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神秘”:创痛与修复的无限循环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319   最后更新:2020/08/30 21:34:06 by 另存为
[楼主] 另存为 2020-08-30 21:34:06

来源:艺术界LEAP Sangyu


神秘参与 Participation Mystique

时间:2020.6.27-9.6

地点:明当代美术馆,上海

薇薇安·卡库里(Vivian Caccuri),《幻影之尘》,2018年
蚊帐,立体声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0年


从文化到自然,从性别到建筑,从科学到哲学,所有生命系统都是修复的无限循环。
——卡德尔·阿提亚

一场展览所能激发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外乎两种:狂喜,或创痛,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的群展“神秘参与”属于后者。然而,作为展览而言,若能触发“创痛”,其意义恐怕并非全然消极,反倒含有促使观众审察现实的积极作用,从而达成某种程度的修复和疗愈。“神秘参与”亦发挥着这项作用。观展之旅开启后,由造纸厂车间改造而来的场馆提供了一个禁闭的空间,于其中将创痛平铺直叙地呈现,观众的紧张感因此被调动,“被迫”直面放松状态下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的痛楚。

王翰林,《内啡肽的火焰》,2018-2019年
摄影,非虚构文本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0年

在当今全球疫情局势尚未平息、各种“黑天鹅”事件频发的当下,“神秘参与”一展的出现恰合时宜,其中的创痛情绪尤其能激发共情。据策展人钱诗怡透露,布展的过程充满艰辛——随着策展团队逐步触及分布在巴西、荷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4位(组)艺术家,疫情也相继在各地爆发出高峰——除了克服艺术家的“缺席”、通过事无巨细的线上沟通完成搭建,策展与参展双方在精神上的相互扶持成了在特殊语境下打造一场艺术展的主旋律。从筹划到开幕,“神秘参与”的痛苦情绪持续酝酿,并在最后的呈现中蔓延开来。

卡德尔·阿提亚,《反观记忆》,2016年,高清录像(截屏),48分钟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0年


卡德尔·阿提亚(Kader Attia)斩获2016年度塞尔·杜尚奖的作品《反观记忆》(Reflecting Memory)构成本次群展的核心。通过对外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心理医生以及相关学者的采访,阿提亚意图厘清“幻肢症”(Phantom Limb Syndrome)背后的机制,向观众解释着截肢者对不存在肢体产生幻痛的医学现象,并以此隐喻无法疗愈的集体创伤,诸如一个国家经历的战争、一个民族遭遇的流散等。构建展览时,策展人从《反观记忆》中提炼了若干细节线索,随之筛选出与各条线索悄然呼应的作品。由此形成的群展既探索个体经历,也观照集体历史,对创痛的描绘层层递进:譬如,艺术家王翰林将至亲之人患病、求生的沉重经历公之于众,在作品《内啡肽的火焰》转译、描摹着关于疾病与频死的私人化体验;通过声光装置《昏厥》(Faint with Light),玛丽安娜·西姆内特(Marianna Simnett)则向观众再现着自己因主动换气过度而“昏厥”又“苏醒”的场景,并以此影射个体命运与集体历史交织合一的战后创痛。

玛丽安娜·西姆内特,《昏厥》,2016年

LED灯、铝条、丙烯,11分12秒,有声循环播放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0年


从个人到社会层面,展览营造的情绪跟疫情下的全球时代精神(zeitgeist)逐渐同步。观看密封博物馆(艺术家克劳斯·韦纳【Klaus Wehner】的代名)的影像作品《我们无能为力(新闻发布会)》(Y no hai remedio),其中每一幅静帧都构成近期滚动新闻中似曾相识之景。在这件作品中,借助《最后的晚餐》的构图,韦纳模仿着灾害性新闻发布会的场景,他将中心处耶稣的位子空置,一人分饰十二门徒,以无伴奏(a cappella)形式吟唱着经过改编的圣歌。表演中的韦纳展示着僧人式的克制表情,悲恸与无力感却不禁流露:观看这件作品时,钟南山、福奇、抑或是世卫发言人答记者问的画面也许会不断闪回——政治任务迫使他们进行“表情管理”,纵然神态上隐忍平静,但在共情之中,屏幕后的观众不难感知他们的疲惫、忧郁、痛苦、恐惧、强作镇定……

密封博物馆,《我们无能为力(新闻发布会)》,2016年
影像装置,19分钟,无限循环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0年


回溯本次展览的起始,录像《反观记忆》开头处的征引或许阐明了生而为人的永恒困境——“人类的自我修复能力使之退出动物界,但同时也赋予了人类脆弱性”。作品创作者阿提亚长期探索着“创痛”议题,并相辅相成地思考着“修复”之道。在他过往的作品及论述中,艺术家反复指出,“修复”的含义在现代与传统的观念中大相径庭:现代/西方意义的“修复”强调将物品归原至无损的状态;而在传统/非西方社会中,人们倾向于保留疮疤以及修补痕迹,从而达成新的美学,如日本的金缮。在《反观记忆》的末端,阿提亚点明了自己的政治议程,在西方与非西方的角力中倾向后者:他在截肢者身体中间立起一面镜子,用镜像补充出遗失的肢体,彰显着人类脆弱与坚强之间的矛盾张力。

卡德尔·阿提亚,《反观记忆》,2016年,高清录像(截屏),48分钟,图片由艺术家和常青画廊惠允


在阿提亚看来,当人们试图通过否认、回避、隐藏的方法度矫饰创痛,创痛非但不会愈合,反而会愈加清晰。借用这一观察,针对(后)疫情时代中社会情绪的修复,与其用“现代”的方法回归“常态”,不如直视创痛,继而从中寻找救赎的可能性。“神秘参与”中的艺术家用诗意的方法暴露创痛,先承认脆弱,再思考修复,这或许就是整场展览对当下人类境遇的照映。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