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当在看这个重要亚洲三年展时,到底看了什么?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328   最后更新:2020/11/28 21:07:55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20-11-28 21:07:55

来源:artnet


Kevork Mourad,《Seeing Throu****abel》,2019,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约亚洲协会推出了一个全新的三年展,展览现场有一些壮观景象足以与惠特尼双年展和新博物馆的三年展抗衡。不过这个三年展关注点在于尚未出现在纽约的、在亚洲蓬勃发展的多样化艺术世界。这场历经五年筹备的大型展览也受到了一些现实影响,至少现在是这样——其原因大家都知道,正是因为疫情。

“说不心痛肯定是假话,”联合策展人Michelle Yun告诉《纽约时报》。(如果条件允许,展览的第二部分将于明年二月开放。)

然而,对于国际范围的双、三年展来说,更轻松一些的规模,停止追求无意义的“高大上”,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这场展览在纽约亚洲协会位于麦迪逊大道的总部举行,展览主要部分包含了20多位艺术家的精选作品,分散在两层楼的空间中。(纽约历史学会有一个附属展览,不过我已经不打算去看了。)


然而,在这股“雄心壮志的退潮”中,这次活动最终也凸显出了一种展览风格所面临的困境。

纽约亚洲协会
图片:Photo by Ben D**is


以徐冰的作品为例,亚洲协会为三年展向这位艺术家委任了作品。徐冰已经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中国艺术家,而且也很优秀。在这里,他被要求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回应挂在墙上的美国独立宣言复制品,作品被陈列在一个名为“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的“展中展”里。(这个展中展还包括孙逊的绢本上水墨作品《七月即望》,其中把唐纳德·特朗普描绘成一条恶龙。)

徐冰展示了一本孔子的《论语》,我从中知道了一个事实,即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对中国古典哲学很感兴趣。这本书被陈列在一个有机玻璃盒子下,表面覆盖着一层蚕丝,另有一个演示了制作过程的视频。

徐冰,《蚕书:论语》,2019
图片:Photo by Ben D**is

这本被蚕丝覆盖的书很有趣。其背后的想法我个人认为是指向了一个深入、健康的世界主义,通过引入神秘的美国开国元勋,在一个对华情绪敏感的时代,去重新思考——这是一个好的点子,不过很难去打动一个本来就不相信这件事的人。

但作为一个整体,这些部件并没有真正连接起来。《蚕书:论语》最终简化为当代艺术的公式——“有趣的对象+琐碎的东西+解释联系的文字”,这是很多委任创作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米谷健+茱莉亚,《Three Wishes》,2014,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总的来说,亚洲协会三年展作品数量虽然不算很多,但涵盖了一个广阔的地理区域,从以色列到日本,还途经占世界人口大部分的国家。从艺术层面看,展览整体基调是由音乐盒版的《这是一个小世界》(It’s a Small World)设定的,它的创作者是艺术家夫妇米谷健+茱莉亚(Ken and Julia Yonetani),这是一个小型装置,在玻璃罐中有一个玻璃制成的奇妙仙子(Tinkerbells),身上却贴着真正的蝴蝶翅膀,文字解释说,这是在评论对迪斯尼在推广核能方面所起的作用。

也就是说,这个三年展看起来充满了“双/三年展式的艺术”。它的主题广泛地代表了那些世界性的、受过教育的、流动的全球亚文化群体。这些修辞包括了作为主题的全球化本身;对传统习俗和信仰的一种疏远,但又不具攻击性的讽刺;以及记录边缘化群体和政治创伤的半观念性作品。

按照我的口味,展览里突出的一个艺术作品来自印度艺术家南达拉尔·鲍斯(Nandalal Bose)。他生活的时代比展览中的很多其他艺术家都早了一个世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于当下这个被高度连接的世界。在印度,鲍斯是一位极有声望的艺术家,1950年还负责起草了印度第一部手写宪法。

南达拉尔·鲍斯在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上的作品
图片:Photo by Ben D**is

鲍斯的作品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这一套以花和印度风景为主题的水墨画清楚地显示出他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受到了东亚艺术传统的影响。这些作品让我想起日本学者稻贺繁美(Inaga Shigemi)关于鲍斯与日本艺术家关系的研究著作,其中她认为,鲍斯的水墨画是“泛亚洲地区对西方现代主义压倒性统治发起挑战的呼吁”。对于这个故事,我觉得已经值回票价。

对我自己而言,除了鲍斯和沙希亚·西坎德(Shahzia Sikander)令人愉快的《The Scroll》(这是一本类似故事书的作品,是艺术家在巴基斯坦拉合尔学生时期的创作,他的艺术生涯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起飞),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个三年展如何帮助我们看到了更大范围的当代艺术趋势。

咸京我“What You See Is the Unseen / Chandeliers for Five Cities DSK 04-D-05”系列中的作品,2016-2017,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首尔艺术家咸京我(Kyungah Ham)的系列刺绣镶板很有特色,华丽闪烁的枝形吊灯有着不同抽象层次,是不知名的朝鲜工匠制作的——“这是一种尝试,”展览文字中这样写道,“去连接那些生活仍受朝鲜半岛分割线支配的普通民众。”

吉奥拉·阿哈洛尼,《感谢上帝把我变成了女人,III》,2019,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生于以色列、住在纽约的吉奥拉·阿哈洛尼(Ghiora Aharoni)在传统印度服装上绣上讽刺的宗教口号(“感谢上帝把我变成了女人”,倒过来的一行字则是正统犹太祈祷词“感谢上帝没把我变成女人”)。这件挑战父权制的作品却是由印度穆斯林男性工匠制作的。

约旦·纳萨尔,《I Am Waiting for You》(2018)和《Memories》(2018)
图片:Photo by Ben D**is

居住在纽约的约旦·纳萨尔(Jordan Nassar)出身于巴勒斯坦家庭,他在约旦河西岸女工匠制作的传统图案棉嵌板上刺绣,然后又对其进行悉心加工,使作品看上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这是展览的一个亮点)。


这些作品都很非比寻常,它们既不符合最近的“重返手工”的类型,也不是对“从中心到外围”的不平等权力系统愤世嫉俗的观念性评论。那么,“委任工艺品”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它们在这里能够非比寻常?首先,它为手工艺和传统艺术提供了一个窗口。二是手工艺品传递着全球商业艺术所没有的地域感和传统感,注重个性表达。

约旦·纳萨尔,《I Am Waiting for You》,2018,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第三,通过设定明确主题,这些作品拥有了比画廊内的艺术品更大的政治意义。观众不仅是在看一些东西,而且是在见证一个社会过程。第四,这类作品将文化交流的潜力化为了主题,艺术家们实际上扮演了一个分裂的角色,既是项目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提醒观众去关注作品背后所蕴含文化特性的使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委托工艺品”反映了亚洲协会三年展的特点:一方面,它打开了一种新的文化前景;另一方面,它又提供了一些适合全球格局的东西。

以下是展览中的更多作品:

展中展“我们人民”中陈列的《独立宣言》复制品,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孙逊,《七月即望》,2019,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孙逊,《七月即望》,2019,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吉奥拉·阿哈洛尼的“感谢上帝把我变成了女人”系列作品,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Jason Wee,《Uncommon Choreographies》,2020,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Hamra Abbas,《Every Color》,2020,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Hamra Abbas,《Every Color》,2020,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Nasim Nasr,《33 Beads (Unworried) #1》,2018,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南达拉尔·鲍斯在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上的作品
图片:Photo by Ben D**is

米谷健+茱莉亚,《Three Wishes》,2014,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Anne Samat,《Follow Your Heart Wholeheartedly》,2020,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咸京我“What You See Is the Unseen / Chandeliers for Five Cities DSK 04-D-05”系列中的作品
图片:Photo by Ben D**is

咸京我“What You See Is the Unseen / Chandeliers for Five Cities DSK 04-D-05”系列中的作品
图片:Photo by Ben D**is

徐震®,《Eternity—Male Figure, Statue of Venus Genetrix》,2019-2020,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金守子,《To Breathe—The Flags》,2020,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Kevork Mourad,《Seeing Throu****abel》,2019,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克里丝汀·艾珠的“Floating in the Near Distance”系列作品,2018
图片:Photo by Ben D**is

劳同丽,《The Desire of Libido No. 5》,2017-2019,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Shazia Sikander的作品在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Shahzia Sikander作品《The Scroll》细节图
图片:Photo by Ben D**is

Nasim Nasr,《What to Do?》,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Natee Utarit,《The Dream of Siamese Monks》,2020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Arpita Singh的作品在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Arpita Singh,《The Ritual》,1989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米谷健+茱莉亚,《Three Wishes》,2014,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Minouk Lim,《It’s a Name I G**e Myself》,2015,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Minouk Lim的作品在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现场
图片:Photo by Ben D**is


*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的第一部分当前正在纽约亚洲协会展出,展期将持续至2021年2月7日。


文丨Ben D**is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