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金融理财师的个人问题
发起人:眼镜兄  回复数:0   浏览数:2110   最后更新:2008/11/06 13:01:40 by 眼镜兄
[楼主] 眼镜兄 2008-11-06 13:01:38

讲述:张荣辉
职位:光大银行北京分行西单理财中心主任、首席金融理财师


大牛市的时候,很多人都还在预期未来将要扩张的消费之中,熊市就把很多潜在的消费行为给扼杀了,把很多中产者的美梦给摧毁了。

主笔◎朱文轶   实习记者◎徐菁菁

                  有了房子与车子

  可以说我是因为2006、2007年的大牛市真正进入中产阶级行列的。我既是从业者,是资本市场的追随者,也是市场的受益者,当然现在又是煎熬者。
  我在30岁左右遇到了生活的一系列问题。先是结婚,再是从部队转业,接着生孩子,人生的几件大事被紧凑地安排在了一起。我1999年从部队转业,就遇到了最急迫的住房问题。转业后,原先在部队的房子也倒出来,上交了,新到的单位工商银行,房改已经启动,银行福利分房的一批受益者大概在1998年左右分完了最后一批单位房。这样,我刚就业就完全失去了住房。当时还是亲戚帮忙找到两间平房先住着,小孩2000年出生都是在租的平房里。
  2000年底,被逼得没办法了,只有考虑买房了。银行的收入体现在不同级别,不同岗位,不同部门,我从部队转业是正营职,做的却是银行最低级的工作,就是出纳、点钱、拎包送钱。在我看来,这是一种80%体力,15%技能,5%责任的工作,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我当时的收入就是2000块钱多一点,我爱人也是这水平。我记得1999年冬天,我们在丰台区看到一处商品房,每平方米3600多元,两口子就站着看半天,天下着雪。我就心想,1998年我们结完婚,手头什么都凑起来也就几万块闲钱,100平方米的房子要30多万元,以我们当时的收入怎么可能买得起。
  办完按揭后,我从“无产者”成了“有产者”,但房贷支出却成了我最大的负担和压力。我办的是18年期的贷款,按揭最初三年的压力大啊,一个月还款整整占了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当时,职业前景是另一个让人忧虑的地方,我刚转业,又是到银行这样专业性相对高的单位,自己要面临怎么尽快从外行变内行的转变,我可不想在出纳的位置上干一辈子。想了很久,决定在“人大”读金融学的在职研究生。这个费用也要3万块钱,尽管家里钱缺得厉害,还是咬咬牙交了。当时我的家庭不说入不敷出,也绝对没有任何盈余,一年的收入全部消费完了,大的消费根本不敢想。打车、上饭馆的机会是极少极少。
  我从事的行业让我人生的困局发生了转折。对我来说,后来让我资产增幅比较大的,实际上就是两方面:一是金融业这几年的发展,普遍薪资都有较大的提升。我2002年把证券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考过了,开始接触理财业务。2003年在工行虽然业务方面已经有些影响了,但想到升职也不容易,升职不容易薪水提升就难。到2004年,我从工行辞职,投简历到光大银行。从工行跳槽到光大,收入提高了百分之七八十;二是证券市场的资产增值。2003年,我在给客户做投资的过程中,自己也开始做投资,我是紧紧抓住了2006、2007年股市大好的这次机会。这两条腿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薪资收入上来了;另一方面,到2003年之后,很多开支没了,我的教育支出没了。小孩的开支处于平稳阶段,也没到上学年龄,最大的一块房贷虽然没变,但双方的收入都增长了,还是有了不少积蓄。我把储蓄下来的钱,从2003年开始就逐渐加到投资里。
  一开始还是比较谨慎,2007年“5·30”之前,我当时认为市场已经看不懂了,涨成这样,真觉得后市很让人害怕,我就把基金和股票里的钱都出来了。因为上班交通问题,考虑买车已经很长时间了,当时是想用这钱买辆20万元左右的车,在同价位各个品牌之间比较了很久。
  结果,这次逃顶逃得很准,随后不久就是“5·30”暴跌,6月中旬不到,我觉得市场跌得差不多了,基金净值也下了不少,我就拿打算买车的钱又买进去了,市场果然还真就修复了“5·30”的跌幅,我出来的40万元正好抄了一个底,到6月份结束,这40万又整整多赚出来20万元。现在想,这完全是偶然碰上了,既是直觉,也是运气。我就把买车的预算增加了一倍,由20万变成40万元,买了一辆奥迪A6。当中产阶层从市场里赚了钱,他肯定消费的胆子就大了,如果说我那40万元进去,赔了20万元,可能我就会买个10万元左右的车了。

  学校与孩子

  一件事解决了,就有另外的事。
  2006年,有了一些资产性收入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成了我这一年的大事。幸亏股市上赚了钱,不然,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去替孩子选择这个。
  子女教育很早就是我心里的一个包袱。从2003年从事理财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接触财富状况和社会资源更好的人,也了解到他们花费在子女身上的心血,和为子女做的选择。经过多年的积累,认识的客户很多了,比较熟的都有几百人,很多人都知道我的家庭情况。做业务中信任是最重要的,信任就要把自己的苦恼、得失跟别人交流,客户也给我很多建议。时间长了,和有些客户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会跟我交流一些东西,这些观念就会深深地影响到我。
  我的房子买在丰台,按区划分,我的孩子应该在“丰台一小”念小学。有一次跟一个客户私下聊起“择校”这个事,他对我说,他认识海淀实验小学的人,能够托关系把我的小孩介绍过去。跨区转学,要交3万块钱赞助费,这笔钱跟现在比算低的,但是没有关系和适当的渠道,你就是交5万块钱,想进也进不了。这当然是个机会,但2006年7、8月份,我在股市里的收益还算不上很丰厚,毕竟起步的资金有限。因此,为了这3万块钱,我权衡了很多,最后决定手上既然有这钱,能够支付起这笔投资,那么,为了小孩,就支付吧。现在我也没法知道,这笔钱该不该花值不值得花,它就是人生的一个选择。
  我肯定是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现在孩子上小学要择校,还要报各种各样的班。从内心说,我一直觉得每周就两天休息,用来上那么多班对孩子来说是种折磨,但是大势所趋,你不随大流不行,担心孩子掉队。我觉得这也是中产阶层的一个普遍问题。第一他有点资产了,觉得有这部分财力能支持孩子更好的教育;第二在社会活动力上,他又多少有一点社会关系,这时候,他肯定要做选择了,他会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财力为子女争取好的教育资源。如果力不能及,他当然也想都不用想了。我觉得,这就是中产阶层的烦恼,有些事情他能做,但又要踮着脚尖做,很累啊。
  为了小孩上学,我们全家搬到了海淀区,在那儿租了套房子,从2006年就一直住在那里。教育这块支出在我的家庭财务结构里占了很大一块,我们3口之家,孩子的花费跟我们夫妻俩基本上是三足鼎立了。尽管现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了,学费省了,但其他支出多得多了。我给孩子报了一个“奥数”班,这算是很少的了。我的一个朋友,孩子跟我的小孩一个年级,他给小孩报了三个班,周日从上午9点一直上到晚上,上午“奥数”,下午上乐器,晚上上英语课。我现在也打算,给他报个体育方面的。这样的一个班一学期,要交2000元左右的学费,一周就两小时。
  2006下半年,股市继续一路上扬。当时我的资产已经翻番,给孩子花钱也更不心疼了。另外,认为赚了些钱,就想再贷款买套房,因为孩子在海淀读书。但买房的需求毕竟不是特别急迫,股市又仍然高歌猛进,我就权衡了半天,是拿出来买房好,还是继续入在股市好。我当时认为市场还有行情,买完房子,资金就失去流动性了,我放在股市里既然还能有收益,还可以随时兑现出来,反复思考,最终放弃了买房的计划。其实当时我爱人还老劝我,说市场不可能一直这么好,能罢手就罢手。我总觉得自己是专业人士,这上面还是听我的意见。现在回想,还是旁观者清啊。
  2007年牛市进入尾声,但我的收益率保持得还是不错。这年底,我给在哈尔滨的父母寄去了10万块钱,给他们在哈尔滨买了套房子。

  惨烈的缩水

  说实话,我们做这一行的,也是靠天吃饭,对于牛熊市交替,对于经济周期,应该说是有充分心理准备的。但是对于今年市场的这种变化,没人见过。在这个行业里,99%的人没预见过市场有这么惨烈。我在2007年底时候,跟几个业内朋友一起交流,说这个市场从高点跌个30%,我们从心里都是能承受的。我当时也跟客户们都说了,我对今年市场预期的两点基本看法:一是降低收益目标,定位在10%到15%就差不多了;二是要调整投资的资产配置,把高收益的股票型基金降低规模。原先打新股的理财产品肯定不可能在这一年特别风光了,要做一些保本类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但是专业投资人也会犯错误,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自己意识到了,说到了,但在内心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宏观调控累次加息,CPI不断上涨,国家调控的压势很明显了,这是常识。但在当时人人喊着8000点、1万点的时候,却没按操作纪律和基本原则去做。随着市场的疯狂,市场越涨,人的情绪越高涨,人的信心也就越足,投到股市和基金市场里的钱就越多。我自己也是,刚开始,30%的钱,后来就不断地加,每月的薪水不断往里入,收益也不套现,全部继续选择分红再投资,不断累积。最多的时候,我95%的钱都在市场里。
  不断下跌中,我又始终对市场抱有一丝侥幸,以为市场触底了,会转好的,4000点觉得有希望了,3000点觉得该转好了,2000点认为不应该再跌了,市场却让我们的期望一次次落空。
  我1999年到金融行业,除了2004年有过一个小高潮,市场一直是小牛大熊的状态,但是上次熊市总的来说是一个缓慢的状态,很多人也受了损失,但是一点一点下来的,而且当时理财观念的普及远比不上经过这轮牛市后的深入人心。这次不同,很多家庭把国债拿出来排队买基金,结果,市场飞流直下,对人的心理冲击是相当巨大的。从去年10月到现在,我和我的客户都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资产缩水在30%到50%。
  我从今年5月中下旬之后也跟客户实在地说,后段的市场我们也看不清了,真的看不清了。有时候,你硬壮着胆子打肿脸充胖子说,我就认为市场会好起来,我心里也许在给自己信心,但嘴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