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雕像的去与留:“历史有好有坏像人一样,并非所有争议之物都必须消失”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177   最后更新:2020/08/22 17:02:17 by 另存为
[楼主] 另存为 2020-08-22 17:02:17

来源:界面  明晔


从普鲁士军国主义英雄到东德社会主义伟人,碉堡博物馆的雕塑“坟场”里展放着不再受欢迎的雕像,让访客通过它们一窥德国近代史。

柏林碉堡博物馆里普鲁士人物雕像。作为1871年统一德国的主要力量,普鲁士象征着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二战后被同盟国瓦解。图片来源:明晔


在由Black Lives Matter运动掀起的打倒“问题”雕塑的潮流中,包括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在内的一系列与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历史相关的人物的雕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有人认为,这些雕塑是歌颂、纪念殖民者和种族主义者的一种方式,树立于公共场合会宣传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并对被压迫者造成持续的伤害;也有人认为,这些“问题”雕塑承载着历史,具有教育意义,移除它们就是抹除历史。

雕塑争议在德国本土化后,德国首任宰相俾斯麦成为了首要攻击对象。这位“铁血宰相”是德意志统一和帝国建立的首要功臣,目前有700多条德国街道、146座塔楼和97座雕像以他命名。但近年来,随着德国社会对殖民历史的反思越来越多,俾斯麦在德殖民帝国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被重新审视。他掌权期间,德国作为西欧殖民力量的后起之秀,在短时间内成为了世界第三大殖民帝国,在东非、西非、西南非以及太平洋的许多群岛上建立起了殖民地,中国青岛也在1897-1918年间被占领。

柏林碉堡博物馆(Berlin-Citadel)近期的展览“柏林和它的纪念碑”为问题雕塑的去留争论提供了辩论的空间和一个可行的答案。尽管展览中没有跟殖民历史直接相关的雕塑,但它几乎保存了德国近代史上每个时段的争议性雕塑,其中包括象征着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军事人物、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希特勒送给德国体育部长的礼物,以及两德统一后从东德拆除的一座重达3.5吨的列宁头像。这些雕塑多在新政权成立后从广场、街道等公共场合拆除。

“博物馆是一个更安全的讨论空间。” 博物馆馆长乌特·埃弗特(Urte Evert)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说。“在博物馆里,通过解说、专业人士的讲解或者工作坊的机会,人们可以了解更多背景信息,让雕塑获得‘语境’。”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在柏林碉堡博物馆,游客可以亲手触摸到所有的雕塑展品。“这些雕塑都是大理石的,有的被炸毁,有的在移除时受损,有的被埋进了地里又被挖出来。博物馆之所以决定展示它们被发现时的原始状态,是因为我们想展现一种摸得着的历史,”埃弗特说。

除展品之外,碉堡博物馆本身也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该博物馆座落于柏林施潘道区的一座中世纪城堡之中,于1197年首次被史料提及。16世纪时,城堡的遗址被改建成碉堡,用来防守附近城区。1871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胜利,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将法国赔付的价值1.2亿马克的金币储存于此。半个世纪后,德国在一战中战败,这些金币又被拉回了法国。在纳粹政府期间,柏林碉堡被改造为化学武器实验室,德国部队在此研制了神经毒气。二战战败,施潘道先后被苏联和英国占领,后被改为学校和文化场所,碉堡的军事用途也止步于此。

界面文化日前专访了碉堡博物馆馆长乌特·埃弗特,与她讨论了博物馆在保存争议雕塑上的作用、德国殖民历史、俾斯麦该何去何从,以及两德统一后被抹去的东德历史和身份认同。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1110-1170),勃兰登堡的第一位藩侯,绰号“大熊”,被认为是把基督教带入勃兰登堡的人。图片来源:明晔


界面文化:在目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历史反省的讨论中,俾斯麦的雕塑和纪念碑成为了德国国内的争议焦点。俾斯麦作为统一德国的重要军事人物和德国第一任总理,在历史上无疑有着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他也帮助建立了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你对他的雕塑有什么看法?

埃弗特:德国殖民历史只有25年,很短,而且发生在奴隶制结束之后,所以我们没有像英国、法国、美国那样的殖民历史,不能把德国和其他国家相提并论。俾斯麦不是殖民主义的直接拥护者,他并不认为德国应该把基督教或是西欧更高级的生活方式传给其他国家的人,说服他的是殖民的经济利益。疯狂强调殖民的是德皇威廉二世,他总想跟英国竞争,想要最强的海军,像英国一样在非洲和亚洲拥有领土。所以我觉得俾斯麦的殖民历史是他的一小部分,我们需要向公众展示他的这个部分,在公共场所提供一些空间,让人们观看、探讨并记住他的这段历史,但不应该把他的雕塑完全从公共场合拆除。

在柏林威丁的非洲区(African Quarter),还有一些纪念殖民者和军事人物的街道。现在人们在讨论应不应该将这些地名改成纪念那些遭受殖民统治的人。在新克尔恩(Neukölln)区的一个公墓里,还有一块纪念在德属西南非死亡的普鲁士士兵的石头(注:在德属西南非,即今天的纳米比亚,德国殖民者对当地赫雷罗族人和纳马族人进行了种族屠杀,造成3.5-6.5万当地人死亡。有100名德国人在反殖民抵抗中被杀死)。终于在2006年,这块石头的旁边补充上了一个纳米比亚受害者的名字。我想把这块石碑放到我们的展览中,这个纪念殖民者的石碑继续摆在外面,对被殖民者后裔的伤害可想而知。虽然殖民时期已经过去了很久,但今天,德国有色人种的声音终于被听见了。

界面文化:为什么二战后同盟国去普鲁士化的过程中,俾斯麦的纪念碑没有被拆除?

埃弗特:1945年二战结束,盟军不希望这些代表普鲁士和德国军国主义的雕塑出现在公众视野,下令移走它们。因为雕塑跟纳粹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只要把它们从公众场合移走,而不需要销毁。

这些雕塑在二战中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当时人们担心它们受到更大的破坏,所以把雕塑埋进了柏林贝勒维宫(Schloss Bellevue)的地里。到了70年代,贝勒维宫成为德国总统的办公地点,这些雕塑被重新挖出,搬到我们这里。俾斯麦雕像并不总是幸免于难,但俾斯麦是同盟国很尊敬的人物,他一直希望跟英国结盟,但威廉二世总想跟英国竞争,后来将俾斯麦免职。尽管俾斯麦是普鲁士的重要人物,但他并非英国等同盟国的敌人。

界面文化:博物馆里列宁头部的雕塑有着什么故事?

埃弗特:这座列宁雕塑非常出名,它的复制品曾出现在电影《再见列宁》里。1990年东西德统一时,这个雕塑被吊车拆除了,但在电影中,它被直升机吊走的画面深深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当时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东德的每一处痕迹都应该被拆除,甚至销毁,以此向人们展示德国再没有社会主义了。我认为,虽然拆除的过程是合法、民主的,但西德政府应该允许更多的社会讨论。

柏林碉堡博物馆长Urte Evert和列宁雕塑的合影。图片来源:明晔


列宁雕像被拆时,有东德人觉得,虽然我受了苦,但我不希望它被拆除,而是希望向公众展示它,以纪念我们的经历。并非所有争议之物都必须从公众眼前消失、销毁或者进入博物馆的,有一些问题雕像可以在展示出其历史问题的前提下,留在公共场合。在德国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方式统一后,东德的历史就被西德历史覆盖了。如今,德国人身上还有一些无法愈合的伤痛,正来自于冷战时期德国的分裂和东德的瓦解。

界面文化:你在之前的采访中提过,在德国雕塑被拆除的原因大多是政府更迭、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改变。尤其是德国统一后,东德人审视自己历史的机会被西德政府迅速抹除了。你认为其初衷在于做“正确”的事呢,还是为了彰显别的什么?

埃弗特:两者都有吧。在冷战期间,东西两个德国之间就一直有政治体制上的竞赛,人们就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竞争的环境下长大的。东德崩塌后,首先,人们为德国没有爆发战争而松了口气,其次,西德人觉得这证明了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更优越的。

这种优越感给德国社会留下了一些伤口。很多东德人慢慢发现,西德并不是什么都好。东德当然有很多问题——曾经那些想越过柏林墙逃去西德的人都被击毙了。但对于某些东德人来说,东德政体也有优点,例如它的教育体系,比我们今天从西德延承下来的教育体系要好得多。尽管因为审查的原因,东德学校所教授的历史是不全面的,甚至有很多谎言。但其教育体系不会像今天这样,过早地把孩子按能力分开,把那些家庭不太重视教育的孩子过早送上职业学校的轨道,剥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西德当初也应该聆听、学习东德好的方面,而不是认为我们当权了,我们的一切就都是好的。这些伤痛正在强烈表现出来,成为统一德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碉堡博物馆将雕塑被找到时的状态展示给公众。图片来源:明晔


界面文化:你认为公共街道等场所和博物馆这种封闭空间对雕塑的展示有什么不同?

埃弗特:博物馆是一个更安全的讨论空间。在博物馆里,通过解说、专业人士的讲解或者工作坊的机会,人们可以了解更多背景信息,让雕塑获得“语境”。在室外公共场合,这样的机会就很难有了。但在马路上,人们可以偶遇,对这些公共雕塑进行讨论。

最近在柏林郊外的采伦多夫(Zehlendorf)区,有一座雕塑被人“斩首”了。这塑雕像名为“蹲着的黑人妇女”(Squatting Negro),铸造这个雕像的艺术家名为Arminius Hasemann,他属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他雕刻的人都是很夸张很丑陋的,像动物一样。Hasemann在采伦多夫曾有个工作坊,上世纪80年代他死后,人们把这个雕塑放到了这里的一条小路上。在80年代的德国,没人觉得这个雕塑会冒犯到别人。但他是个种族主义者,在20年代纳粹政府还没夺权的时候就已经加入纳粹党了,加上这个雕塑的名称里又带有N字(对黑人的蔑称),去年,在黑人民权组织的游说下,当地政府计划把该雕塑搬走。但前两周,这个雕像被“砍头”了。现在警察还在调查中,我们不知道头在哪里,也不知道是谁干的,更不知道破坏者的目的是出于种族主义还是反种族主义。在这之前,就算住在那里的人也没怎么注意这个雕塑,现在人们都在讨论它以及应该怎么处理它。

界面文化:有人说拆除“有毒”雕塑就是删除历史,即使这些雕像本身有争议和问题,我们也应该保留它们,让人们从中学习历史。你对此有何看法?

埃弗特:我觉得每一座雕塑的情况不同,要就事论事。有的时候,选择拆除是对的,比如一些跟种族主义相关的雕像。那些纪念美国联邦奴隶主或者军事人物的雕像,是在美国内战后很久才建立的,而且是工业雕像,并不是由艺术家建造的艺术品,所以我觉得不是每一个那样的雕塑都应该放到博物馆里供着。如果要保留,从博物馆的角度,一个奴隶主的雕像就够了,不用把它们全都搬到博物馆里。美国南方白人反对拆除雕像,也许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历史不值得被铭记,这也意味着他们自己不值得被铭记。

在德国,二战中很多文物、建筑、艺术品都被损毁了,所以德国人特别希望能去保存这些东西。现在也有德国人说,纳粹德国只有短短的12年,为什么我们总要以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为标杆来审视我们国家,而不是去看德国伟大的一面?我觉得,我们当然也可以去纪念德国历史上美好的时期,但我们要把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都诚实地展现出来,展现的是我们没有忘却,而不是非得展示光辉的那一面,或宣扬我们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我们国家的历史就像人一样,有好有坏。

参考资料:

德国结束殖民统治100年后的"盲点"

https://www.dw.com/zh/%E5%BE%B7%E5%9B%BD%E7%BB%93%E6%9D%9F%E6%AE%96%E6%B0%91%E7%BB%9F%E6%B2%BB100%E5%B9%B4%E5%90%8E%E7%9A%84%E7%9B%B2%E7%82%B9/a-46272647

俾斯麦: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https://www.dw.com/zh/%E4%BF%BE%E6%96%AF%E9%BA%A6%E5%85%85%E6%BB%A1%E4%BA%89%E8%AE%AE%E7%9A%84%E5%8E%86%E5%8F%B2%E4%BA%BA%E7%89%A9/g-18353039

俾斯麦为何一反常态突然涉足殖民扩张,建立世界第三大殖民帝国?

https://xw.qq.com/cmsid/20190618A0JI3G00

普鲁士:德意志战车的发动机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99363

From the medieval castle to the Island of History

https://www.zitadelle-berlin.de/en/fortress/history/

德议长确认德国殖民者曾在纳米比亚制造“民族杀戮”

https://www.dw.com/zh/%E5%BE%B7%E8%AE%AE%E9%95%BF%E7%A1%AE%E8%AE%A4%E5%BE%B7%E5%9B%BD%E6%AE%96%E6%B0%91%E8%80%85%E6%9B%BE%E5%9C%A8%E7%BA%B3%E7%B1%B3%E6%AF%94%E4%BA%9A%E5%88%B6%E9%80%A0%E6%B0%91%E6%97%8F%E6%9D%80%E6%88%AE/a-18572818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