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评 | 回溯贸易战历史:金融霸权背后的身份反思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390   最后更新:2020/06/05 12:46:41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20-06-05 12:46:41

来源:artnet


2020 年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全球经济下行,将中美贸易战推至一个新的阶段,“冷战”逐渐成为一个高频词汇出现在国际舆论中。两国经贸的抗衡引发了一系列涉及中美媒体角力、移民问题的外交政策的变动,这一切不仅牵动着每一个国人和海外华人的政治神经,也使美国的华人学者、艺术家社群进行了大量对于身份问题的反思。

在此情境下,生活于纽约的青年艺术家蔡星洋于2019年6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首府里士满——一个盛行白人至上主义的地区——创作的一组装置艺术作品,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这一题为《看不见的布雷顿森林》的作品中,艺术家站在美元货币霸权的角度审视自身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一次贸易战的历史回溯。

蔡星洋,《看不见的布雷顿森林》


在弗吉尼亚联邦大学FAB Gallery的展览中,蔡星洋借助雕塑语汇打磨出了一套符号系统,将个人在金融领域的思考与观念艺术的表达方式衔接。从罗德岛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之前,他像大多数来美国高校求学的中国留学生一样,修读的是金融专业。


当年在金融和艺术之间做出的艰难抉择,如今在当代艺术所提供的将学科分界模糊化的场域里,成为艺术家组织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切换使用的两套方法:“分析货币系统背后的权利和身份问题的方法,是商学院那套工具箱里不具备的,这时候在艺术的工具箱里却能找到有用的工具。”

对于中美两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关注一直贯穿着蔡星洋的创作。在早前的作品中,他曾多次以半虚构半写实地方式,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文物、企业和个体在流通中呈现出的矛盾状态进行反思。在这组作品中,他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从金本位向信用本位的转变,梳理了美国如何通过虚拟的货币系统把自身的经济泡沫转移到全球,并将这些知识性的线索转化成了由符号和隐喻构成的艺术化叙事。

蔡星洋,《看不见的布雷顿森林》

除了两条汇率曲线(美元兑黄金;美元兑日元)贯穿了整个空间,散布于四处的松树枝叶是另一则重要提示。在研究当代货币史的过程中,签署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华盛顿山欧姆尼度假饭店的一块地毯引起了艺术家的注意。这块地毯制作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签署后不久,其图案源于华盛顿山上所生长的多种草本植物。


由此出发,蔡星洋在全球金融生态的基础上,虚构出了一条植物在全球的流通路径:布雷顿森林的植被最后演化成为在中国盛行的“森林城市”的概念。“在美元构架出来的交易系统下,中国严重的贸易顺差,以及人民币对内增值对外贬值这一特殊现象催生了中国的地产热,而‘垂直绿化’又是地产商为抬高房价而创造出的概念,”艺术家解释说。在展览的某个角落里,一个用于圣诞树装饰的吊坠玻璃泡被摆放在一个被松枝覆盖的建筑的渲染图上,暗示着大量资产泡沫被房地产吸收后,滋养了附着在建筑上的植物。



蔡星洋,《看不见的布雷顿森林》


1985年中国楼市泡沫还未形成,而那一年在广场酒店签署的促成美元对日元汇率下调的《广场协议》,在缓解了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同时,也使日本在经济腾飞后迎来了衰败的二十年。出于巧合,特朗普曾在广场酒店本色出演了《小鬼当家》的一幕戏。艺术家将电影画面定格在特朗普将手指向荧幕的一瞬间,又用石膏铸造了一只同样姿势的手,指向美元兑日元汇率陡峭的下行曲线,暗示了日后一再重演的经济冷战。

蔡星洋,《看不见的布雷顿森林

艺术家透过一展插有蓝色蜡烛的水晶吊灯,致敬了美籍越南艺术家傅丹(Dahn Vo),同时将目光投射到了与中美贸易战息息相关的越南。此外,艺术家在任天堂Wii主机下放置了《情人》的电影截图,通过一段以法国殖民时期的越南为背景的,华人富少爷和穷苦的白人少女的爱情故事,替当下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制裁,以及美国生产线从中国转移至越南的这一贸易现实蒙上了一层跨时空的虚幻色彩,并借此暗示了在与美国债务货币交换过程中,亚洲作为世界工厂的脆弱地位。当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加入这个贸易网络,它们利用本国密集的劳动力所换取的财富,却不断因美元的贬值而被稀释。伴随着奋起直追的姿态的,似乎却是一种略带伤感的徒劳。


蔡星洋,《看不见的布雷顿森林


“很多中国人都觉得当中国富裕了,种族歧视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蔡星洋说道,“可是资本和身份认同的关系并非是一个顺滑的正关系曲线,两者的复杂性,只有玛格丽特·杜拉斯笔下的人物才能够明白。”


文丨吴佩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