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图色彩斑斓的灵性世界?小心陷入马修·罗奈的“意识森林”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520   最后更新:2020/09/17 13:41:44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20-09-17 13:41:44

来源:artnet


马修·罗奈于贝浩登(上海)个展“施与受”现场,2020

摄影:包梦琪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有弧度的曲线、多维空间的层叠、带有童话感的造型、电路板和电线元素运用……马修·罗奈(Matthew Ronay)的近期作品乍一看有些赛博空间的意思,甚至会让人揣测,他是否运用了时髦的3D技术和工业材料。待走近才发现,材料是原生木材,被鲜艳色彩覆盖之下还留有木的纹路,边沿弧度有着手工雕刻的痕迹……一切是原始的、具有生命力的。

马修·罗奈于贝浩登(上海)个展“施与受”现场,2020
摄影:包梦琪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虽然身处高科技时代,罗奈却走了一条与当代社会相逆的路径,他关心自然、生命、灵性,遵从内心的激情,会从古老的萨满中汲取灵感。罗奈个人网站的域名为“隐藏在树丛里”(hideamongthetrees),形象地描绘了他的生命场景。

马修·罗奈于贝浩登(上海)个展“施与受”现场,2020
摄影:包梦琪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以2010年为界,罗奈作品的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此前色系是黑白的,作品造型从萨满、原始图腾脱胎而来,作品在现场的放置也仿佛是在布阵,营造着强烈的仪式感。2010年之后,其颜色越来越活泼鲜亮,是人见人爱的糖果色、彩虹色,造型也愈发精简,散发出未来感。虽然外观有所变化,但贯穿始终的精神脉络没有变:罗奈一直沉浸于对现象学的研究,在创作中一直积极与其潜意识做着互动,并尝试用抽象艺术对人类仪式习俗做出回应。

马修·罗奈于贝浩登(上海)个展“施与受”现场,2020
摄影:包梦琪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罗奈出生于1976年,2000年获得了耶鲁大学的艺术硕士学位后搬到布鲁克林,此时的纽约正陷入麻烦不断的“后911时代”。罗奈的创作受到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即美国人对国内政治现状和国际地位的失望,转而陷入了放纵的消费主义。当时罗奈关注的是色情、肥胖和身体瓦解这些让当时社会陷入狂热的议题,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移位的性器官和日常消费品,比如意大利面或卫生棉条。罗奈选用密度纤维板这种工业木材,并将材料一堆堆粘合,研磨成三维形状,在表面抛光至高亮度后再涂上鲜艳的漆——这种卡通化和玩具般的品质增加了作品的震撼效果。而对木材的使用也延续到他日后的创作中。

马修·罗奈在他的工作室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2007年之后,罗奈在展览中开始加入现场表演。他经常穿着萨满服装,比如一些粗糙的编织长袍和纸制面具,与他的朋友、艺术家内森·卡特(Nathan Carter)一起做简短的达达主义的表演,两人还顺便成了一个乐队。2009年11月,在长岛的工作室,罗奈做了一个空间项目,徒手打造了一个森林世界,用了各种自然材料,如树木、羽毛、头发等。“这是一个静修和自我反省的地方。宗教和心理学的历史把森林描绘成自我的集会场所,在那里发生了内部斗争。从历史上看,独自进入荒野面对恶魔和自然元素是一种仪式。”


这段时间,罗奈被古老仪式及服装、图腾、神圣空间所吸引,并开始对炼金术产生兴趣,他的演讲中充斥着“精神”和“部落”之类的词汇。


“The Door is Open”展览现场,马修·罗奈,林根美术馆,德国,201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摄影:Matthew Ronay


2010年作品《在世界之中》(Between the Worlds)是罗奈创作生涯带有标志性的作品。这个占据2000平方英尺展览空间的巨大装置,营造了一个庞大的、神秘的森林。墙壁和天花板被柔软的黑色织物完全覆盖,吸收着光线和噪音,观众一旦进入就置身一片寂静。密集出现的眼睛,白色的、向上的月牙,重复出现的黑色圆点……这些让现场呈现出萨满的仪式感。现场还有着很多看上去像原始生物的生物,有些像水母,有些则像蹲在地上戴着兜帽的小妖精。

“Ramus”展览现场,马修·罗奈,贝浩登,巴黎,2018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摄影:Claire Dorn

“When Two Are In One”展览现场,马修·罗奈,佩雷斯艺术博物馆,迈阿密,2016-2017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摄影:Matthew Ronay


罗奈对神秘的意识森林的建构一直没有停止过,从黑白变成彩色。2020年9月11日贝浩登(上海)呈现的全新个展“施与受”中,原先黑白森林中的“水母”以明艳的蓝色出现,上面缀满了海星斑点;而与生物一同出现的,还有对人体性器官的变形处理,这也与艺术家最初的创作一脉相承。

马修·罗奈,《赠与取》,2020,椴木、染料、水粉、植绒、塑料、钢,90.8 × 185.4 × 39.4 cm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马修·罗奈,《赠与取》(局部),2020,椴木、染料、水粉、植绒、塑料、钢,90.8 × 185.4 × 39.4 cm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让人愉悦的高饱和度的颜色,以冲撞(比如红与蓝)或渐变的方式存在着。罗奈不断使用着同一色系的渐变色,将它们放置在一起,这让他的作品出现了类似色卡的效果,也瞬间打开了我们的日常消费场景:比如购物网页上一款商品的色系排列;或者线下的商场陈列。相比于早年作品所营造的遥远的巫术时代,这些无疑拉进了与观者的距离,让人宛如置身游乐场。当然,这些渐变色的使用或许也与罗奈天生的色弱有关:用工业化色卡去控制色彩的精确度。

马修·罗奈,《八重奏》,2020,椴木、染料、水粉、植绒、塑料、钢、棉花,61.6 × 106.7 × 40.6 cm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马修·罗奈,《八重奏》(局部),2020,椴木、染料、水粉、植绒、塑料、钢、棉花,61.6 × 106.7 × 40.6 cm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施与受”中,每一件雕塑都交换着某种相互对立的形式。作品或光滑或凹凸不平、或毛茸或整饬有序、或向内挤压或膨胀隆起。在精心设计安排并按照比例组织的队列中,形式相遇,在聚集与分散的对抗冲突中凝结。它们发出呼唤和回应,当身体的附器开始生长,那些张开的孔口开始缩小。蓝色以不同的色调存在,于各个雕塑间蜿蜒而过,并最终在展览充当“发电站”的作品《珍珠》(The Pearl,2020)上稍作偏离。《珍珠》以绿松石色的关键构件展开,向两侧延伸出红色的皱褶。跳动的核心连接着三根长长的管道,似乎是在将数据或能量传递至空间内的其他作品身上。

马修·罗奈,《珍珠》,2020,椴木、染料、植绒、塑料、钢,50.8 × 67.3 × 23.5 cm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马修·罗奈,《珍珠》(局部),2020,椴木、染料、植绒、塑料、钢,50.8 × 67.3 × 23.5 cm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能量”一词一直贯穿在罗奈的创作中。在艺术车间化生产的今天,罗奈坚持手作。“这就像我在储存能量……当我触摸它们时,材料会发生变化,但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类比,我希望这是一个真正的能量存储。”


马修·罗奈以绘画开始每一次创作,这一行为减弱了意识心智与隐藏其下的事物之间所存在的隔膜。“我的创作模式是生理性的,好比饥饿感与性欲望。它会一浪接一浪地冲击并淹没我,我必须尊重欲望并满足欲望,才能澎湃地释放这些带有欲望的灵感。它的发生一直处在一片自由之地,我很少压抑自己”。这段自述让人想起了素人艺术家郭凤仪,她亦是在气功后产生了一浪接一浪的幻觉和创作冲动。

马修·罗奈,《侧卧的航行者》,2020,椴木、染料、水粉、钢,29.8 × 59.7 × 29.2 cm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马修·罗奈,《侧卧的航行者》(局部),2020,椴木、染料、水粉、钢,29.8 × 59.7 × 29.2 cm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我认为关于我们这个世界最重要的观念是平衡,它存在于许多不同属性的精神场所与人群之中——事物必须有自身的镜子或其对立面才能发挥魔力。因此,平衡既在我们之上、又在我们之下,既安全又危险,既光明又黑暗。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们两者遭遇的空间……我想这可以被描述为‘非二元性’状态。”罗奈说。

马修·罗奈:施与受
展期:2020.09.11-10.31
地点:贝浩登(上海)丨上海市虎丘路27号3层


文丨Panli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