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渠:打破陈规,跨越媒介 | AR艺术家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184   最后更新:2020/05/19 11:05:17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20-05-19 11:05:17

来源:阿尔敏莱希 AlmineRech


徐渠肖像


阿尔敏·莱希代理艺术家徐渠1978年出生于中国南京,现于北京工作生活他于200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后于2004年前往德国布伦瑞克艺术学院(Braunschweig University of Art)深造,就读自由艺术专业,师从约翰·M·阿姆利德(John M Armleder)与布吉特·海因(Birgit Hein),并于2008年获得绘画和电影硕士学位。


徐渠是成长于八十年代的中国艺术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其创作形式丰富而新颖。多年来,他不断拓宽着对各种媒介的探索,从影像到绘画,从雕塑到装置。通过多元化的创作,他不断突破旧有的界限,从历史文化等多个视角探索当代世界全球化这一现实,并质询权力关系背后的深层含义


I. 对权力关系的隐喻


徐渠以敏锐的视角持续关注全球时事与现实,在创作中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了权力关系这一主题。


我个人认为,艺术家就是思考如何通过个人的表现手段把看到、接触到的问题演绎出来,至少我是在这样的考量下去推进工作的。”


阿尔敏·莱希布鲁塞尔空间2015年展出的「货币战争」系列作品以各国**为出发点,质询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权益纠纷与潜在危机。该系列作品横跨绘画和装置这两种媒介,作品中,货币的一角被剪裁后,放大到60倍,其符号在画布中变形、扭曲和重叠,展现出一种极简、非象征性、非物质化和全球化的艺术手法


货币犹如一个国家的名片,可谓一地文化艺术的缩影,然而人们最常关注的往往是货币上的数字,即其经济价值。「货币战争」系列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纸钞水印图案创造多出彩的抽象构图,应运而生的作品既具文化和金融的载体功能,亦是对艺术作品成为商品的反思。通过将能够体现作品价值的货币搬上画布,徐渠构建起艺术与货币之间巧妙而诙谐的联系。

徐渠
「货币战争」系列
《旧10欧元》2015
布面丙烯、喷漆
150 x 158 cm

徐渠
「货币战争」系列
《新1元人民币》2015
布面丙烯
150 x 158 cm


在对权力关系的探讨上,「迷宫」绘画系列则可以被视为「货币战争」系列的延续这些作品呈现了由许多不同选择和趋向的路径组成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迷宫;这些近乎真实的图像有如世界及其信息进程的映像。当下,得益于科技的飞速进步、获取信息途径的激增和世界全球化,新一代人类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史无前例地丰富。而如何接收、处理如此大规模的信息,以及谁有权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则是每个网络时代公民都面临的问题。


“迷宫本身就是存在于各个世纪直到现在,包括在电脑网络,甚至手机游戏当中。甚至我们到商场购物,商场空间也会设计成迷宫。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游戏。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它恰恰是将视觉与实际功能结合的一个最重要的图像类型。所以我在这个时代以绘画呈现出来,所呈现的问题恰恰是针对绘画本身的。

徐渠
「迷宫」系列
《迷宫(蓝紫)2014
布面丙烯
187 x 250 cm

徐渠
「迷宫」系列
《迷宫对立2014
布面丙烯
250 x 372 cm


混合材料作品「边界」系列则进一步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下对于边界的定义,探索了自然的、地理的、或政治、行政的——即人为的因素等——对边界的形成与建构的影响。通过向黑色的棉质画布上喷洒液态的化学脱色剂并在腐蚀部分上白色线条勾勒出从地图上得来地区或山脉的边界轮廓,徐渠绘制出了想象中的世界地图。


个人的困境无所不在,而政治制度的内在矛盾也在不断变化。”


地球本身就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些变化往往很漫长,但也可能就发生在一瞬之间。地球不断变化的表面呈现的是一种自然的边界,与地图上由世界政治格局、国家之间权力关系演变所勾勒出来的线条恰恰相反。然而后者随着民族与国家认知的变化以及政治格局的演变,也同样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徐渠
「边界」系列
《喜马拉雅山脉2016
布面丙烯、脱色剂
250 x 200 cm

徐渠
「边界」系列
《比利牛斯山脉2016
布面丙烯、脱色剂
200 x 250 cm


II. 在当代语境下重塑历史和艺术史


徐渠多元的人生经历不仅造就了他中西文化兼容的独特见解,同时也赋予他对历史和艺术史上的文化交融与传承的敏锐观察。通过构建艺术史和历史元素与当今现实之间的联系,他在创作中不断对过去进行回顾与反思。


一个有思考能力的艺术家去关注的东西,恰恰应该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它是作为一个人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

绘画装置作品《易经》(2016)体现出的正是艺术家的这一实践。为准备这件作品,徐渠找到十九世纪末由传教士带到德国的第一本《易经》,并放大了封面并为其添加了使用过的痕迹。太平天国时期,来访的天主教教徒将中国的哲学经典《易经》带回欧洲,在译本的封面上画假想出的带有东方风情的视觉图案而太平天国本身作为民族宗教和西方外来宗教融合产生的奇特世俗产物,也进一步揭示着文化交融的复杂性和一定程度上的想象化


“一百多年前的事和现在,有很多有趣的逻辑上的事情,西方和东方之间如何互相干扰,我们无法决定哪个成立哪个不成立,一直到现在也无法述说好坏。

图片由艺术家和天线空间提供

徐渠
《易经2016
布面丙烯
115 x 135 x 190 cm


「关于时间的研究」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则将目光转向考古学将古希腊、古罗马陶瓶上的图像进一步简化为剪影,以绘画和雕塑的形式反复呈现出来绘画作品中,背景与人物主体采用了同样的绘制方法,整个画面统一采用宽3厘米的带状人物与背景的色彩以不同程度穿插呈现


这种源自艺术史和历史交汇的图像选择,加之其再生成的方式进一步模糊了其社会出处,在时间跨度上留给观者以一定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同一图像生成绘画与雕塑作品的并置,也进一步加深了不同媒介之间的呼应。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徐渠
「关于时间的研究」系列
《饲鹰(橙紫)》2013 — 2014
布面丙烯
200 x 265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徐渠
「关于时间的研究」系列
《瞬间》2013 — 2014
布面丙烯
200 x 250 x 2 cm


灵感来源于太湖边的一个渔村的装置作品《阳台》(2016),则探讨了手艺与文化传承的微妙过程。作品中,徐渠仿照南方冬日晒腊肉的习俗,用佛像和木雕手臂打造了一个挂满装置的阳台渔村居民世代从事佛像制造,但缺乏完整的传承系统——手工艺人满师之后一辈子都会只做”同一件作品“;艺术家将这些作品像挂腊肉一样挂起来展示,希望通过一年一度的晒腊肉习俗表达艺术系统中年年往复的循环

图片由艺术家和天线空间提供
徐渠
《阳台2016
铁、木雕、喷漆
300 x 90 x 130 cm

图片由艺术家和天线空间提供

徐渠
《阳台(细节)2016
铁、木雕、喷漆
300 x 90 x 130 cm


III. 跨越媒介的艺术表达

徐渠的创作不拘泥于某一特定媒介,对影像、绘画、装置、雕塑等都有涉猎。

游学德国期间,他曾师从约翰·M·阿姆利德,后者在多形式创作中大胆运用混合材料,并尝试建立设计与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他的另一位导师布吉特·海因则是使用实验性器材创作的电影界先锋,她对「实验性」的理解也深深影响了徐渠后来的创作。

媒介的多样性也是时代变化的标志。在以前,一位艺术家采取某种特定的媒介,外界会对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比如这是一位影像艺术家,这是一位装置艺术家。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有其特殊性,这是一个屏幕时代,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就像一个扁平化的世界,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通过屏幕触摸而认识,越来越机械化、简单化。所以对我而言,当我想表达某个观点,就会选择最适合去表达它的媒介。”


影像作品《愚昧》(2016)中,艺术家用手不停揉搓一本书,背后的深意则是质询书在海量信息时代的存在状态与价值书作为一种知识载体在当今多元的信息渠道中已逐渐沦落为类似”社会遗留物“的状态。它的商业价值或者媒介价值早已被确认,甚至“失效了”——因此,当人们用手磨通一本书,获得的知识经验可能与用眼睛读到的不同,但这也许是通向一种新的知识经验的渠道,也未可知

图片由艺术家和天线空间提供

徐渠

《愚昧影像截帧 2016

高清影像、彩色有声

2分53秒

大型户外装置作品《网球场》(2015)中,徐渠则在室外打造出一个网球场的局部。球场中散布着十五个网球,在吹气装置的作用下可达到悬浮效果。网球被气顶起、飞出,在无人击打的状态下呈现出球赛进行时一般的运动路径。该作品同时也具有互动性——当观众踩住其中一个球,气压的变化会使其他球的悬浮高度突然升高。通过这一设计,艺术家邀请观众思考力学关系的同时,也加深了个体与空间之间的联系

徐渠
泰康空间「徐渠个人项目:网球场」2015
大型户外装置

徐渠
泰康空间「徐渠个人项目:网球场」2015
户外装置

「皮囊」系列作品(2015)中,艺术家通过对汽车进行物理上的改变,使其呈现出更具想象力也更矛盾的新状态。这件作品中,德国大众汽车坚硬、标志性的外壳被剥除所有附带设施,只剩下带有涂鸦的金属躯壳——当代表着经典、标准化和理性的人工工业品被极具街头艺术色彩的涂鸦所覆盖,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耐人寻味

图片由艺术家和天线空间提供
徐渠
《皮囊I》《皮囊II》2015

机动车金属外壳、喷漆

450 x 171 x 143 cm

图片由艺术家和天线空间提供

徐渠
《皮囊I》《皮囊II》(细节)2015
机动车金属外壳、喷漆
450 x 171 x 143 cm


“我认为真正的实践就应该把所有捷径都砍掉,一个人就应该像一块顽石,山顶上的一块顽石。在它向下滚落时只依附于重力——它不会考虑其他石头,也不会考虑压到花花草草或是别的什么——就只是伴随着重力向下滚落;但滚落过程中发生的每一次碰撞,以及由这个碰撞发出的声音、力量或者带来的反应却很重要——我觉得我的工作的形态莫过于此。”


阿尔敏·莱希布鲁塞尔空间于2015年为徐渠举办了首次欧洲画廊个展,艺术家还参与了上海空间正在展出的「春」(2019)。2019年,阿尔敏·莱希在阿布扎比艺术博览会期间呈现了徐渠作品「边界」系列。

多家艺术机构也为徐渠举办过个展及群展,包括上海天线空间「疼痛」(2018);上海天线空间「教义」(2016);上海天线空间「友谊万岁万岁万万岁」(2015);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事件的地貌」(2015);香港K11艺术基金会「Hack Space」(2015);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本土:激流和嬗变下的中国艺术」(2015);北京泰康空间「徐渠个人项目:网球馆」(2014);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瞬间」(2014);上海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平行世界」(2014);曼谷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可变的形式和不可变的意识」(2013);北京泰康空间「消极或抵抗」(2013);北京UCCA「ON | OFF — 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2013);北京UCCA「GUEST小组:站在小丑的肩膀上」(2012);北京泰康空间「51平方:射箭馆 徐渠」(2010)等。
返回页首