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预告 | 焦灼的屏幕:从共时到共情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153   最后更新:2020/05/27 11:11:16 by 服务员
[楼主] 服务员 2020-05-27 11:11:16

来源:打边炉ARTDBL


坪山美术馆于2019年底推出的“共时”展,勾连起七位艺术家在各自的语言、地缘、知识之间“凝结的瞬间”和“有意义的巧合”。在展览期间,意外爆发了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家卷入共同的危险时刻,经历了从“共时”到“共情”的急剧震荡。


此时的艺术工作,亦是被迫由线下转为线上,“屏幕”居于绝对的中心,它已经不只是一种供我们选择的生产界面,它成为一个行动的中心,知识生产的阵地,同时也构筑起一种新型的堡垒与霸权。


此次“四季学术沙龙”之春季场的举办,一方面不得不基于“屏幕”来开展,另一方面我们也顺势将“屏幕”作为这期沙龙的主题和讨论的起点,沙龙计划从“共时”到“共情”这条线索延展开来,推动三个问题的讨论:持续升维的新媒体艺术,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降维”?美术馆人如何应对日益突出的“屏幕的强权”?屏幕,是否会解构和重组我们的当代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的形式内容及成果,亦将与屏幕共生呈现。


、线上沙龙+特别播映


屏幕革命:技术迭代与新媒体艺术的界面


活动时间:2020年5月29日(周五)19:30-21:30

主持:刘晓都(坪山美术馆馆长)


在疫情时期,沉浸式的媒体互动转向毫无退路的“屏幕对视”,由此带出一个问题,持续升维的新媒体艺术,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降维?如果说技术更迭持续激发了新媒体界面的变革,那么,技术是否有转折点?它会在何时发生?“降维”之于新媒体艺术有着怎样的意味和技术伦理的震动?

围绕以上议题,我们邀请了“共时”展的两位艺术家(胡介鸣aaajiao)、策展人李振华和三位活跃的新媒体艺术家(郑达、张海超、周姜杉)加入视频连线。

本次视频连线将于2020年5月29日(周五)19:30分开启,并在哔哩哔哩(bilibili)同步直播,欢迎关注参与。


直播观看方法

1、在哔哩哔哩(bilibili)官方网站或APP客户端,检索目录输入:坪山美术馆(如下图),在“直播”菜单栏中找到直播间进行观看;

2、打开哔哩哔哩(bilibili)APP客户端,在“我的”菜单栏右上角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直接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坪山美术馆直播间观看


与谈人


胡介鸣

艺术家,1957年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在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美术设计系。胡介鸣有着对其他学科的偏好,往往将那些不相干的领域杂糅其中,尝试来自对内部生理的关注之表达,转换了生理图表、手势、建筑空间、身份和五线谱到视觉经验杂糅的综合体验中。胡介鸣的艺术创作驻足于时间、时空、历史、记忆的交替更迭,利用众多的媒介,不论摄影、录像或数字互动技术,持续提出他的观点和质疑的主题。让观者置身于过去的、不确切的某一个时空中,个人记忆中的图像被唤起,形成个体的文本。胡介鸣作品中的物体、材料、影像、交互程序及智能化控制建立起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场域,饱含着无限的历史记忆。它们相互交织,彼此覆盖,不断消解,又相互生成。其作品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对物体的感受,实际上是与当下的空间和时间产生一种新的叙事关系。整个空间让观者置身于过去的、不确切的某一个时空中,个人记忆中的图像被唤起,形成个体的文本。


李振华

1975年出生于北京,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和香港。1996年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现任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光映现场策展人(自2014)、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瑞士Prix Pictet摄影节推荐 ,曾担任英国巴比肯国际展览“数字革命”国际顾问,自2015年担任澳大利亚SymbioticA机构国际顾问、香港录影太奇顾问。李振华曾主持编撰艺术家个人出版物《颜磊:我喜欢做的》,《冯梦波:西游记》,《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和《杨福东:离信之雾》。2013年艺术评论以《Text》为书名出版。2015年获得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2014),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年度策展人奖,2016年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2015)获得俄罗斯创新奖地区当代艺术计划奖。

aaajiao

1984年生于陕西。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和柏林。aaajiao,是年轻艺术家徐文恺的化名,也是他虚构的网络分身。1984年(他的出生年份恰好是乔治·奥威尔经典预言式小说的名称),出生于中国最古老城市之一的西安,aaajiao的创作结合了浓重的反乌托邦意识、对文人精神的反思。他的很多作品都致力于探索新的科技和媒体影响之下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策略,从社交媒体写作、数据处理,到网络和移动媒介下的新美学景观。作为今天全球新一代媒体艺术的代表人物,aaajiao将今天中国特殊的社交媒体文化、科技运用带入了国际艺术的话语和讨论。

郑达

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创立者。作品获得英国“The 2017 Lumen Prize”互动艺术大奖。“2018第三届王式廓奖”艺术奖得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DMA)主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系访问学者和韩国首尔CPI研究员。艺术工作聚焦于跨媒体互动艺术,其创作轨迹映现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交错点的探索和实践,包括游戏艺术、互动艺术、机械装置、媒体剧场等。创立的“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专注于当下媒体文化和跨学科的融合,基于电子虚拟环境的艺术实验,先后完成“游戏空间—多种物”、“入侵计划”、“后机器计划”“后人类的副本”等系列作品。曾在专业艺术机构、美术馆举办个人媒体艺术作品展。

张海超

艺术家,1987年生于重庆,2010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后留学法国,2016年硕士毕业于法国贝桑松高等美术学院。目前任职于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担任艺术与科技教研室主任,工作并生活于重庆。其创作聚焦网络数字图像,以新媒体技术(算法图像、数据可视化、VR、AR、软硬件实时交互)等为主要媒介展开研究。

周姜杉

艺术家,屏幕间SCREENROOM创办人,PPPP 新媒体艺术空间联合创办人,获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及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的硕士学位。周姜杉的创作涉及网络社群、媒介环境和叙事,通过符号对特定场景的建构讨论媒介环境对人的感知、理解和感情的影响,以及知识生产的形成和演变。


+


短片特别播映:何谓当代艺术的时间?

阿尔伯特·韦斯(Albert Weis)

艺术家,1989年-1997年就读于慕尼黑美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德国柏林。

西格弗⾥德·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

欧洲研究生院媒体考古学与技术文化“米歇尔·福柯”教授,布达佩斯艺术大学荣誉博士和教授,柏林艺术大学媒体理论荣休教授。他曾任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创始校长(1994-2000年)、维勒姆‧弗卢瑟档案馆馆长(1998-2016年)、卡尔斯鲁厄艺术与设计大学校长(2016-2018年)。2020年应邀在上海同济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馆长圆桌


屏幕强权:当代美术馆的挑战


议题发起:钟刚(《打边炉》主编)
发表时间:2020年6月3日

针对新冠疫情发展的新形势,“屏幕”作为一种强权,给美术馆工作带来了冲击,时下美术馆的工作被迫转向线上,屏幕是观众和美术馆互动的最主要的界面,这一变化给美术馆的展览呈现、传播形势、教育项目的开展都带来了新的挑战,美术馆人如何应对,成为一个紧急议题。

这一季的坪山美术馆四季学术沙龙,将围绕“屏幕”议题邀请三位美术馆人加入讨论,他们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以及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



与谈人


王璜生

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协策展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等。2000年至2017年任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2004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2006年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2013年获北京市颁发的“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创办和策划“广州三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CAFAM双年展”、“CAFAM未来展”和“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等大型展事。曾为“韩国光州双年展”评委,希腊“视觉中的奥林匹克”国际展评委,“CCAA奖”评委,“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专家组评委等。


吴洪亮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策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协副主席。吴洪亮是齐白石及20世纪美术史研究专家及具有影响力的策展人。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及雕塑项目。在他的主持下,北京画院美术馆入选首批9家国家级重点美术馆,所推出的展览,连续多年获文旅部颁发的十余个奖项。2015年,被中国文化部评为优秀专家。2019年,担当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他参与组织“策展在中国”论坛、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等有影响的学术项目。近年来,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等专业刊物,出版专著《一叶知秋》。

刘晓都

UABB学术委员会委员、坪山美术馆馆长,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和美国迈阿密大学建筑学硕士,都市实践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深圳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首届会长,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学术委员、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总策展人。作品曾获得WA奖(2016: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改造,2014、2008:土楼公舍)、美国《建筑实录》中国奖·最佳公共建筑奖(2010:华·美术馆,2008:大芬美术馆)。


三、从现场到理论
关于屏幕的论述

发表时间:2020年6月3日


我们将在第三部分发表一位学者围绕屏幕的生产机制和技术未来的论述,从现象探入行动背后的内在结构以及未来新世界的秩序与肌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