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从美国看中国艺术家的先天不足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1   浏览数:1563   最后更新:2020/05/19 13:49:54 by 点蚊香
[楼主] 点蚊香 2020-05-19 13:47:55

来源:其人之道  作者:朱其



昨天Art Omi参观实验雕塑中心,与友人讨论,西方艺术家并不一定都很有思想或理论观念,但有些东西是中国艺术家先天缺乏的。

第一,看艺术史的原作,西方艺术家博物馆原作看得系统,就能从感性上知道开拓点在哪里,而一半中国艺术家都没有出过国,主要是看图片了解艺术史,而且图片也看得不全,所以中国艺术家往往没有整体的谱系视野,看图片很难搞清楚问题的感性点在哪里;

其次,美国艺术家不一定都理论好,但动手能力强,他们的语言切入点都是技术材料上的,这是因为他们在上美术学院时,有十几种材料工作室可以练技能,比如铸造、木雕、三D、纺织、铜版、陶艺,不管选哪个专业,只要想学,学校都是开放的,而且免费提供材料。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在美院缺乏技术材料的全面训练,跟物质条件不足有关;

第三,西方尤其美国艺术家,许多人的艺术创造,也不一定就是理论推理,作品语言更多是来源于生活环境的日长岁久的综合感性,形成的想象力,而且在土地私有制、法制和自由氛围下人的轻松状态,这些都会变成作品特质的一部分。而这种日常生活带来的自由放松和奇思异想的想象力,又能很随意的流露出来,中国艺术家往往是做不到的。

中国艺术家不乏钻研思想理论,胸怀大志且异常勤奋的,禀赋也不错,但上述三个方面,往往先天不足,所以中国艺术家有些勤奋者把自己逼得很累,但作品没有什么创造性,无论艺术史论视野的观念,还是源自生活的想象力、放松和技术感性,都没有形成创造点,基本上就是把国外的语言方法和风格改头换面一下。

另外,过于从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思考问题。作品还没有做,就在想如何做中国特色或民族特色的作品。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受政治宣传的潜移默化影响。艺术在作品形成之前,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作品本体的语言什么、以及普世的人性和价值观认识是什么,只有当作品完成之后,才能去评估这个作品的民族地位或国家价值。但在作品完成之前,就先验的假定要做一个中国特色的作品,这实际上约束了自己的思想。



[沙发:1楼] 点蚊香 2020-05-19 13:49:54

来源:其人之道  作者:朱其


朱其: 普世与地方性的关系



最近在山里跟友人聊。人的思考跟所处的位置有极大关系,在北京会想中国怎么办?或如何创造中国特色;但在纽约,会想人类或地球怎么办?并不需要思考如何做美国特色。因为想清楚了人类或地球的问题,就等于是美国特色。就像古代中国的文人,当时并不需要去思考中国特色是什么,儒家文人想的是“天下”的概念,天下想清楚了,就是中国特色了。


当开始想地方特色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个弱者的视角。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以中国特色为思考中心,实际上就是从**战争战败以后,开始由天下思考缩小到中国特色思考。政治是从实际出发的,政治意识形态当然也要求地方特色思考。但文化和艺术是有超越性的,它从普世出发的,在建立了普世的基础理论之后,再用普世思想去分析地方问题。在思想上,普世性与地方性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如果基础思想就从地方特色开始,那就意味着一个文人或艺术家受了意识形态影响,失去了超越性的独立思考能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