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塑静为安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146   最后更新:2020/10/22 11:59:57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20-10-22 11:59:57

来源:798艺术  王智一


2020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空间重塑

静安雕塑公园及户外延伸/上海

2020年9月26日-12月31日

谭勋 《彩虹20 #》 2020中国·静安国际雕塑展现场


如今,当面对大厦前出现的一尊彩石,或是倒立的汽车时,上海市民已经不会紧张到报警或是太过吃惊——相反,兴许大家还会叫上三五好友,共同驻足并合影留念。这不仅体现出了上海对文化浸入的前沿包容,同样也离不开城市空间内对艺术视野的长期投入。而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作为一场已经持续超十年的国际特展,在观众与艺术作品越来越紧密的互动与理解中,主办方与策展团队对于公共艺术方向的投入与耕耘已然颇现成效。

展望 《假山石#176》 2020中国·静安国际雕塑展现场


那么,当观众在恒隆广场的草坪上重新审视艺术家谭勋的作品“彩虹”系列,有孩子兴奋的喊出“快看,变形金刚”的时候。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我们会惊讶的窥见新一代的敏感知觉,乃至艺术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关联。在飞速变迁的中国社会大环境下,临时建筑材料“彩钢板”的现实语境被艺术家借以艺术之手重新激活,材料以及色彩的物质属性让观众重新思考环境与发展,而艺术手法的多元同样也在静安雕塑公园内得到了诸多显现。艺术家展望的代表作品“假山石”系列同样采用充满现代感的创作媒材,以金属质感的映射与周边环境的反映进行互文,作品完成了从自然物到人造景观之间的语义转换。人来人往的观众在游园中相互穿梭——此情此景,不免联想到现今公园与古代园林之间不同的审美情境与相互关系。

理查德·朗 《四向》 2020中国·静安国际雕塑展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多元化的视野一直都是静安国际雕塑展目之所及的方向。唯一一位荣获四次特纳奖提名人的艺术家理查德·朗(Richard Long)在公园内,通过特有的德拉博尔石板在草地之中完成了一个通往四种方向的地景创作《四向》。艺术家通过在世界各地的行走与搜集,深入的体悟自然材料和人造力量之间彼此的异同与平衡。在草坪绿色的自然环境中,作品在状如地球和山脉的微观意象上形成对周边环境的观感反差。显而易见的,这些几何形石头是自然的馈赠与地质运动的结果。它们神秘的记录着艺术家的所到之处,也隐性的蚀刻着生命来自哪里,以及“四向”所延续的引导与指向。在石材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下,磐石的稳定与沉积的肌理亦透出无常与轮回的循环。

金氏彻平 《青春粉丝俱乐部(巨怪)》 2020中国·静安国际雕塑展现场


而公园始终是孩子们最难忘的乐园,其实在这些小观众的眼里,雕塑可能就像一个巨大版的玩具。艺术家金氏彻平的作品颇受孩子们的欢迎,作品的风格也延续了艺术家一贯的创作思辨。他将一些为观众所熟知形象交织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具有拼贴美学的塑像。在这件作品中,金氏将《星球大战》中富于力量的忠诚勇士——楚巴卡的身体与头发的海洋相结合,作品的正面被难以计数的头发完全覆盖,以夸张的手法象征着千万青春粉丝的簇拥,构成了一个全新的魔幻造型。作为该系列中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件,这尊高约3米的金色雕像的“身体”将观众带入了儿童游戏与观影的金色回忆中,并与另一侧艺术家尉洪磊三尊银色作品《I#10》、《I#12》、《I#13》遥相呼应。创作者以纯指示性的文字或符号来描绘或图示艺术作品,作品中与鲜花的置入关系,以及肖似公园人物雕塑的变形都带给观众一种奇妙的细腻感受,让访客步入公园内这处“金银岛”一般的置景之中,在秋日暖阳下,静静地体会光线投映在雕塑表层的光泽与物性。

梁绍基 《月亮湾》 2020中国·静安国际雕塑展现场


尽管雕塑是人造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法贴近自然。在物质性的塑造与构建中,“道法自然”便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法则。艺术家梁绍基在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月亮湾》便是一件有力例证。与大家耳熟能详的蚕思艺术实践不同,这次艺术家将城市中常见的排烟金属管卷曲重塑,构筑成为一个肖似海螺的形象,螺旋的主体与水面的倒影共同构成一个循环的莫比乌斯。在微风中,金属质感的“触须”如有生命一般徐徐摇曳。艺术家将源于自然界规律的社会性隐喻亦暗含其中。而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演示及其对内在艺术性的提示体现了梁绍基追求“自然而然”的艺术个性,不仅仅传承于中国传统中对“道”的理解,并直指当下这一世界情境中对于生命与自然的时间性凝结。在静思之中,艺术家将日常的现成品,工业化与清洁的金属辅料共同组成了一座盛满诗意的灵碑。

方二孟瑾 《银色曼波》 2020中国·静安国际雕塑展现场


雕塑的公共属性同样强调观众的互动参与,艺术家方二与孟瑾夫妇的作品《银色曼波》无疑在雕塑公园中拥有着超高人气。因为这些型似“胶囊”的银色充气装置其实都在力学原理上经过精心考量。通过参与者的好奇推晃,仔细听便会发现:装置的音域会因倾倒的程度而发生改变。艺术家长期关注城市变化的题材,其中也记录下很多都市噪音:拆迁时齿轮的声音,马达的运转,以及穿梭在城市中挥之不去的轰鸣,银色曼波组成了城市变化的缩影。艺术家将声音细化整理之后, 存放在不同的装置容器里, 当人们经过、摇晃或趴在柱体上倾听, 都能得到不同感受的体验。

佩德罗·雷耶斯 《团结》 2020中国·静安国际雕塑展现场


如果说装置中的声音是一个优良的城市记忆存储器,那么城市空间中的视觉记忆同样值得我们深思。远远望去,墨西哥艺术家佩德罗·雷耶斯的作品《团结》一改城市中日常基建的冰冷印象,反倒能让我们会心一笑:两架巨大的高压线安装塔仿佛拥有了生命一般,它们越走越近,靠到一起,正在拟人化的彼此击掌。艺术家中,采用这种线性结构表达哲思还有蔡磊,他的作品《自由之外》融入自然并巧妙借景,在具体的实在空间被压缩提炼后,视觉空间反而增强,从而使日常被惯性认知忽视的周边环境被观看者所注意。创作者呈现了将一个压缩后空间并置到另一个相对完整空间的过程,并试图讨论所谓雕塑之于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在公园的自然背景下,作品对立体与平面之间的转换、空间关系与实用逻辑进行改变,这个参与性的雕塑主体与展览主题“空间重塑”紧密衔接,一方面,它们都凸显出了空间内部的情境性和在场感,而另一方面,也在带有公共生活意味的展览空间中也更多语义的指向性。

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 《会说话的树》 2020中国·静安国际雕塑展现场


在展览之中,更多元的文化表达也同样代表着艺术家对于世界全球化的看法与立场。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的作品《会说话的树》便从非洲传统文化入手,结合并基于上海与城市之中所特有的居民生活用品入手,延续了艺术家对“在地性”的思考与理解,将各种光鲜亮丽的日用制品集聚成了为一棵“就地取材”的巨树。这种对场域特定的思考同样被西班牙艺术家胡安·盖瑞扎博所采用,胡安是个动手能力非常卓越的艺术家,他的大部分准备工作和最终作品都是依靠手工完成的。在这次的公园空间内,艺术家完成了大量诸如锻造、木工、电工、塑性和砌体等技术——通过对材料的循环与改造,构建了一个颇具挑战的梯形云门。有趣的是,艺术家甚至为展览录制了一段中文宣传纪录片来介绍自己的工作过程。当站在雕塑之下的观众向上仰视,可以发现云层在作品内的门形结构中浮动,云卷云舒,让参观的居民重新思考生活中宁静与恒定的意义。

胡庆雁 《空心体》 2020中国·静安国际雕塑展现场


在此次的作品布展呈现上,策展机构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更加强化了公园的公共属性带给观众的思考空间。艺术家马特·霍普的作品《空气II》、《空气III》由相互连接、合并的球形金属体组成。作品的形态来源于我们时刻呼吸的空气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氮气和氟氯化碳,这组装置模型以一种理想向我们呈现了这些我们平时肉眼看不见的空气分子。公众可通过每个球状体的入口进入其内部空间。球状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隔绝外界声音和外界环境的,日光从无数个均匀分布在其表面的孔中进入,使墙上出现数百个圆形光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光线的变化,光点的位置和强度也会改变。而艺术家胡庆雁的作品《空心体》同样考虑了金属材料的物质与心理转化,他将一节节尺寸各异的钢质变径接头拼接并焊封成顶部透着气孔的空心物。这一个个空空如也、随机形成的螺旋形态的容器没有肉体,也没有内容,只是一幅幅呆立在那里的躯壳,被塑封的材质带给观众的物性感受是非常具体的。

郝经芳、王令杰 《想要做点什么,而又什么都不想做》

2020中国·静安国际雕塑展现场


确然,最具诗意的作品往往值得观者等待。艺术家郝经芳、王令杰试图通过对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关注,让观众在观看中体会到具体时间的流逝感。一个半球形金属装置在“酝酿”了一定时间后,便会生成一个水雾的“O”形烟圈。这个颇具虚无主义的句点从装置出发,上升到空中,与自然一起,以我们无法捉摸的方式消散在现实空间中。可能,当物质在生命面前,很多时候难以带给我们足够的共情与安慰。而有些回忆似乎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显珍贵,艺术家李季的作品《80's 星期二》便将一代人对守望在电视机前等待动画片开播的期待形态融入在公园的公共区域。如今,随着数字电视、网络与各种平台的兴起,小观众面对越来越多的动画片,只会让选择成为难题。在园中,观众们纷纷扫码获取特有的作品信息,试图重返原先那种在时光里属于一代人独有的城市记忆与感动。

朱利安·奥培  《艾米莉亚I、朱利安、雅斯敏》 2020中国·静安国际雕塑展现场


当夜幕降临,我们从公园重返城市中熙熙往往的街头,上海的活力在夜跑者的运动中被得到释放。当中途疲惫了,猛然见到那些标志式的、以不断“行走的人”为创作对象的代表光幕。艺术家朱利安·奥培将人们生活中那些“行走”的运动作为最自然、最常见的动作所生发,体现出人在公共环境中的主观地位,这些作品被以人名命题,代表一个个具体的个体,让我们不禁反观:城市是由各种纷纷往往的人所组成。而这种“动的绘画”伫立在黄金地段的十字路口,将和展览与城市的主题“空间重塑”一样,静安静安,塑静为安——带领着诸多城市与公共空间的哲思一起,继续不断的激发、启迪与延绵下去。


文:王智一

资料致谢: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及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与艺术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