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115   最后更新:2020/12/02 11:19:44 by 另存为
[楼主] 另存为 2020-12-02 11:19:44

来源:FriezeEvents


这是一部关于受工业化影响的几代中国人的一次研究。

“父亲是费了多大的劲才攒够了钱,买了这么一件昂贵的、不必要的、奢华的白衬衫?” 中国小说家梁鸿在《梁光正的光》(2017)中思索道。这句话作为中国独立电影人贾樟柯最新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19)最后一节的旁白,由梁光正的小儿子读出。在这一节中,屏幕上出现了一件刚熨好浆好的短袖白衬衫,临时地挂着。它在不自然的日光灯下,映着背景中破旧的房子,与梁鸿成长经历中对经济困难的回忆形成鲜明对比。

Jia Zhangke, Swimming Out till the Sea Turns Blue, 2020, film still.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k2 films


这样的反差贯穿了这部影片。由18个章节组成,影片主要由四代作家(及他们亲近的家庭成员)叙述,镜头在简短的、诗意的部分,和更长的、被卷入中国近代经济繁荣的复杂过程的几代人的肖像之间切换。作为审视中国的艺术和文学的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纪录片,影片将第一手资料与这些作家们的文字摘录进行了叠加,并对比了当代人如何理解和接受这些过去发生的努力和挣扎。比如梁鸿的儿子在读完母亲的书后说,他想见见外公,这样就可以问他一些问题,比如吃不吃得饱。此刻,镜头拍到了小男孩显得格外显眼的Bose蓝牙耳机似乎不是巧合,而是在强调匮乏与富足之间鲜明的代际对比。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像是一部实验小说般展开,将对以前那个还未数字信息化的世界的怀念,和当代显示屏生态编织在了一起。在影片的开篇,一位老人讲述了1949年,作家马烽在贾家村召集了一群当地人,解决社区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村民们一起安装了净化系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这种在极端条件下社区齐心协力的第一手故事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反复出现,这也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见证。

Jia Zhangke, Swimming Out till the Sea Turns Blue, 2020, film still.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k2 films


这部电影的关键是那些转瞬即逝的镜头。在这些镜头中,人们用物品来诉说,中国的过去和经济自由化的现在之间的极端脱节。第十章围绕着余华展开,这个章节开始的镜头,是余华用智能手机观看波特兰对丹佛的篮球比赛。第七章中的故事,发生在火车上,被大声播放的背景音乐融合了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和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的《是时候说再见了》(1995年),以及乘客手中电子设备发出的敲击式警报声响。就像那件 "奢华 "的衬衫将梁鸿与复杂的过去联系在一起一样,这些移动设备成为这个国家近代经济繁荣,和逐渐解构的日常生活的双重象征。也许贾樟柯的电影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们叙事的范围和背景的广阔,却同时能避免对中国过去或未来的宏大和结论性的塑造。相反,就像以人类学的方法展开关于转型的研究一样,他总是将主题定位在不断变化的历史中。

本文首发于frieze.com。作者安东尼·霍利(Anthony Hawley)是一位作家和跨界艺术家,工作和生活在美国纽约市。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