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自哪颗星球?台北双年展打造关于社会的“星象厅”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065   最后更新:2020/11/24 12:53:42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20-11-24 12:53:42

来源:artnet


北市立美术馆当前正在进行第12届台北双年展,这场将持续至明年3月14日的展览展出,由法国哲学家布鲁诺·拉图(Bruno Latour)与法国独立策展人马汀·圭纳(Martin Guinard)共同策划,呈献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共57位参与者及团队的作品,还邀请了独立策展人林怡华(Eva Lin)策划公众计划。

张永达,《scape.unseen_model-T》,2020,装置, 尺寸视空间而定

图片:由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本届双年展主题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希望以星球的角度审视人们价值之间的差异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当前持续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和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提出诘问。拉图和圭纳指出:“人们对如何让世界保持宜居的分歧日益扩大,这不仅因为彼此政治意见相左,更关键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地球现况的认知似乎毫无共识。人们仿佛各自立足于拥有不同特性和负载力的星球上,造成个人在感受、移动,以及预测未来时的歧异。”

崔洁,《新北市政府大楼,新北市》,2020,压克力颜料、画布,200×150厘米

图片:由艺术家与伦敦Pilar Corrias画廊提供


本届双年展将美术馆视为一个模拟天体运动的“星象厅”,受邀艺术家、行动者和科学家将探索不同“星球”之间的引力。墨西哥原住民艺术家费南多·帕马(Fernando Palma)的机械装置为展览揭开序幕,在大厅中穿梭移动,诱使观者面对这些由电子材料与现成物所组成的“纳瓦文化塑像”(Nahuas,墨西哥最大的原住民族群),体现纳瓦人的传统观点:“当体认到万事万物皆为具自我意识的个体,人类便能与周遭环境建立互惠共生的关系。

费南多·帕马,《士兵(红)》,2001, 木构造、电子电路、感应器与电脑软体,尺寸视空间而定

图片:由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全球化星球”(Planet GLOBALIZATION)由现代化梦想塑造而成,尽管这个世界气候变化与不平等日益加剧,仍然持续吸引着人们。法国艺术家法兰克·列布维奇(Franck Leibovici)及法律分析师朱利安·塞胡西(Julien Seroussi)的作品《穆遵古》(muzungu)探究有关国际司法的问题。他们以海牙国际刑事法院仲裁的一宗案件为研究标的,通过档案陈列装置展现法院从业人员的实验方法学。

法兰克·列布维奇、朱利安·塞胡西,《穆遵古(那些兜圈兜个不停的人)》(展览物件),2016, 装置,磁性漆、磁性架、磁铁、镭射印刷、签字笔、亮光漆、中介者,尺寸视空间而定

图片:由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全球化星球”对那些感到被现行经济体系背叛的人来说似乎不太具有吸引力,他们反而认为应该于“维安星球”(Planet SECURITY)上躲在国家的高墙后方以求自保。星球的出现源自于如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前首席策略长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这样的人物,他们在众多纪录片中操纵部分群众的恐惧,让那些希望建立共享世界的人们之间产生分裂。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透过系统性地剖析美国极右翼党派的宣传机制,回顾了班农执导的影像作品。

尤拿斯·史塔,《史蒂夫·班农:宣传大业的梳理与回顾》,2018-2019,装置,尺寸视空间而定

图片:由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脱逃星球”(Planet ESCAPE)探索少数特权人士的渴望,他们想要离开地球、殖民火星,或者深入地下建造碉堡以避开气候变迁的影响。荷兰艺术家范柯·荷瑞古拉芬(Femke Herregr**en)以作品《腐败的空气——第六幕》(Corrupted Air–Act VI)邀请我们进入一个生存主义者的地下碉堡,一个假想在发生灾难时可供躲避的“安全屋”,透过追踪有关巨灾债券、人类死亡率和生态灭绝的统计数据,艺术家产出可视化数据、地景浮雕、声音和影像,为末代人类的未来提出预言与想象。

范柯·荷瑞古拉芬,《腐败的空气──第六幕》,2019,复合媒材装置,尺寸视空间而定

图片:由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实地星球”(Planet TERRESTRIAL)无止尽地在地球负载界限内寻找实现人类文明繁荣的方法。由史帝芬·维列-波特罗(Stephane Verlet-Bottéro)、萧丽虹及蔡明君共同制作的计划《储回大地的艺术》系统量绘2020台北双年展对生态所造成的影响,尝试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角度理解展览的物质性存在。此次行动本着一种集体共识——文化机构必须有所转化,以多样生物共荣与基进永续为发展方向。


由亚梅定·肯内(Hamedine Kane)、史帝芬·维列-波特罗(Stéphane Verlet-Bottéro)及纳塔莉·姆什玛(Nathalie Muchamad)与欧利(Olivia Anani)和莫奴(Lou Mo)共同创作的《变异派学校》(The School of Mutants)探讨非洲大陆未来的种种表征,聚焦非洲后独立时代的建筑和塞内加尔的政治乌托邦理想。

亚梅定·肯内、史帝芬·维列-波特罗、纳塔莉·姆什玛、欧利和莫奴,《变异派学校》(影像截图), 2020,片长1138


“另类重力星球”(Planet with ALTERNATIVE GR**ITY)表明,如果我们同时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则必须适应这种奇特的地缘政治模式,来感受星球间的纵横捭阖。隽·巴尔达扎(June Balthazard)与皮耶·保兹(Pierre Pauze)的全新图像设备作品《Mass(质量/弥撒)》,通过现实中两位知名物理学家的对话,探索当代物理学有关世界物质性的辩论:空间对于部分人而言是虚空的;然而对另一部分人而言,虚空并不存在,空间中充斥着不可见物质,它可能是连接宇宙万物的纽带。

隽·巴尔达扎、皮耶·保兹,《Mass(质量/弥撒)》, 2020,双频道录像、木头、泡沫、综维素、聚酯树 脂、水性颜料、石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片、人造植物、缓冲器、钢、舞台灯、灯架,尺寸视空间而定

图片:由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双年展以拉图的剧场式讲座影片《颠动地球》(Moving Earths)作为结尾,探讨两种对于“运动中的地球”所持观点的相似之处:一是伽利略大约在1610年提出的观点,二是詹姆斯· 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从“盖娅假说”中推演出的当代见解:地球做为一个生命与环境相互回馈与调控的体系,会受人类行为影响而产生反应。

伊山·贝哈达,《预兆》,2020,录像装置,10分11秒

图片:由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双年展期间将举办一系列响应展览时空脉络并从在地出发的公众计划,代表不同星球之间碰撞的时刻。公众计划以“协商剧场”为开端,即本届双年展在“政治协商的合纵连横”概念之下的实践呈现。此外,由奎郭利·卡斯特拉(Grégory Castéra)和艾利卡·博森(Erika Balsom)策划的影片放映计划将于双年展期间分阶段播映18部影片。以《滨线运动》(Shoreline Movements)为题,放映计划探讨陆地和水交界之地,既指涉不断过渡的物质环境,也是对于世俗生存之不确定和冲突的挑衅隐喻。

卡洛斯·摩塔,《罪恶》(影像截图),2013,纪录片(本作品为《滨线运动》单元放映影片)

图片:由Carlos Motta提供


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林平表示:“在疫情重创全球之余,我们意识到人类所能掌控的事物极其稀少,亦不再有权利去忽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台北双年展虽顺利开幕,然而它不应该只被视为一个事件,而应是一个促使大众直视人类现实和生存处境的契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