·巴伊 Anastasia Bay(b.1988,法国)


希拉里·佩希斯 Hilary Pecis
b.1979,美国


这份推荐名单都是我近一年内比较关注的“70、80后”女性艺术家,以架上绘画为主,其中不乏已经完成从中小型画廊转会到一线画廊的艺术家,也包括正在被不同大画廊争抢的艺术家。


Hilary Pecis的绘画使用繁复而迷人的方式捕捉她所居住的空间。她在绘画中会广泛地援引绘画的历史,并且同时敏锐地捕捉当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氛围。我经常被她静物画面中的各种细节所吸引,并跟随附着丰富纹饰的生活物件进入艺术家创造的空间。Hilary和她同为艺术家的先生都酷爱收集Art Books,作品中大量关于艺术书籍的描绘也表达了他们对艺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希拉里·佩希斯个展“山谷背风处”,SPURS画廊展览现场,这是Hilary在中国的首场个展,展至12月27日

希拉里·佩西斯《好孩子》173×137cm 布面丙烯 2020


卡西·纳莫达 Cassi Namoda
b.1988,莫桑比克


Cassi Namoda作为一位非裔的年轻女性艺术家,作品探讨了她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私密关系,充斥着舒适又亲近的氛围,画面洋溢着的热烈情感令人着迷。前段时间在一个Podcast上听到Katy Hessel谈论“The Great Women Artists”,其中一期就聊到了Cassi,让我开始对她的创作和个人背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卡西·纳莫达《马瑞雅的自由精神》2020


(未完待续)

[沙发:1楼] babyqueen 2020-12-17 13:06:45

(接上)


花笑婵

户尔空间负责人


推荐名单

玛格丽特·胡默 Marguerite Humeau(b.1986,英国)

阿尔瓦罗·乌尔巴诺 Alvaro Urbano(b.1983,西班牙)

拉斐拉·沃格尔 Raphael***ogel(b.1988,德国)

拉斐尔·多梅内克 Rafael Domenech(b.1989,古巴)

莫妮拉·卡迪里 Monira Al Qadiri(b.1983,科威特

伊莎贝拉·菲尔克斯 Isabella Fürnkäs(b.1988,德国)

邦尼·罗杰斯 Bunny Rogers(b.1990,美国)

林登·约翰逊 Rindon Johnson(b.1990,美国)

卡拉·汉高&马克思·皮特戈夫 Calla Henkel&Max Pitegoff(b.1988&1987,美国)

莫妮拉·卡迪里 Monira Al Qadiri
b.1983,科威特


我是从两年前Monira入围Future Generation Prize时开始关注的艺术家,因为同在柏林我们也有很多深度交流。Monira是一位没有自我身份定义的艺术家,来自科威特,出生于塞内加尔,在日本受教育生活10年,生活工作于柏林。她的作品研究重点是诗歌、音乐、艺术和宗教习俗所带来的中东悲伤的美学。她的工作探索了非常规的性别认同,石油文化及其可能的未来。《Feeling  Dubbing》行为角色扮演是我很喜欢的作品之一,艺术家将生活经历文化以幽默的手法呈现出对自我意识的思考。


莫妮拉·卡迪里《Feeling  Dubbing》现场表演 2017


拉斐尔·多梅内克 Rafael Domenech
b.1989,古巴


Rafael Domenech是一名出生于古巴的艺术家,他在社会主义制度中长大并接受教育,对建筑空间和公共宣传的兴趣自然地为Rafael的早期作品奠定了基础。移居美国后,艺术家通过转型,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艺术语言,融合了美国的文化,并找到了更多更广泛的兴趣点。Rafael利用建筑现有的结构,特别是工业龙门系统的轨道,作为生产和便利工作的机器,以应对展览空间作为前电车修理厂的条件。通过安装由铝框架建筑网制成的大面板,创建出了他所谓的“空间调制器”,该空间调制器创建了多种建筑配置,作品展示了当代艺术机构的各种可能性和希望。


Rafael Domenech大型空间装置《Model to exhaust this place》,Sculpture Center New York展览现场

Rafael Domenech《移动症候群》35×20×40cm 亚克力、电线、LED


卢玫

候鸟空间负责人


推荐名单

克拉拉·布鲁曼 Clara Brörmann(b.1982,德国)

马龙·沃斯特 Marlon Wobst(b.1980,德国)

乔治·奥斯卡 Georg Oskar(b.1985,冰岛)

平松天树 Tenki Hiramatsu(b.1986,日本)

扬·泽勒 Jan Zöller(b.1992,德国)

丁门·格劳&梅尔基奥·格劳 Timon & Melchior Grau(德国)

铃木悠哉 Yuya Suzuki(b.1983,日本)

奇瑟琪 SeulKi Ki(b.1983,韩国)

桑娅·雅科夫列娃 Sonja Yakovleva(b.1989,德国)

布兰登·利普奇克 Brandon Lipchik(b.1993,德国)

铃木悠哉 Yuya Suzuki
b.1983,日本


铃木悠哉以影像、雕塑、动画、绘画和素描等形式创作,并完成了诸多公共艺术项目。为寻找一种新的视觉语言,铃木悠哉回应着周围的环境:极简的、非晶体的、半对称的形状和明亮、炽热的颜色代表着艺术家对世界的感知。铃木的图像能集成音节,铿锵有力,抑扬顿挫,但这个集合并不提供一个明确的意义,他使图像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作为一种视觉的语言。


铃木悠哉个展广州Public Space展览现场

铃木悠哉公共空间示范案例-札幌,2016,日本艺术节大奖获奖作品


乔治·奥斯卡 Georg Oskar
b.1985,冰岛


冰岛年轻画家乔治·奥斯卡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黑暗压抑,但同时也很幽默有趣。乍一看,他的作品彰显出一种天真、愚蠢的卡通趣味。仔细看,就能感受到奥斯卡的黑暗和歇斯底里。他的世界里有很多悲哀的人物,代表着人类混乱与阴暗,而场景则展现了未实现的梦想、奇特的愿望和难以言表的情感发泄。他用经典的卡通形象来表达人类矛盾的思想,更深一层地进入了人生的黑暗面。

乔治·奥斯卡《Junkies Anonymous》190×170cm 布面油画、丙烯 2020

乔治·奥斯卡《Confusion then Death》190×180cm 亚麻布油画、丙烯、喷绘 2020


里柯 Enrico Polato

胶囊上海负责人


推荐名单

莎拉·福克斯 Sarah Faux(b.1986,美国)

艾薇·海德曼 Ivy Haldeman(b.1985,美国)

安东尼·艾柯诺 Anthony Iacono(b.1987,美国)

道格拉斯·莱杰 Douglas Rieger(b.1984,美国)

亚历山德罗·泰尔迪 Alessandro Teoldi(b.1987,意大利)

费利佩·贝扎 Felipe Baeza(b.1987,墨西哥)

埃里卡·韦尔祖蒂 Erik***erzutti(b.1971,巴西)

乔丹·凯西 Jordan Kasey(b.1985,美国)

鲁迪·克雷莫尼 Rudy Cremonini(b.1981,意大利)

塞莱斯特·拉彭 Celeste Rapone(b.1985,美国)

莎拉·福克斯 Sarah Faux
b.1986,美国


莎拉·福克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转换游刃有余,别具一格甚至出人意料。她开创了一种独特且高级的个人风格,所以很难将其简单归类为再现或者具象画家。莎拉·福克斯还拥有坚定的藏家和支持者,绝对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年轻艺术家。

莎拉·福克斯个展“于她完美”胶囊上海展览现场

莎拉·福克斯《复杂的游戏》248.6×351.6cm 切割布面上油画、颜料和染料 2020


酒仙桥一姐

《Hi艺术》专栏作家


推荐名单

勒内特·亚多姆-博克耶 Lynette Yiadom-Boakye(b.1977,英国)

戴纳·舒茨 Dana Schutz(b.1976,美国)

莎芭拉拉·塞尔弗 Tschabalala Self(b.1990,美国)

阿莫奥克·博福 Amoako Boafo(b.1984,加纳)

亚历克斯·加德纳 Alex Gardner(b.1987,美国)

德里克·福乔 Derek Fordjour(b.1974,美国)

盐田千春 Chiharu Shiota(b.1972,日本)

克劳蒂亚·孔德 Claudia Comte(b.1983,瑞士)

克劳蒂亚·孔德 Claudia Comete
b.1983,瑞士


我从2017左右开始关注Claudia Comete。她那种大刀阔斧、大线条同时又很严谨的创作风格深得我心。对多种媒介、大场景的把控力非常出色。思考路径清晰实在,呈现效果又很彻底,我觉得堪称年轻女性艺术家之光。

克劳蒂亚·孔德《HAHAHA》瑞士Bex艺术三年展现场,2014

克劳蒂亚·孔德《Curves and Zigzags》 299.7×2999.7cm 丙烯颜料壁画 2017

克劳蒂亚·孔德《Black and White Circles in the Sky》苏黎世Münsterhof广场展览现场 2017


盐田千春 Chiharu Shiota
b.1972,日本


其实盐田千春的媒介和语言选择,比如编织、丝线、红色等等,并没有走出传统女性艺术家擅长的领域。但她的作品透露出幽静、淡然、细腻和对空间无声的占领还是很有诗意的,喜欢!

盐田千春《手牵手》,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展览现场 2019

盐田千春《去向何方?》白色羊毛、金属丝、绳索  2017


德里克·福乔 Derek Fordjour
b.1986,美国


Derek Fordjour是最近很热的黑人艺术家之一。但他跟Amoako Boafo这种有点原始野性,或者其他黑人艺术家擅用拼贴、民族特色材料这种不同,他的作品有深深的西方绘画风格的浸染,比如巴尔蒂斯,甚至毕加索的蓝色和玫瑰时期的风貌。而且他不惧于展示出这一面,我觉得很棒,很个人。在黑人艺术潮流中令人耳目一新。

德里克·德朱尔“JRRNNYS”Night Gallery展览现场 2019

德里克·德朱尔《Half Mast》惠特尼博物馆展览现场 2018


伦敦三叔

艺术品经纪人


推荐名单

日内瓦·费吉斯 Genieve Figgis(b.1972,爱尔兰)

弗里德里希·库纳什 Friedrich Kunath(b.1974,德国)

莎芭拉拉·塞尔弗 Tschabalala Self(b.1990,美国)

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 Adrián Villar Rojas(b.1980,阿根廷)

萨尔曼·托尔 Salman Toor(b.1983,巴基斯坦)

艾德里安·格尼 Adrian Ghenie(b.1974,罗马尼亚)

萨尔曼·托尔 Salman Toor
b.1983,巴基斯坦


1983年出生于巴基斯坦的Salman Toor,如今在市场的对标是冲着Adrian Ghenie来的,他的绘画表面上看是轻松不羁的,不过对一个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地区长大的艺术家,超现实的虚构画面空间里,不可能长期保持对时政的中立或冷漠。他的经历的确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印度和波斯的传统绘画语言又给了他不同视觉效果与观众的可能,熟悉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被认知的人应该不会觉得这种套路陌生。不过对我而言,是他作品里面的印度和波斯的元素让人爱不释手,难以忘怀。

萨尔曼·托尔个展“How Will I Know”惠特尼博物馆展览现场 2020

萨尔曼·托尔《团体舞蹈》119×152cm 油彩 麻布 2012,以403.2万港元成交于2020保利拍卖×富艺斯联合拍卖,刷新个人成交纪录


艾德里安·格尼 Adrian Ghenie
b.1974,罗马尼亚


Adrian Ghenie毫无疑问是这个年龄段最耀眼的艺术家,1977年出生,不算太年轻,他的作品价格现在已经高到口袋不够深的艺术收藏家都不好意思去打听。2016年在伦敦佳士得夜场就创造了接近1000万美元的价格纪录,对艺术市场里的大部分人而言,如果在2008年之前没有下手买到他的作品(那时候不超过10万美元),就和在2006年前错过彼得·多依格(Peter Doig)和伊丽莎白·佩顿(Elizabeth Peyton)一样,就别再惦记了,势利眼的代理画廊那里有和艺术家寿命等长的等候名单。


我和来欧洲参加艺术博览会的中国收藏家聊了十几年,干嘛非要死盯着西方的新生代艺术家,国内的“70、80后”不香吗?例如,屠宏涛、贾蔼力、韦嘉、欧阳春、仇晓飞等等。如果非要按出生年代划分“70、80后”的话,1970年出生的英国女画家珍妮·萨维尔(Jenny S**ille)才是市场的老大,2018年的拍卖纪录是1250万美元。不过我一点都不喜欢。

艾德里安·格尼《Lidless Eye》43×30cm 2015

艾德里安·格尼《The Bridge》239.7×199.7cm 布面油画 2015


日内瓦·费吉斯 Genieve Figgis
b.1972,爱尔兰


在英国生活的人,可能比较能喜欢上Genieve Figgis的作品,来自爱尔兰的“70后”女艺术家。2016年去巴塞尔迈阿密前在纽约第一次看到她作品,是个小小的个展叫“罗密欧与朱丽叶”,作品尺幅都不大,画面轻松还有点儿戏剧性,熟悉爱尔兰文学的人可以很快就感知作品的戏剧性倾向。虚构的豪华大屋、传统的人物或风景,经常被放在风马牛不相及、格格不入的梦幻般的场景里,展示着一种迷人的惊世骇俗的英国人的诙谐。那个时候,不到一万英镑的价格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所以作品早早售罄,同行的友人没一个人有机会在那时购藏。

日内瓦·费吉斯个展“Wish you were here”阿尔敏·莱希巴黎展览现场 2018

日内瓦·费吉斯《Under the Rainbow》78.74×99.06cm 布面丙烯 2018

日内瓦·费吉斯《Family (after Goya)》96.52×119.38cm 布面丙烯 2018


莎芭拉拉·塞尔弗 Tschabalala Self
b.1990,美国


今年在伦敦的白教堂美术馆看到Tschabalala Self的作品参加展览时,就知道,早年那些低成本买到她作品的收藏同行多么幸运。我不是想吐槽在这个展览后面站台背书的是佳士得拍卖行,美术馆和拍卖行勾勾搭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相反,在收藏界面对年轻艺术家犹犹豫豫哆里哆嗦,美术馆和拍卖行的结盟倒显出勇气。1990年才出生的美国黑人女艺术家,2016年,在巴塞尔迈阿密,26岁的她一战成名,她提供了当今艺术圈需要的一切:身世、性别、种族、传统的应用和反传统的创作语言、巨无霸画廊的加持等等等等。展览看完出来,我问来自中国的朋友:“中国有没有这样的艺术家?”“有啊,”她说,好几个和西方巨无霸合作的“80后”呢!

莎芭拉拉·塞尔弗参加伦敦白教堂美术馆“Radical Figures”群展现场 2020

莎芭拉拉·塞尔弗个展“身体之外”,波士顿当代艺术学院展览现场 2020

莎芭拉拉·塞尔弗个展“Thigh High”,伦敦Pilar Corrias画廊展览现场 201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